东南亚“中文+职业素养” 国际中文人才教学资源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蔡颂 谢泓玥     2024-09-24 15:46:20

文/蔡颂  谢泓玥

随着 “一带一路” 建设、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的广泛深入, “中文 + 职业教育”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1]自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在湖南长沙召开后,“中文+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一出现便引发学术界的广泛研究,现阶段有关其理论结构与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还未形成完整体系,亟待诸多学者展开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2]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建设、“双师双语”师资团队建设两个维度出发,深入探讨东南亚“中文+职业素养”国际中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利用好国际中文教育和典型职业教育资源库,推进网络中文课堂建设;充分发挥东南亚地区孔子学院力量,培养中文和职业素养“双师双语型”教师,探索东南亚本土教师培养方案等发展路径,以期能够打造出顺应全球化趋势的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模式,提升中国教育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辐射力,进而促进中国人民与东南亚地区各国人民民心相通。

一、“中文+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及实施意义

(一)“中文+职业素养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中文+职业素养”教育是“中文+职业教育”的下位概念,它顺应了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需求,是在实现语言国际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对中文语言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进行整合,为东南亚地区培育兼具中文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这一教育模式呈现出多维度的特征,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学习语言。开展中文教学,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其在日常交流中的理解、表达能力。二是培养职业技能。为在东南亚地区中资企业里工作的本土员工提供日常工作所需的技能培训,根据学习者从事的不同职业领域进行差异化教学,培养课程包括但不限于技能培训、沟通合作、问题解决等主题。三是提升职业道德与素养。教导学习者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个人声誉,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学习者与同事和谐共处。四是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培养学习者在中国企业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的交流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同时,也增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为提高中国企业所在国家、地区的政府、民众和雇员的认可度,促进跨国企业合作和国际交流奠定基础。五是职业规划与发展。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兴趣、优势和目标,进行未来的职业规划,让他们在行业内有更强的竞争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教学对象来看,“中文+职业素养”教育面向的是海外学习者,在这个教学模式下的国际中文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一方面应当对语言教学的交际和实用性给予重视,另一方面还应当对职业教学的实践与专业性保持高度关注。

(二)在东南亚地区实施“中文+职业素养 ”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内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不断推进,鉴于缺乏强有力的语言支持,以东南亚地区为代表的海外市场正处于严重缺少“通语言,精技能”的综合型人才的困境。2019年4月至6月,由全国工商联牵头,各省区市工商联、各直属商会联动,共计有917家民营企业参加了“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民营企业现状问卷调查后发现,“一带一路”沿线的中资企业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高素质人才、员工懂中文的不多,跨文化交流存在阻碍等。[3]此类供需不均衡性也预示着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还需要将中文与职业教育随之“推出去”,持续建设“中文+职业素养”这一新型的教育模式,尽可能为本国企业在海外发展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最终实现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中文的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

“中文+职业素养”教育的开展,既要充分发挥中文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还要全面兼顾东道国相关境况,如:经济与社会状况、风俗人情、语言文化、政策法规、中资企业投资等方面,让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别在资源构建、课程模块、发展定位等建设过程中更具实用意义,提升我国产业技能标准国际适应性,促进产业技能人才培养,让各项教育活动都能在正规法律环境中得到稳步发展。

二、“中文+职业素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中文+职业素养”教育是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一次崭新尝试,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关键一步,但在开设特色课程、打造教学资源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上,它还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一)“中文+职业素养”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有待健全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度国内外出版机构出版“中文+职业技能”主题教材类型,分别占总出版教材种类的10.68%和5.87%,[4]合计涵盖十多个专业与职业方向,具体有商务、旅游、财务等,[5]这一系列教材极大地推动了“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稳定发展。

数字资源建设运用方面,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是统筹、推动“中文+职业技能”数字资源建设的主要单位,该中心于2021年制定的《“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指出,努力在3至5年时间内要出版关于“中文+职业技能”方面的教材合计300本,抓紧开设五十个紧缺专业,共计500门网络课程资源以及2000个微课教学资源等,设计“中文+职业技能”APP智能学习端,组建多语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库。[6]中文联盟作为“中文+职业技能”数字资源的重要集成中心,截止到2024年3月底,总计开设了二十门“中文+职业技能”网络课程,惠及海内外餐饮、旅游、审计、商务、农业、装饰等诸多行业的学习者。师生数字素养较高,数字资源已成为教师和学生主要的资源使用形式,全部或较多使用数字资源的教师占比61.03%,学生近半数。PPT课件、音视频、网络游戏类资源、数字教材、在线试题、微课等类型的数字资源在师生使用频次、普及率和响应率方面都有较好表现,[4]有效推动了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落实进程。

然而教育资源体系建设依旧不能满足“中文+职业素养”教育的现实需求。首先,缺乏充足的针对不同职业与培训对象的教材,且内容单一化,相关数据显示,现有职业教育教材的数量中,占总量高达97%的教材种类集中在商务、旅游、科技、医学等领域,剩余的专业教材仅占总数的3%。[5]此外,鉴于在语言文化、行业发展动态、岗位能力等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有限,且编写模式仍然采取以往的“以课文为中心”“语法结构”此类手段,教材的适用性尚未达到理想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常用的数字教学资源类型主要包括慕课和微课资源,截至2022年底,“中文联盟”平台上共开设十一门“中文+职业技能”线上课程教学,涉及的职业主要有餐饮、铁路、信息技术、计算机、商务、旅游等多个热门领域。[7]虽然目前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集成,但仍存在抽象内容难理解、实训条件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与力度,让东南亚各国在学习中文相关职业时拥有更具实操性的教育资源,建立起丰富多样的技能实训平台。

(二)“中文+职业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亟需持续强化

教育想要实现国际化,关键在于要实现学校和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现阶段,国际中文教师偏重于语言教学,职业知识储备有限;而职业专业型教师却受到语言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制约,职业教学成效不佳。当前亟需大量既精通东南亚地区小语种又能开展双语教学的职业专业型教师。

东南亚本土教师的培养也挑战重重。本土教师接受中文教学的培训机会非常有限,有相关职业知识储备的教师数量也不多,大多数教师没有实际接触、从事过所教授课程的职业,所以当前亟需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本土教师作为有生力量。此外,鉴于东南亚各国差异化的产业发展状况与企业需求,各学习者想要从事或正在从事的岗位、职业也存在差异,此类“供需不均衡”问题也值得关注。

三、推动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新体系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持续走深走实,开展高质量的“中文+职业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领域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需立足东南亚中资企业实际需求,加强内培外引,重视师生使用反馈,加速资源集成。

(一)技术赋能,模式创新,建设高水平教学资源体系

“中文+职业素养”教育展现出需求导向型的特征。作为培养人才的载体与要素,课程、教材、数字资源等方面直接影响着“中文+职业素养教育”的质量。在规划“中文+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其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的编写设计与课程课时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各个职业技能的特性及跨文化交际环境下语言教育的重难点,关注语言文化、行业动态和岗位能力等因素,彰显出能力培养与场景实践化的特点,案例内容应多选取出现频率高、典型性强的实践情景,从易到难编写教材。

在教法重难点安排上,重点关注听、说、做的练习,强调实操性,使得学习者可以精准地辨认中国仪器上的图文,并能够基本掌握中文说明书所讲内容;通过拼音、英文注释、图文并茂等呈现形式直观地让学习者掌握中文教学内容。在讲解专业术语、技能规范等技能知识点时,尽可能多地选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并借助互联网及数字化技术,向学习者演示工作岗位所必备的实践性技能,通过可视化手段降低因语言阻碍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的出现频率;强化语言知识点的再现性,让学习者在职业技术领域中也能习得、巩固中文。

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应发挥现代科技优势,顺应中介化、分散化、非物质化趋势,[9]充分依托语音识别、大语言模型、虚拟现实等智能技术,在东南亚具备条件的国家和院校运用人工智能构建典型职业场景,组建智慧功能教室,开展远程教学,同时在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平台中引进“中文+职业素养”教学课程与数字化资源,进一步推动公共数字教资源规模化应用的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在建设海量中文与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将中文联盟平台的集成作用充分发挥,提高资源应用效率,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线上“中文智慧教室”建设力度,探索最适合“中文+职业素养”教学模式的数字教育发展路径。

(二)分层培育,团队护航,打造“双师双语”教师队伍

“双师双语型”教师要掌握扎实的文化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也要有较强的教学调研能力、职业实践技能、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素质,更要通晓中外语言, 具备跨文化理解能力。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双语型”教师队伍,可以采取分层培育的方式。筑基阶段,为职业中文教师提供基础的中文教学和职业素养培训课程,包括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学科知识、基本的职业技能等;配合导师制度,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初级教师的导师,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丰羽阶段,组织职业中文教师继续深入学习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包括课堂管理、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内容;强化职业素养培养,包括团队合作、沟通技巧、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提供实践机会,让有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到真实的教学活动中,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到一线企业工作交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和职业素养。强翼阶段,建立持续发展机制,要求职业中文教师进行定期的自评、互评和反馈,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可改进空间,并为其提供不定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保持其中文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持续提升。

同时,应发扬“跨界、融合、共长”的团队建设理念,加大内培强度,加强外引力度,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和当地中资企业力量,扩大与海外职业教育领域及跨国企业的国际合作范围,培养更多的东南亚本土职业教师,增强其“自我造血”功能。

孔子学院及在地职业教育机构可以设计并提供中文教学的专业化培训课程,包括中文语言学习、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帮助职业教师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组织教学实践活动,如校园教学实践、文化交流活动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升教学技能;建立当地的教学资源共享社群,提升教师分享教学资源、课程设计和教学经验的效率。中资企业及跨国企业可以加强与孔子学院等教学机构的合作,为职业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包括在企业内部或者与企业相关的实习、实训机会,让他们深入了解职场环境和职业要求;举办研讨会和讲座邀请国内外行业领军人物、技能大师等分享个人经历和最新成果,为教师提供职业素养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定期提供职业规划辅导,帮助职业教师了解职业发展的路径和机会,让他们学会帮助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提高学生日后职业发展的有效性和效率;分享行业经验和资源,为职业教师提供行业内部的最新资讯、案例研究等,帮助教师了解行业动态、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资料。

综上,“中文+职业素养”教育作为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全球适应性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为东南亚各国培养大批的综合型人才,满足其人才需求,而且还有助于提升东南亚地区本土居民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此外,“中文+职业素养”教育也是一项顺应时代发展、接轨国际的研究与实践,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也有效促进了“一带一路”建设见行见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展现出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持续强化“中文+职业素养”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建设高水平教学资源体系,打造“双师双语”教师队伍,优化教育模式,应是今后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

【本文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课题“东南亚‘中文+职业素养’国际中文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2YH56C)和国务院侨办课题“东南亚华文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塑造研究”(项目编号:22GQB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蔡颂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泓玥为在读博士)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