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0-14 11:24:50
陈安琪 蒋志平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合力构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新格局,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融合时代内容,增强思想动能。思政课最好的课程资源来自当今时代,要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动理论与现实深度融合。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向同行,善于从新时代伟大成就中寻找铸魂育人的鲜活素材,通过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解读社会热点,及时捕捉社会发展中的新变化、新趋势,将其融入教学,做到教学内容既“接地气”“接天线”又富有前瞻性。推动课程交叉融合。充分梳理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承载的思政育人功能,将道德情操、法治观念、社会责任感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知识学习和通识教育中,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积极实施跨专业的社会调研、多学科合作的社会服务项目等,促进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实现知识、能力和品行修炼的同步提升。推动校内校外实践融合。学校应与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广泛建立合作关系,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引领广大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通过身体力行点燃信仰火炬,让思政课充满生机活力、散发实践气息,实现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育人目标。
创新融合路径,激发教育活力。积极搭建“理论讲授”与“信念塑造”之间的有效桥梁,精准化解学生的思维“难点”“堵点”。创新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等多种形式,既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实践”“大事业”,又联系学生身边的“小生活”“小事例”,推动学子们“自己讲”“亲手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融合,使思政教育更温暖鲜活、可亲可信、可感可及。搭建多元平台。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把思政课堂搬到纪念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区街道、农村乡镇等社会大课堂中,大力开展“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岳麓书院”大思政课堂、“徒步百里祭英烈”及类似活动,引导学子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与现实紧密结合、与时代同频共振;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思政教育格局,有针对性地创新优化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等,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思政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深化师生互动。支持师生共同参与科研项目、学术研讨、案例分析等,在平等交流中发现问题、探讨解决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定期举办师生论坛、学术沙龙等,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和疑问,教师则提供专业指导,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独立思考、批判性分析问题的习惯,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支撑保障,提升融合质效。提升大小课堂有机融合质效,离不开系统化的支撑保障体系。完善政策保障。积极探索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与“大思政课”工作的联动机制,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和氛围保障,鼓励大中小学因校制宜打造思政教育特色品牌,不断增强育人“张力”。打造全员思政“大先生”群体。弘扬教育家精神,壮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思政教师队伍,通过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确保其能准确、深入解读和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行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形成各行各业专家、大国工匠,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先进代表,革命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经常性进校园参与思政教学的长效机制。构建科学评估体系。从学生学习成果、教学活动实施、实践项目成效等维度,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理论知识、能否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反馈与改进机制,定期收集学生、教师、实践单位等多方反馈,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确保思政融合教育体系的动态优化,形成教育质量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发展模式。
(作者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