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潮头丨寻找“飞将军”

  湖南日报   2024-10-09 09:28:34

文丨彭伟平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毛泽东的词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的名句,写的是杰出的红军将领黄公略;“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这里的“飞将军”,指的也是黄公略。黄公略是共和国军事家里出现在毛泽东诗词中最多的一位。

经党中央批准,9月25日,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江西省委省政府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畲族乡东固革命烈士陵园举行黄公略烈士遗骸安葬仪式。

细雨纷纷,《思念曲》婉转。在2名战士持枪护卫下,2名礼兵护送黄公略烈士棺椁缓缓步入现场。18名礼兵鸣枪三响,棺椁缓缓入土安葬。

黄公略烈士外孙张忠泪流满面,代表家属发言:“敬爱的外公,您静静地长眠在江西吉安这块红土地上近百年,党、国家和老区人民始终没有忘记您……几十年的寻找,今天终将您安葬,体现的是党和国家对烈士的褒扬和纪念。”

1898年1月24日,黄公略出生于湖南湘乡桂花乡高模冲的一个农民家庭,原名黄汉魂。父亲黄秀峰,是一位颇有文化修养的私塾先生。黄公略自幼随父亲学习,10岁入峒山小学读书,毕业后入永丰高等小学堂就读。永丰高等小学堂是当时一所比较进步的新式学校,在这里,他接触了新思想。

黄公略从小性情刚烈,富有正义感,渴望做一个日驰疆场、夜拥黄沙的军人。其父黄秀峰怕他有勇无谋,容易惹出事端,特地抄录了苏轼的《留侯论》让他背诵:“古之所谓豪杰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之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并告诫他说:“你疾恶如仇,脾气暴躁,眼睛揉不进一粒砂子,心里藏不住半点秘密,这样只能做绿林好汉,当不了大英雄,干不成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父亲的话,令黄公略沉思。有一次,他跑到父亲的书房,拿起一本《史记》翻看,被张良遇见黄石公,黄石公多次考验后赐予张良《太公兵法》使其成才,辅佐刘邦统一了天下的故事深深吸引。他觉得,学韬略可以使人聪明,遇到什么问题,可以计出无穷。此后,他改名黄石,字公略,发誓以沉静坚毅的张良为楷模,遇事三思,谋定后动。他立下了高远的志向,誓要做“天下大勇者”。

1916年,18岁的黄公略投笔从戎,先后参加北伐战争、广州起义。192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他同彭德怀等领导平江起义;同年11月红五军主力开赴井冈山后,他率部留在平江、浏阳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湘鄂赣苏区。

在革命战争实践中,他总结和创造了一套游击战术,并将这些写成《游击战术》的小册子,在军中印发。这是红军历史上第一部论述游击战术的军事著作。

1930年1月,黄公略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副军长调任红6军军长,他“以3个月为期分路进行游击战争”,建立了人口400万的赣西南红色根据地。对此,毛泽东欣然赋诗对他进行热情夸赞。

1930年7月,黄公略任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三军军长。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十万余人,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黄公略坚决执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直捣敌第18师师部,包括敌前敌总指挥兼第18师师长张辉瓒在内的9000人全部被俘。毛泽东赋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云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形象再现了黄公略率部活捉张辉瓒的画面。

1931年5月,黄公略指挥红三军首战吉安富田,歼敌一个师和一个整旅。特别是诱敌第28师全部进入伏击圈,乱作一团的敌军根本来不及抵抗,全师一万余人悉数被歼。紧接着,黄公略趁势再横扫700里,歼敌3万余人,粉碎了敌人第二次“围剿”。毛泽东挥笔填词称黄公略“飞将军”,展现了黄公略率军从天而降的英姿。从此,“飞将军”的美名传遍苏区。

第三次反“围剿”中,黄公略率红三军和兄弟部队一道三战三捷,歼敌三个师一万余人。在泰和老营盘战斗中,仅用一个小时就将蒋鼎文的第九师独立旅全歼,让这个蒋系“八大金刚”之一落荒而逃。

黄公略以其出色的军事才华和对革命的赤胆忠心,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并称为“朱、毛、彭、黄”,共同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

1931年9月15日,黄公略在指挥部队转移途中,于吉安东固六渡坳,突遭成群敌机袭击,壮烈牺牲,年仅33岁。他留下遗言:“若我牺牲,将我葬在东固,我爱这里的山水……要巩固和扩大红军,以争取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争取革命事业的最后胜利!”

毛泽东闻讯,悲痛万分。1931年9月16日下午,他亲自主持追悼大会并撰写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为纪念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划出吉安、吉水、泰和3个县的部分红色区域成立“公略县”,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步兵学校命名为“公略步兵学校”。此外,在东固六渡坳和瑞金叶坪修建公略亭。

1984年,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在黄公略家乡湘乡市中沙镇朝阳村(现公略村)重修了“黄公略故居”。1988年,湘乡市委、市政府在碧洲公园为他建了铜像。

黄公略牺牲后,为避免墓地遭敌人破坏,党和红军将其秘密安葬。1964年,中央军委启动寻找黄公略墓址工作,但没有结果。20世纪80年代,黄公略女儿黄岁新带领湖南湘乡党史办的同志采访当年在红三军工作的陈奇涵上将、李聚奎上将、杜平中将和杨世明少将时,都对父亲牺牲及安葬细节进行了询问,并保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1985年5月,黄岁新带着全家人专程来到江西吉安。在六渡坳黄公略牺牲地,黄岁新嘱咐儿子张忠和女儿张献华要努力寻找外公。

对于家属寻墓的意愿,江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吉安市委、市政府给予了充分理解和支持。在寻墓工作推进会上,大家分析研判,提供了当年红三军特务团老战士邹兴福参与安葬过程的珍贵资料。最后取得共识:黄公略墓址应是在白云山,坐北朝南,面对兴国县的齐分村,在一座破庵下,边上有两块大石头。

江西的王小荣导演带领他的团队对几处疑似墓址进行了地形航拍。张忠对两次座谈会的成果进行整理,汇集了研究成果及知情者后人的讲述,引用母亲日记,加入王小荣的航拍视频截图与自己的调研资料和从国家专业机构取得的东固地区三维地表图,编辑成《黄公略同志墓址党史资料汇编》。

在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2021年9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启动黄公略烈士遗骸搜寻发掘工作,研究制定工作方案,赴江西黄公略烈士牺牲地开展实地调研。因对地形地貌熟悉,白云山村老支书古君谋主动配合;吉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刘燕海十几次攀登白云山,对所有疑似地点进行考察,在实地调研中曾两次遭遇毒蛇袭击。2022年7月14日至15日,吉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六处黄公略疑似墓地进行了挖掘。每开挖一处,张忠都跪拜天地、山河。然而,都没有找到遗骸,寻墓工作陷入僵局。

也许是英灵再现。7月16日,张忠所租住房屋的屋主刘节明到东固镇上买早点,偶遇东固革命根据地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李周源。李周源透露了一个信息:黄公略的遗骸可能葬在村民黄富财的祖坟里。黄富财领着张忠、刘燕海和谢拔生到黄家后龙山上。他们终于看到了一座无碑墓穴——坐北朝南,朝向兴国县的齐分村,边上有两块大石头,上面有一座破庵。基本符合老将军们的描述。

黄富财说:“小时候,奶奶清明带着我和父亲祭扫祖墓时,会给一座无碑墓挂纸,并且告诉我们说,这是黄公略的坟墓,不要对任何人说,只有他的亲人找来了才能说。”

三代人坚持守墓,如同一个奇迹!

2022年8月,在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的黄公略疑似骨骸被发掘。然而,由于年代久远,确认工作十分困难。“当地土壤属于酸性土壤,遗骸保存状况较差,导致DNA降解非常严重。”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回复。

2023年2月28日,张忠协助吉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黄公略父亲哥哥的四个曾孙采样比对,DNA结果吻合。为确保结论准确可靠,2023年4月7日,张忠前往上海复旦大学实验室配合取样,进行“复杂亲缘关系确认”,得出该骨骸与张忠为二级亲缘关系。随后,退役军人事务部组织召开遗骸鉴定结果认证会,邀请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厦门大学、司法鉴定研究院等有关方面权威专家对鉴定报告进行评审分析,一致认为所发掘骨骸为黄公略烈士遗骸。

时隔93年,黄公略终于“归队”,与牺牲在这片热土上的战友同眠,终可告慰家属、告慰红色老区人民,填补了党史和军史的空白。

责编:龙文泱

一审:廖慧文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