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坪遗址考古,是什么体验?

黄馨怡 滕瑜华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0-14 00:32:31

湖南日报 ·新湖南客户端 10 13 日讯(记者 黄馨怡 通讯员 滕瑜华) 今天,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组织州民族中学 100 名学生 走进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吉首市矮寨大坪遗址发掘工地,开展 “探”见湘西——了不起的文化遗产青少年公众考古活动。

“根据发掘结果,这片区域应该是当时人们的生产区,可能是与铁器冶炼加工相关的生产作坊……我们在地层和遗迹中 发现当时使用的青瓷、硬陶残片 ……在西南方向,峒河边上,还发现同时期的房屋建筑,可能是人们的居住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项目负责人袁伟,为同学们逐一介绍各个探方(即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正方格)的发掘情况,揭秘考古发掘过程,讲述遗址背后的精彩故事。

袁伟介绍 ,这个遗址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被命名为大坪遗址,从中发现商代和汉代的文化堆积 (即人为活动所形成的土层堆积) 。今年 3 月,为配合大兴寨水库矮寨安置区项目建设开始勘探, 7 月开始挖掘,目前已挖掘 1000 余平方米。“这里地形平坦开阔,又靠近河流,是古人常见的聚落或城市选址。”

“为什么把坑都挖成方形?”“为什么选址在这里?”“怎么通过勘探判断当年的情况?”对于考古工作,学生们充满好奇,近距离观察探方内部结构,踊跃提问,考古工作者们耐心解答。

在排峒遗址,考古工作者手把手指导同学们使用探铲、刮子等考古工具。 “青少年考古队员”跃跃欲试,小心翼翼拨开泥土,将探铲插进其中,一点一点向下探掘,带出地下泥土。他们认真观察土样、辨别地层、感受土质的细微变化,再按照土层深浅依次有序摆放。“越往下,泥土越硬,颜色越来越红!”大家惊喜地感叹。

在考古工作者看来,泥土是会“说话”的,通过观察地层的颜色、质地、成分等特征,可以判断所处的年代以及地下遗迹分布情况。

这是湘西州考古所首次开展青少年现场考古活动。近年来,湘西州依托重大考古发现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积极面向青少年开展公共考古教育和文化遗产教育,精心设计 “探”见湘西系列活动、考古进校园课程等,深受青少年喜爱。

“书中短短几句话,背后竟然是如此宏大的现场,感觉课本知识都‘活’了起来!”“亲身体验考古工作,真是太有意思了。”“考古工作者的严谨细致耐心,令人敬佩。”返程路上,同学们兴奋地交流感受。

责编:黄馨怡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