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立足公安工作现代化需求 培育高素质智慧警务人才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0-14 11:23:17

张明键

公安工作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智慧警务建设是公安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公安院校应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实战水平锻造、师资队伍建设、知识结构优化、综合配套改革,培育高素质智慧警务人才,助力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提升新质公安战斗力。

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链”。创新能力是高素质智慧警务人才必备能力。公安院校应以“课程体系、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为主要环节,形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完整生态链,并加强生态链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与融合,推动全流程贯通式培养,提升智慧警务人才培育质量。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群、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群、工程基础知识课程群、专业知识课程群、工具性知识课程群、创新创业课程群,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整合度”为标准,形成知识覆盖全面、资源丰富完备、评价多元合理的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学科竞赛。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研”,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综合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托科研项目。鼓励、支持学生利用研究成果进行公安业务创新应用,在科研活动中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涵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勇气。

激活实战水平锻造的“能量场”。高素质智慧警务人才培育必须对标实战、贴近实战、服务实战。用好科研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科研教学平台体验警务数据处理、电子取证、网络攻防、人体生物特征识别等公安工作实践,提高学生解决复杂警务问题的能力,为智慧警务人才培育提供实战化环境。开发公安实训项目。面向智慧警务的实战化需求,设计开发源于真实数据、形式丰富的系统化实验实训项目,重点培养学生在大数据平台架构与运维、警务大数据存储、警务数据挖掘、警务系统实时流计算、智慧警务技法战法、警务数据可视化等方面实战技能。抓好校局、校所合作。推进公安院校、公安机关和公安院所共建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通学生校内实践和校外对口实习渠道,推动实战专家进课堂,全方位构建学校与公安机关、公安科研院所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为培育实战化智慧警务人才注入多方能量。

铸就师资队伍建设的“聚合炉”。强警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厚植情怀。用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引导广大公安高等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陶冶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修乐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沉淀才学。鼓励教师潜心学习、丰满知识、追踪学术前沿、拥抱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提升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鼓励教师面向公安实战研究问题、面向公安需求锻炼本领、面向公安应用磨砺才干。塑造团队。一流的教学科研团队才能培育一流的智慧警务人才,应通过实施目标导向、机制保障、考核激励等综合措施,聚合形成政治立场坚定、实战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专业基础扎实、公安业务水平过硬、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有丰富知识储备、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团结协作的优秀师资团队。

拓展知识结构优化的“协作网”。培育高素质智慧警务人才须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强化学科知识交汇。发挥多学科多专业合力,引领学生掌握前沿知识,推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传统公安专业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素养。深化培养模式交融。探索“智慧+”大公安人才交叉培养模式,发挥数据警务技术专业的支撑作用,面向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治安学、禁毒学、公安情报学、网络安全与执法等专业开设“警务数据管理与应用”微专业,突出警务信息化编程、警务数据分析、警务数据建模与应用等方向知识体系建设,为大公安视域下的智慧警务人才知识结构优化赋能。增进人员交互。组织跨专业、跨系部的学科竞赛团队和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团队,以技术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成果为目标,综合各专业特长、发挥各学科优势,通过团队协作促进学生知识结构优化与迭代升级。

下好综合配套改革的“先手棋”。培育高素质智慧警务人才,离不开综合配套改革的施行。绘好一张“规划图”。依据《关于加快推进公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结合院校实际,制定“智慧警务人才培育行动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种好一块“试验田”。设立智慧警务卓越班,建设人才培养“特区”。集中优势师资、优质资源、优越条件,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为高素质智慧警务人才培育创造良好环境。突破传统培养方式,严要求、严考核、严管理,确保培育质量。建好一个“制度池”。完善与高素质智慧警务人才培育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学业导师、学科竞赛、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综合素质评价、师资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引领、导向、协调、激励等作用。

【作者系湖南警察学院教授。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大数据人工智能视域下公安院校智慧警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XJK24BGD009)阶段性成果】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