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刘光红:把文字写进泥土里——评黄孝纪乡土散文

  湖南文联   2024-09-26 09:14:18

文丨刘光红

黄孝纪笔下的文字如一股股山泉,清辙甘甜;似一朵朵山花,芬芳四溢;像一缕缕春风,温暖清爽。已过半百的黄孝纪,浑身溢出朴实、真诚、厚重的气息。这是泥土的气息,这是故乡的画面,这是乡愁的味道……2012年提笔来,他先后写出了《老去的村庄》《故园农事》《庄稼人》等十余部反映乡土的散文集。
用笔留住乡愁
“写乡村记忆、打捞消逝中的乡村文化,是我作为一个‘庄稼人’后代的自觉,也是为了更好地再现一个中国村庄几十年来的时代变迁,以及余味悠长的乡土记忆,谱写我们共同的乡愁。”在一次接受专访时,黄孝纪深情说道。
2011年,黄孝纪辞职到浙江义乌做房地产估价师,工作之余开起了自己的散文写作。每当夜深人静,他举目望月,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历历在目,乡音、乡情、乡亲潮水般涌动心海。

图片

思故乡、忆故乡、写故乡成了远离故土后黄孝纪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他长久以来文字工作的习惯及爱好。朝九晚五的工作之余,陆续写了很多文字,也渐渐找到了自己书写的方向和目标——留下那段真实的生活,记住那缕难忘的乡愁。于是,2015年开始有计划和不同角度的书写,并于2018年1月出版了第一本《晴耕雨读 江南旧物》,当年获得孙犁散文奖,这对黄孝纪是莫大的鼓舞。谋生之外,他用心用情用功记录故乡的点点滴滴、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书写故乡的春夏秋冬、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自《老去的村庄》《八公分的时光》《八公分的味道》之后,陆续在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节庆里的故乡》《老家什》等6本乡土文学著作。即将书写的《生灵》(暂定名)《上学去》《归来是故乡》是广西人民出版社为黄孝纪出版“中国乡存丛书”套装10卷本的最后三本,组成了乡愁系列,铺展了一幅乡愁长卷,将流淌在中国农耕文化的长河中。
黄孝纪以出生地湖南永兴县洋塘乡八公分村为样本,致力于乡土散文的写作,书写中国南方乡村社会变迁。与其说是书写乡村社会变迁,不如说是用笔留住记忆、留住乡愁,兑现心中那份家乡情怀,那份乡愁情结。正如他在《故园农事》的自序中写道:农事,让土地呈现如一幅永不枯竭的画卷,它是农人的尊严与骄傲。
乡愁的味道裹着酸甜苦辣,捧出喜怒哀乐。每一个从故土走出来的游子,在心灵深处和灵魂高处或多或少烙着乡愁的印记。这是一种温度,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这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文化的元素。
黄孝纪笔下的乡愁,是根植岁月的乡愁,是铃印心灵的乡愁,是温暖灵魂的乡愁。
用情抒写故乡
“我把八公分村作为写作的根据地,每个角度写一本书,例如从饮食的角度,从器物的角度,从节庆的角度,从动植物的角度,从人的角度……从各个角度来系列化地书写一个农耕乡村短短二三十年间的发展和变迁。这里面有我的回忆和观察,有我真实的喜怒哀乐。”这是黄孝纪对故乡的情怀
黄孝纪工作前,一直生活在故乡,对故土的那人、那事、那物、那情了如指掌,情深意切,无论走到哪里,心中有一份牵挂,一份思念,一份情感。笔下每一部作品,一字一句,一文一书,都与乡音、乡情、乡味、乡亲息息相关。他在作品中把自己、父母、姐姐、发小、左邻右舍等父老乡亲,郎中、媒婆、厨子、木匠、砌匠等庄稼人,锄头、草帽、斧头、铁锅、水缸等老家什,鼎罐饭、米豆腐、炒花生、白辣椒、糥米酒等食品,江竹、油茶、葡萄、高笋、花生等植物,莳田、挖土、捡柴、放牛、打铁等农事,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巧妙融为一体,给人以记忆、以温度、以情感。

图片

十余年出版十余本乡土书籍,这是一个业余作家的创作奇迹,也是一位乡土作家初心的映照、担当的诠释和情怀的体现,更彰显了他对中国农耕文化的敬畏,对生养自己那片土地的感恩。他在《铜茶壶》一文中写道,客人来了,或者乡邻相访,母亲多是以正茶相待。茶是一道道地劝,也是一遍遍地煨,更是一层层地浓,近了亲情,暖了乡音。在《接生娘》一文中写道,母亲是坐在卧房的宽板楼梯上顺利生下我的,文章奶奶接下我,拿过那把剪刀,将我的脐带拉直比划到脚弯处剪断。从此,我便脱离了母亲的胞衣,成了这人世间的一员。在《焖红薯》一文中写道,炎炎烈日下干活回来,蒸一笼红薯皮,柔柔软软,温温热热,一家人喝着热茶,就着咸菜,也是人间至味。
土地般的语言流露真实的情感,拳头般的心装着远去的故乡。黄孝纪对故乡爱得深沉,爱得痴迷。故乡的点点滴滴、岁岁年年如种子般植根在心田,无论时光如何流逝都挥之不去。
用心赓续传统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里人,作为一名乡土作家,理应为乡村立书作传,赓继传统跟脉,让后人或铭记或传承岁月深处老祖宗留下的那份‘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当问起为什么十年来坚持写故乡,黄孝纪如是说。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那些曾经熟悉又必需的老家什,于你于我于他,渐行渐远,正一件一件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缄默在岁月的旮旯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原先许多附着在乡民身上的传统职业、技艺和信仰,遵循自然法则,逐步退出乡村舞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在传统农耕的乡村,那些交织艰辛与甜蜜、苦涩与欢愉、悲痛与希望的节庆习俗,正慢慢地远去,那一花一草一木、一庄稼一物品一牲口的名字、样子,也不断地走出年轻人的视野……尤其2005年6月,因武广高铁开工建设,黄孝纪家乡近千人的村子成为高铁沿线最大的拆迁点,长在江岸、山坡、屋旁、田野里熟悉的植物随之消失。几年间,与祖祖辈辈相伴的老房子、老宗祠、磨坊、榨油坊、豆腐坊等村里保留下来的旧物,永远地留在记忆里,留在岁月深处。这一幕幕深深触动了黄孝纪,用心赓继传统,用心书写故乡成了他义不容辞的事。

图片

“我想,我父辈这一代人是传统农耕的最后一代庄稼人了,我们的后辈,包括现在生活在农村的人,他们不可能一辈子固守土地……我有责任去记录和保留这些消逝的回忆,留存这个时代的一些记忆。”黄孝纪以一个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那些正在被时光遗忘的风俗、风土、风情、风味,用朴实的文字、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刻画书页里,铃印灵魂里。
无论是2018年1月出版的《晴耕雨读 江南旧物》,还是2024年出版的《庄稼人》,作者都以散文的风格和描写的手法,采用系列化、多角度的方式展示家乡的变迁,有针对性地择选了自己所见所闻的人、物、事,在情与爱中一一呈现出来,在美与善中一一彰显出来,做到了细节中有故事,故事中有温度,情景交融,真是情到深处言无声。
村庄的发展离不开时代,任何一个村庄都是与时代、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把一个村庄写好、写通透,那就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在这个村庄上的投影,就能够看到国家、时代在这个村庄上的变迁。这应该是乡土作家黄孝纪写作的意义。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