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 2024-10-01 06:49:59
记者李普是湖南人
新华社原副社长李普(1918年—2010年),湖南湘乡人,1937年高中毕业即参加革命,1938年10月长沙大火,担任长沙县地下党区委书记的李普给中共湖南省委半公开的机关报《观察日报》写了一篇《长沙大火中的幢幢鬼影》,这是他的第一篇新闻文字。1939年初,他受命为《观察日报》的特派记者。这是他记者生涯的开始。
《观察日报》被国民党查封后,李普到贵阳,他给主张全民抗战的成都全民通讯社写了几篇通讯。后来他辗转来到重庆,成为中共中央在国统区的机关报重庆《新华日报》社的记者,李普在《新华日报》只做了一年多记者,从1942年开始任编辑、研究员兼专栏作者。文章陆续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后来辑为《光荣归于民主》一书,由上海地下党以“拂晓社”名义于1945年底出版。1980年这本书再版时改名为《我们的民主传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李普重新开始当记者。敏锐、勤奋的个性,使他成为解放区著名的“记者李普”。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李普作为随军记者采写《揭开大反攻的序幕》,准确地揭示了战局的发展,指出解放战争已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1949年8月底,时年31岁的李普奉命由位于武汉的新华社中南总分社调到北平新华社总社,所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与另一位新华社记者李千峰一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报道。
开国大典的主席台上,前排左一为黄炎培,二排右起为吴晗、李普、张奚若、林伯渠、李立三,三排右起为邓小平、贺龙、陈毅、刘伯承、周恩来、吴玉章 侯波/摄
提起开国大典,很多人眼前都会浮现出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场景。其实,开国大典并不是仅指10月1日那天在天安门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盛大庆典,而是从9月21日政协第一届大会开幕时起,开国大典就已经开始了。
1949年9月21日新华社播发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的消息中写道:“中国人民所渴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盛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已于今日下午七时在北平开幕。”
《人民日报》记者李庄所写的开幕式通讯《“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一文中也写道:“这是人民民主新中国开基立业的盛典。这个盛典是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在人民首都北平举行的。”
政协第一届大会的召开是举世瞩目的大事,国内外媒体都给予了极大关注。据报道,当时参加政协开幕式的国内外记者共31人,其中包括外国记者4人。全国各大新闻单位都派来了记者。新华社记者负责发布公报式的新闻。其他报道由各报自己采写。
此次政协大会是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李普和李千峰作为政协会议的工作人员,住在中南海勤政殿。两人基本上是每天轮流采写报道,有时两人也一起去。9月30日下午,毛主席、周总理和政协代表们都去天安门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那天的采访是李千峰去的。10月1日正好轮到李普采访,当天发的政府公告和庆典活动的消息都是他写的。
当时,李普已是经历过不少大场面的资深记者。之前几年间他曾先后任重庆《新华日报》记者和新华社特派记者。抗日战争期间,李普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周恩来同志当时任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最高负责人。周恩来的平易近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这些年轻人可以与周恩来一起聊天,并不是上下级之间的交谈,而像是一种家庭里或朋友间的闲聊,就好像拉家常一样。后来他到刘邓大军采访,与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接触也非常自然。因而,在接受报道开国大典任务的时候,李普的心里相当从容。
四处走动观察打腹稿
但在9月30日那天晚上,李普忽然感到有些紧张,平生第一次吃了一粒安眠药,主要是怕晚上睡不好觉,第二天采访时没精神。
李普在10月1日下午大概两点多钟的时候,跟着毛主席等领导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那时没有电梯,都是爬楼梯走上去的。下午三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就位,乐队奏《义勇军进行曲》,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启动按钮升起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这时,在军乐声中,礼炮齐鸣。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此时,李普就站在他身后不远的地方。
临时补齐55人的名单
公告里说明这次政协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但讲到选出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时,公告里原先只简略为“陈毅等56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在庆典开始前,政府委员举行就职会议,张治中先生看到公告稿后提了一个建议,他说,应把其他55人的名字也列上,因为这样更能体现中央人民政府是真正实行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府。这份全体委员列名的名单里,包括了当时我国政治舞台上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奋斗的知名人士,以及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的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在国内外都会产生巨大影响。毛主席非常赞成张治中的意见,马上吩咐中央办公厅的人把其他55位委员的名单补齐。这个公告稿是铅印好的文件,当时没有电脑,时间又紧,所以只好临时在上面别了一张用毛笔写的字条。当毛主席宣读完公告后,李普上去向他要稿子。毛主席指着那张字条,叮嘱说:“这个纸条你注意,千万不要丢掉了,照此发表,不要漏掉了。”
公告宣读完毕后,广场上举行了阅兵式,之后是群众游行。在天安门城楼上,作为记者,李普不能像别人一样总是站在固定的位置上观看庆典,而是四处走动,注意现场情况的发展,为当天那条新闻打腹稿。尽管参加庆典的不少开国元勋和知名人士他都认识,有的甚至很熟悉,但是当时只是一边注意观察现场的情景,一边在心里打腹稿,并没有现场提问。庆典活动结束后,已是华灯初上,人们渐渐散去,而李普还要赶写开国大典的新闻稿。这篇稿子新华社必须在当晚尽早发出,而且还要译成外文,以便第二天全世界各报采用。
稿件写好后,李普即送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胡乔木审。胡乔木家就住在中南海里面,李普把稿子送去后就站在旁边看他审稿。胡乔木看到一半时,摇了摇头说:“这里没有交代清楚。毛主席在天安门上按电钮,国旗就上去了,这个你明白,我也明白,可是老百姓不一定明白。”后来他把这句话改成了“毛主席亲自开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使第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的首都徐徐上升”。之后,胡乔木又要李普把稿子再送给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彭真同志看看,彭真又增删了几个字。
这篇新闻于当晚由新华社发出,全文只有八九百字,生动记述了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的难忘历史时刻。10月2日,《人民日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为题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李普采写的开国大典的消息报道。这篇文章后来收入到李普的新闻作品集《开国前后的信息》中,标题简化为《开国大典》。文章也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成为向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本版稿件综合《中国新闻周刊》总第493期、《中国记者》1999年第10期)
责编:周秋红
一审:彭彭
二审:唐能
三审:文凤雏
来源:文萃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