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之变

  潇湘晨报   2024-10-02 07:27:20

9月27日,长沙市青少年宫。组图/记者吴琳红

1949年8月5日,入城解放军在长沙中山公园(今青少年宫)休息。图/陈先枢提供

9月27日,长沙市青少年宫一角。

1949年,这里是解放军进入长沙城后驻宿的地点,是希望开始的地方。

1958年,这里变成了长沙市青少年宫,正式开放后,很快成为长沙市民的重要文娱摇篮。

上世纪70年代末,青少年宫扩建,建起了体育场馆、科技馆、影剧院、儿童游乐场等文娱场所。

再后来,这座神秘而“高大上”的青少年宫逐渐淡出了长沙市民的视野,转而出现的,是各式各样的剧场、乐吧、路演舞台、

livehouse……

2024年的星城长沙,已成为公认的媒体艺术之都。在这里,有观众的地方,就有舞台。

1949

文化娱乐事业百端待举

2024

有观众的地方就有舞台

本报记者吴陈幸子长沙报道

宽阔的广场上,草地和瓷砖相间,广场边的绿荫下,尽是人们玩耍、休憩的身影。旁边不远的大楼门口,手持各类运动器材的青少年们进进出出。另一边的空地上,一群中老年人正围成一个圈,对着手中的乐谱排练俄语歌。

这种充满精神活力的景象发生在长沙市青少年宫,位处长沙城区最繁华的地段之一。而被母亲扶着在广场上穿梭的两岁孩童,一定想象不出这片土地近百年前的光景。

希望开始的地方

一张75年前的老照片记录下历史一瞬。那时还没有青少年宫,这里曾是明代的将军府,清代的抚署衙门,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变成中山公园。

1949年,解放军进入长沙城时,就驻宿在此。对于长沙城,这是希望的开始,是迎来新天地的见证之一。

中山公园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也改头换面。1956年,省市政府改建其为长沙市青少年宫,至1958年春节正式开放,很快成为长沙市民的重要文娱摇篮。

20世纪60年代,长沙刮起一股“篮球热”。彼时学校和用人单位都重视篮球运动,青少年宫的露天篮球场周末常人满为患。到70年代末,青少年宫进行扩建后,不仅有了标准的体育场馆,还建起了新潮的科技馆、影剧院、儿童游乐场等。

“60后”到“80后”眼中的青少年宫

在1968年出生、家住河西的吴先生的印象中,青少年宫是远在河东的文化地标,他曾于1980年代跟随亲友来这里观看过一场演出拼盘。“唱流行歌、演相声,还有歌剧。人挤人,好热闹哒!”青少年宫附近就是盛极一时的全国“四大书市”之首的黄泥街。

1971年出生的李女士,对此印象又有不同。打小她就被父母带至离家不远的青少年宫游玩,仿佛这里是小孩校外成长场所的不二之选。等年纪再大一些,这里便是她和同学们放学后的相约地。

李女士印象最深刻的是旱冰场,那时还是一个简易的棚子,装了五颜六色的彩灯,她们在灯光下欢声笑语,肆意挥洒青春。除了旱冰场,还有一个“大家都好羡慕”的小杜鹃艺术团,团员们在那栋五层楼高的活动中心里训练,常登台演出甚至远赴外国。李女士记得,父亲同事的儿子就是团员,曾跟团出国演出。具体去了哪个国家已记不清晰,只记得回来后“摆了酒庆祝”。

而在1986年出生的陈先生的记忆里,“艺术的光环”已经不再那么神秘。他自幼学钢琴,后也进入小杜鹃艺术团,彼时青少年宫里的兴趣班越来越完备,声乐、器乐、舞蹈、美术、书法、航模……来学的小朋友也越来越多,在各类丰富赛事中展示风采。

有观众的地方就有舞台

青少年宫后因重建在长沙市民的生活中短暂隐去。也正是此次重建,让文物部门在地下施工时发现了三国魏晋至唐初的长沙城北城墙,战国晚期至明清时期的古井71口等众多千年文物遗迹。

历史长河悠悠流淌。已承载长沙市民60余年文化记忆的青少年宫又以一番新的面貌,继续丰富着大家的文化生活。

与此同时,它也不再是非周边居民们“眼馋”的对象,长沙已成为公认的媒体艺术之都。湖南省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省公共图书馆由1949年末的1个增加到2023年末的148个,博物馆和纪念馆由1951年末的1个增加到180个。2022年,湖南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897.81亿元,分别高出全国和中部地区8.9个和4.0个百分点。

如今,43岁的李女士计划等小孩再长大一点,就送她去青少年宫上兴趣班,但她也会带孩子去一体化商场、去梅溪湖大剧院和三馆一厅等地,体验更丰富的文娱生活;56岁的吴先生在自家社区里开起一家小书店,常有学生缠着他介绍中外名著;38岁的陈先生仍在做音乐演出,在livehouse、乐吧甚至在公园,有观众的地方就有舞台。

链接

全省2023年末文化馆站为1949年末的190.3倍

本报综合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湖南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不断守正创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正在不断向文化强省的目标稳步前进。

1979-2023年 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13.7%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支持不断加强。湖南省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1976年全省文化事业费投入0.11亿元,1978年增加到0.16亿元,2023年达52.01亿元。1979-2023年,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13.7%。

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短缺。1949年末,全省公共图书馆仅1个,文化馆12个。经过75年的发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截至2023年末,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50个,为1949年末的150倍,为1978年末的2.1倍;文化馆站2283个,为1949年末的190.3倍;博物馆从无到有,2023年末达159个,为1978年末的8.4倍。当前,以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为特点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场馆、流动文化服务、24小时图书馆、智慧文旅体验等已经成为新的文化现象,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1980-2023年

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352.7倍

近年来,湖南文化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协同度进一步增强。2022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506.53亿元,为2017年的1.4倍,居全国第9位,与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在全国位次一致。2017年以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保持在5%左右,2022年为5.27%、居全国第6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23年,从文化产业类型结构看,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构成为56.4∶11.4∶32.2,与2017年相比,文化服务业占比提升较快,提高11.3个百分点;从文化领域结构看,文化核心领域、文化相关领域营业收入构成为44.5∶55.5,文化核心领域占比提高9.7个百分点;从文化新业态发展看,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58.67亿元,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比较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共实现营业收入331.85亿元,比2017年增长189.3%,占比为10.5%、提高7.2个百分点。

文化消费稳步提高。随着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和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差距逐步缩小。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4311元,是1980年的131.4倍,年均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659元,是1980年的352.7倍,年均增长14.6%。城乡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分别由1980年的7.7%和3.9%提高到2023年的13.9%和13.8%。城乡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之比由1980年的4.4∶1,降低到2023年的1.6∶1。

责编:姚懿轩

一审:谭思敏

二审:李茁

三审:赵雨杉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