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文友如相问 两颗冰心在玉壶——忆与吴岳添先生42年的交往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0-06 20:45:01

文|季水河

1982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对我个人生活而言,有几件标志性的事件:一是有幸结识了吴岳添先生,开启了一段持续42年的友好交往;二是去中国人民大学访学进修,奠定了我今后学术发展的理论基础;三是我女儿出生,为我的小家庭增添了新的成员。这几件事相互联系,并都在与吴岳添先生交往的不同阶段有过交集。

一、哈尔滨城初相识:有缘千里来相会

1982年8月2日至8日,“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四次年会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会”在哈尔滨召开。7月29日,我从四川达州市出发,途经成都、北京、沈阳、长春4次转车,4天3夜80多个小时,行程3000多公里,终于在8月2日下午到达哈尔滨。

报到后去宾馆房间,见到了同一套房里居住的几位室友,其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吴岳添格外引人注目。他一米八几的身高,面容清癯、挺拔俊朗,在几位室友中昂昂然若鹤立鸡群。他待人真诚、友好、亲切,虽然长我10岁,但和他第一次见面并没有距离感,似有一种老友重逢的轻松。会议期间,我们一直相处愉快融洽。

1982年,我年仅28岁,是会议代表中最年少的青年学人之一。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尤其是名校的名家,显得有些腼腆紧张。吴岳添先生给了我很多鼓励与支持。他读了我提交的论文《论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是一篇有胆识有创新的文章,有胆识表现在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与当时美学权威们不同的见解;有创新表现在提出了异化劳动是在强制劳动下以劳动者的牺牲为代价创造了美的新观点。他还鼓励我,为我争取在会议上发言的机会。会后,他准备将我的论文推荐给当时风头正盛的《当代文艺思潮》杂志。后来由出版周期更短的《学术月刊》发表。这种激励后学,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我辈学习与敬佩。

会议期间,主办方还组织会议代表观赏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我们一起倾听了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叶佩英、温可铮、郭颂、德德玛等人的演唱。高音歌唱家们明亮轻快的欢唱,低音歌唱家们深厚沉重的低吟,中音歌唱家们宽广温和的歌声,美不胜收,至今仍今人留恋。

二、西八间房再聚首:畅聊人生与学术

西八间房,位于北京东直门外。1980年代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所在地。那时,吴岳添等一些刚留院工作的年轻人就被安置在这里。

1981年,中国人民大学郑国铨、陈传才、周文柏三位先生合著的《文学理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尝试从文学活动、文学本质、文学规律、文学批评几个板块来结构文学理论体系,阐释文学基本原理,无论是在基本观点方面还是在体例结构方面,相对于过去的文学理论教材,都有所创新与超越,在国内也引起了学界关注。加之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联合举办过颇有影响的“文学理论研究班”(简称“文研班”),因此,受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于1982年举办了全国高校文学理论教师进修班,我有幸参加了这个班的学习。吴岳添知道后邀请我去他生活和工作的西八间房相聚。

我于9月30日报到,10月2日即开学,每周五天半差不多都安排了课程。中国人民大学郑国铨、陈传才、周文柏主讲《文学理论》专题,陆贵山、蒋培坤、周忠厚主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主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研究,林志浩等主讲《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北京大学胡经之主讲《文艺美学》,叶朗主讲《中国小说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叶廷芳主讲《卡夫卡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这十几门课程,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令人舍不得缺席。加之几乎每周日都去王府井新华书店看书买书,有时还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蹭学术讲座,时间非常紧张。直到11月的一个星期天才去西八间房与吴岳添相聚。

中国人民大学和西八间房,一个处在北京西郊,一个处在北京东郊。从中国人民大学到西八间房差不多要穿越整个北京城,路途较远,加之换乘几次公交车,需要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我早上9点从中国人民大学出发,11点左右到达。那时的公交车没有空调,人多拥挤只能站着,抓公交车吊环的手冻得通红,脚冻得僵直。下车走进吴岳添的住处,他热情的笑容似乎融化了我身上的寒气,让我倍感温暖。

岳添住的房子是比较低矮的平房,没有暖气,只能靠煤炉烧煤取暖。煤炉上架了一根白铁皮的管道,在将煤气排到屋外的同时又为室内提供了热能。他准备了一些酱牛肉和其他热菜,我们一边吃肉喝酒,一边畅聊人生与学术。在几个小时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岳添凌晨三点起床看书迎考的昂扬斗志,在南京大学通宵不眠阅读小仲马《茶花女》的痴迷状态,在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的劳动场景,在沈阳飞机制造厂操作铆钉枪的熟练动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读研时挑灯夜读的专注神情,在西八间房平房里清贫而不坠青云之志的奋斗生活;更进一步熟悉了左拉、巴尔扎克、莫泊桑、萨特和加缪。岳添也进一步了解了我充满艰辛的求学之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学经历,心无旁骛的学术心态,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也加深对了异化劳动与审美创造之间关系的理解。分别时,岳添送了我一些印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抬头的稿笺纸。

从1982年相识相聚后,我和岳添的交往一直没有中断,彼此都关注、关心着对方。

三、建内大街之“三顾”:诚邀英才入湘来

2001年,湘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正式启动。我们认识到,博士点建设的重点是队伍和成果。在队伍方面,我们必须引进高层次人才,像吴岳添先生那样的知名学者,正是我们亟需的,于是,我和张铁夫先生向学校提出引进吴岳添教授;在成果方面,我们必须推出标志性成果,获得高层次奖励,于是,我们策划编辑出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

2001年暑假期间,我到北京参加学术会议。中途,到位于北京建国门内大街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看望吴岳添教授,和他细谈了湘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建设规划和准备于2002年申报该博士点的设想,并诚心邀他加盟。他对我们的计划和设想表示了支持,也同意向所领导汇报。

2001年11月,我和曾雨楼副院长同赴北京,再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拜访吴岳添教授。以学院的名义,报告了引进他作为湘潭大学特聘教授,提出希望能将其档案调入湘潭大学。他表示同意,并引荐我们去拜会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先生。说实话,我心里很忐忑,一因陈先生既是领导又是权威,二因我还是去挖他的墙脚,要他的人。到了所长办公室门口,陈先生笑盈盈地迎向我们,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陈先生高高的个子,茂密的黑发,大大的眼睛,洋溢着年轻人的朝气;他位高而不倨傲,说话态度温和,对吴岳添教授也很尊重。见到他,我的紧张心情一扫而光。我向他汇报了湘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建设情况与博士点申报工作,提出了引进吴岳添教授的想法,敬请他支持和帮助,他真诚地表示了理解。

2002年初,湘潭大学通过了引进吴岳添教授的决定。为了表示诚意和重视,学校委派了主管相关工作的副校长罗和安教授(后升任校长)去北京,办理引进吴岳添教授的相关事项。我陪同罗校长专程拜访吴岳添教授和外国文学研究所领导,与外国文学研究所就引进吴岳添教授达成了意向性协议。2002年6月21日,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李铁映院长同意,湘潭大学与吴岳添教授签订了聘任协议,他正式加盟湘潭大学,成为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一员。

四、伟人故里多奉献:一片赤诚献湘大

吴岳添教授受聘后,虽然不长住湘潭大学,但心在湘潭大学,围绕湘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建设,写论文、出著作,报课题、献智慧。

2002年11月,湘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由东方出版社正式出版,吴岳添教授的《法国文学散论》位列其中。这不仅拓宽了此套丛书的研究内容,而且为其增辉添彩。为了扩大此套丛书的影响,我们从9月初开始同出版社一起筹划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搞一个首发式,召开一个专家座谈会。我们进行了分工,吴岳添教授负责联系会场,邀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的专家学者,我负责总策划并和张铁夫先生一道邀请在京高校的专家学者。2003年1月13日,丛书首发式暨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报告厅正式举行。乐黛云、杨义、黄保生、陈众议等专家学者与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社领导、责任编辑、媒体记者共60余人出席了首发式和座谈会。会议由吴岳添教授主持,我代表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致辞。乐黛云、杨义等10多位著名学者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充分肯定了这套丛书的价值。这次会议非常成功,《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等多家刊物发表了座谈会纪要,《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多家报纸发表了首发式的新闻。2004年,此套丛书荣获“湖南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为湘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获批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4年,吴岳添教授的《法国现当代左翼文学》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在没有课题组成员的情况下,以一己之力申报成功,充分彰显了吴岳添教授的实力。

2011年,该课题的同名最终成果《法国现当代左翼文学》,由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既是新成立的湘潭大学出版社的开启之作,在湘潭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又为中国的左翼文学研究开疆拓域,在中国左翼文学研究史上有着开创性的贡献。

同时,吴岳添教授加盟湘潭大学,对我个人来说,还有更多的意味。2002年至2006年,是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发展的关键期。博士点零的突破对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学院来说,没有博士点,无法入选省重点学科,不能获得更高的发展平台,也无法引进优秀人才,甚至连现有的人才队伍也难以稳定。从周围环境来看,哲史学院有“中国哲学”博士点、法学院有“诉讼法学”博士点,公管学院有“行政管理学”博士点、商学院有“理论经济学”博士点。此时,作为院长和学科负责人的我,寝食难安,备受煎熬。吴岳添教授助力我们在2006年获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也解决了我个人的心头之忧,卸下了我肩头上的沉重压力。

我与吴岳添教授42年的交往,不仅是两个人、两个单位的交往,而且是两个家庭的交往,我们两家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1988年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到北京旅游,专程去看望了他的夫人和儿子。那时岳添正在法国访学,他夫人张医生热情款待了我们。2007年1月28日,我和夫人到北京去接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女儿,岳添夫妇不仅盛情款待我们一家,热情安排我们一家住他家里,而且让他当时正在开照相馆的二儿子吴南,为我和夫人补拍了结婚照,弥补了我们27年前结婚时未拍结婚照的遗憾,也留下了一段深情的回忆。2002年吴岳添教授加盟湘潭大学后,也常携夫人来湘潭大学小住,我们两家也常相聚聊天,同忆往昔、共话今朝、畅想将来。2017年,岳添定居湘潭大学,我和岳添分别出生于江苏和四川,现在都成为了湖南人,喝着相同的水,朝着相同的方向前行。

相交42年,弹指一挥间。当年两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而今都已过耄耋之年。然而,我们并不哀叹“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我们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初心不改,笔耕不辍,用我们手中的笔,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

2024年10月6日

责编:胡雪怡

一审:胡雪怡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