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佳树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4-09-26 22:06:49
100多年前,青年毛泽东伫立橘子洲头振臂一呼,发出世纪之问、青春之问。如今的长沙,带动青年应着时代剧情的每一个起承转合去成长,不断折射星城的风姿绰约。
作为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长沙“人才吸引力指数”跃居全国第十、中部第一;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前三;高精尖人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占比95%;14至35岁青年占常住人口三成以上。
充满年轻态的长沙,用人才政策、产业发展、房价调控等一系列措施,共同编织了一张吸引人才的大网,成为年轻人的“向往之城”。
0 1
放眼长量,将青年放在C位
在刚刚结束的2024互联网岳麓峰会上,省委书记沈晓明再发邀约:“欢迎全国乃至全球大学生来湖南创新创业”。9月10日,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专题调研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出“让长沙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土”。
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对待青年人才的真诚姿态,这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青年人才正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对长沙而言,进一步吸引、留住、发展人口中坚力量——青年人,则是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过去几年,各城市的“年轻人口争夺战”,无一例外都是推政策、推补贴。如今,城市人才政策需要的不是在原有体系上的修补或升级,而是要重新建立认知,从城市软实力角度构建更长期、更生动的人才战略,将源源不断的“青年力”输送至城市的血脉之中。
城市和年轻人相互“牵手”,取决于很多这种细枝末节的感知和具体而微的认同。
把青年放在C位,长沙不断“适配”年轻人的发展需求。
争当年轻人最好的就业创业“搭子”。缺资金,长沙设有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青年创业投资基金;缺阵地,长沙有柳枝行动众创空间、三一众创、58众创等多个众创空间;缺经验,《低成本创业 高品质生活 长沙青年创新创业服务手册》一册在手,创业政策、申请流程全掌握。
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从“试点”向“常态”转变。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区、园区、街区、社区等青年场景,实施产业引青、平台聚青、就业促青等重点行动,提质提档青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人才政策多次更新迭代。在“升级版45条”专设“广泛聚集青年俊才”篇章,发放生活、租房、购房、实习补贴超18亿元,完善阶梯型递进式青年人才保障体系。真金白银的政策“礼包”,让青年人才舒心、安心有信心。
从“单向给予”到“双向互动”,赋权年轻人参与共建。近几年,长沙兴起的“城市合伙人”计划,正是吸引人才共建城市的举措。2023年,该计划吸引了全国270余所高校4.6万名学生报名,招募了2841名学生来长沙实习。
从建设长沙新青年人才驿站,到举办首届长沙城市青年节、“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等大型城市活动,从推出青年保障性租赁住房到青年夜校,而这 背后 , 是 长沙 对人才工作所做出的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尽善尽美的追求 ,让年轻人 “此心安处是吾乡”。
0 2
硬核实力,让梦想开花的土壤
“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鲁迅先生的话,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土壤之于花木,正如环境之于人才。
从 “落地生根”到“化木成林”,长沙千方百计优化“土壤环境”。
近年来,长沙重点培育22条新兴及优势产业链,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旅游、文创等数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产业蓬勃发展带来的广阔职业前途,这是长沙吸引人才的核心魅力。
一句“让湘商在湘更吃香”,温暖了全球各地的湘商。湘商回归,一大批湘籍企业家尤其是青年企业家回乡创业,带回资金、人才和技术,在长沙形成了一个吸引人才的“现实磁极”。
去年,长沙向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击鼓冲锋”。“把最优地块留给科研机构、最好配套留给创新企业、最美风景留给科技人才,构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1+1+N’政策体系。”科创高潮之下也引来人才雁阵。
作为新消费品牌的策源地,长沙孕育了文和友、兴盛优选2家“独角兽”和三顿半、茶颜悦色、零食很忙等5家未来“独角兽”。新品牌迭出,长沙成为年轻流量收割机。“能打”的新消费经济,让人都对这座城市的活力和前景信心十足。
长沙的青春引力,还来自深厚的学养和由此塑造的学术气质。百年教育,蔚然成林,长沙拥有58所普通高校,位列全国前列,大批年轻人来求学,使长沙鼓动着不竭的新鲜血脉。
年轻人选择城市的逻辑,既要 “ 能奋斗 ” ,又要 “ 好生活 ”。 如何让年轻人诗意栖居,是长沙一直求索的。
对于连续16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长沙来说,“幸福感”不是虚幻的东西,而是落到房价、交通、教育、医疗等实际的问题上。作为新一线城市,长沙的房价,跨越了城市与人才之间那一片屋檐的距离。
长沙吸引年轻人的生活图景里,不单是低房价,还有丰富的公共空间。
梅溪湖剧院、长沙三馆一厅等文化地标拔地而起;国金中心、解放西路、渔人码头,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天地”。这一处处 “精神飞地”,尽情释放着年轻人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执着与热情。 半夜爬岳麓山看日出,在万家丽顶楼看日落,去麓山南路吹吹风,与橘子洲毛泽东头像合影,去浏阳看场烟花盛宴,长沙用青春潮流元素丰富着年轻人的生活。
当城市能级、发展实力、社会生态、人文环境各方面持续跃升,长沙这块“磁铁”,注定要吸引更多的青年发光发热。
0 3
以城为翼,梦想向上托举
“北漂”“沪漂”“深漂”,是年轻人出门谋生活的代名词,而“漂”的背后,是当代青年在就业、生活、城市发展等多个维度的思考与选择,背后也深含着年轻人的无奈和心酸。
而在长沙,这座城市没有 “漂”。在这里,既是“回得去的家乡”,也是“到得了的远方”。
“楂堆”创始人牟永生从黑龙江考到湖南读大学,毕业后留在长沙创业,推出新消费品牌“楂堆”,在细分饮品市场闯出新路子。
清华大学博士后周博文辗转北京、上海,最终把创业的根扎在长沙。几年时间,他创办的湖南睿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谢扬帆从一家上市国企辞职回到老家宁乡,创办长沙归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政府的贴息贷款,圆了他的“农场梦”。
海归盛维天回到长沙,投身炙手可热的智能驾驶领域。如今他带领团队负责自动驾驶先进技术的研发工作,已经申请发明专利数十项。
以“城”为“翼”,无数青年的梦想正在被向上托举。长沙尊重每一位个体的梦想,珍惜每一种向上的力量,用最大的诚意助力“漂”实现个人价值。
有人说,长沙经济绕不开“两山”,一是湘江以东的马栏山,主要发展文创产业,二是湘江以西的岳麓山,主要优势在科创 。
浏阳河第八湾,5万余名马栏山人忙碌并快乐着,他们平均年龄26.7岁,青年创客占近90%,青春和创意,在这里肆意生长。很多创业公司开在马栏山人才公寓的创业空间里,从公寓到公司,上下班就是轻松上下楼,健身房、书吧足不出楼,公司甚至不必专设会议室,共享空间就能“蹭”。
“岳麓山下好创业” 。2018年,万兴科技创始人吴太兵在麓谷小镇开启“二次创业”,目前在湘员工增至近1000人,其中青年研发人员占比超八成。在他看来,对青年人才最直接的吸引力就是这座城市有没有与他们研究方向及志趣相匹配的载体。岳麓山下,拥有国家超算长沙中心、湘江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满载科创基因,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与科研支撑。
湘江的风,好像有着 “圆梦”的能力。越来越多年轻人,将这里作为梦想的起点,去拥抱更大的世界;而越来越年轻的长沙,把“青年力”融入城市底色,变得更富活力。
2023年,长沙市人才总量增至315万,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这其中,青年人才功不可没。长沙还在加速前行,努力让“青年力”转化为人才力、创造力、产业力。
在这座生活与理想交相辉映的“青年城”里,恰同学少年激荡着壮阔青春的故事,未完待续。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