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贺喜迎 潘丽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9-27 10:33:2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贺喜迎 潘丽
月球探测的仿生六足蜘蛛机器人、陪伴航天员的太空“哮天犬”、进行太空救援的“囊萤号”……9月24日至25日,世界机器人大赛——首届太空机器人大赛在长沙举行,来自全国44所高校及企业的80支队伍晋级决赛,带着充满想象力的“太空机器人”齐聚长沙。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人因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善广,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刘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张笃周,省科技厅厅长朱皖,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瑰曙,长沙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澎,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先民,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曹升元,湖南省科学技术馆党委书记、馆长龙超颖出席大赛并为获奖队伍颁奖。
80支队伍角逐!研发航天员的“太空帮手”
太空机器人是在太空恶劣环境下代替宇航员完成各种危难任务,协助科研工作者征服浩瀚星辰的科技新星。本次大赛围绕空间机器人未来在我国空间站在轨运营、空间机器人在轨服务、载人探月任务等特殊环境中的应用需求和场景设置竞赛内容,涌现了众多优秀作品,亮点纷呈。
大赛自2023年11月2日启动,面向全国征集太空机器人领域的创新设计和应用方案,吸引了全国222支队伍参赛,其中创意概念组参赛团队204支,任务挑战组参赛团队18支。经过初评,最终全国44所高校及企业的80支队伍晋级决赛。
在湖南省科学技术馆,80支队伍按照创意概念组和任务挑战组两个组别进行。
创意概念组围绕空间在轨操作、月球探测、空间站舱内陪伴三个典型应用场景,就空间机器人在相应特殊环境实际应用中萌发的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设计方案展开答辩。任务挑战组参赛队伍迎接实战,在太空舱及月面模拟场景中使用参赛机器人完成包括“陪伴航天员生活—交互任务”“辅助航天员工作—寻找货物并传递任务”“月面移动—月面障碍移动开放任务”等相应任务。
26支队伍获奖!未来将变设计为现实
经过两天的精彩角逐,大赛共评选出奖项26个,其中,概念组16个,任务组10个,大赛奖金池共50万元。
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作品“基于视触觉传感的多模式机械手”获得大赛特等奖;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作品“Pengmi太空舱内情感陪伴与多功能服务机器人”及来自湖南大学的作品“囊萤号”获得创意概念组一等奖;来自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作品“毕方机器人”获得任务挑战组一等奖。
“囊萤号”作者刘学伦、俞伦邦来自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从作品想法提出到打磨迭代参加比赛,团队经历近两年时间。“未来五至十年,随着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可能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也能上太空,那么我们在太空的救援机器人就十分必要。”刘学伦介绍,“囊萤号”作品主体由驱动机器人和高压气囊组成,能及时救援在空间站外飘离的航天员,为其提供生命保障。
此次大赛,基于视触觉传感的多模式机械手、太空舱内情感陪伴与多功能服务机器人、模块化月球探测机器人、空间站智能机器人集群、太空维修机器人等大赛作品充分展示了未来太空机器人技术的无限可能,有望通过进一步的研发,转化为实际可用的技术解决方案。
世界机器人大赛——首届太空机器人大赛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湖南省人民政府的联合指导下,由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湖南大学和东南大学共同主办。
湖南长沙作为首届大赛举办地,通过太空机器人大赛,为科研人员和青年学生提供展示创新成果的舞台,为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推动太空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突破,发掘更多的成果及人才,助推各科研团队、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创新成果在湖南转化落地,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责编:王宇蓝
一审:封豪
二审:王文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