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 | 携手推进开放共赢的现代化

孙慧   新湘评论   2024-10-15 15:55:08

经  典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

周恩来

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时候,严格遵守以下八项原则:

第一,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从来不把这种援助看作是单方面的赐予,而认为援助是相互的。

第二,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

第三,中国政府以无息或者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

第四,中国政府对外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国对中国的依赖,而是帮助受援国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经济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第五,中国政府帮助受援国建设的项目,力求投资少,收效快,使受援国政府能够增加收入,积累资金。

第六,中国政府提供自己所能生产的、质量最好的设备和物资,并且根据国际市场的价格议价。如果中国政府所提供的设备和物资不合乎商定的规格和质量,中国政府保证退换。

第七,中国政府对外提供任何一种技术援助的时候,保证做到使受援国的人员充分掌握这种技术。

第八,中国政府派到受援国帮助进行建设的专家,同受援国自己的专家享受同样的物质待遇,不容许有任何特殊要求和享受。

这是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加纳共和国时答加纳通讯社记者问的节录。同月二十一日发表的中国同马里共和国两国政府的联合公报中正式写入了这八项原则。选自《周恩来选集》(下卷)。

赏  析

9月5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强调要携手推进开放共赢的现代化。今天刊登周恩来总理《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一文,并刊发赏析文章,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加强中非合作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不断增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携手推进开放共赢的现代化

孙 慧

“互利合作是符合各国长远和根本利益的阳光大道”,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时提出“要携手推进开放共赢的现代化”,表示中方愿同非方深化工业、农业、基础设施、贸易投资等领域合作,树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杆,共同打造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样板。

中非合作的历史源远流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和非洲老一辈政治家共同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纪元。1963年12月14日至1964年3月,周恩来总理率团对亚非欧14国进行了友好访问。正是这次访问西非的加纳时,周恩来总理系统阐述了中国在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时严格遵守的八项原则,包括: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不附带任何条件、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帮助受援国自力更生、力求投资少收效快、提供质量最好的设备和物资、保证受援国人员掌握技术等。可以说,这八项原则奠定了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基础,充分彰显了新中国外交的国际主义精神,并包含了中国开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团结合作的真诚愿望,至今仍是指导中国对外援助的根本原则。

20世纪60年代的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英、法等原宗主国在被迫承认相继独立的非洲国家的同时,试图通过对外援助继续维持既得利益,美、苏两国也加紧渗透和争夺。为此,这些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向中国投来求援的目光。和非洲兄弟拥有相似悲惨经历的中国人民,在自身还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向非洲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成为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最重要的外部支持力量之一。坦赞铁路就是当时中国对非援助最具标志性的重大工程,5万多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为此奔赴非洲,69名年轻工程技术人员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这条长达1860公里的跨国铁路有力支援了南部非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奠定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友好关系的基础。

这一时期,我国在对非洲国家提供援助时,始终遵循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这八项原则,坚持平等互利,不将援助视为单方面的赐予,而是视为相互的支持与合作,并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不附带任何条件,不谋求任何特权。在提供经济援助时,常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并视情况延长还款期限,以减轻受援国的负担。此外,还注重帮助受援国建设投资少、收效快的项目,提供高质量的设备和物资,并确保受援国人员充分掌握相关技术。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外援助的真诚与平等,也有效增强了非洲国家自力更生的能力。

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广大非洲国家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斗争也给予了有力的支持。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案的23个国家中有11个非洲国家,表决时的76张赞成票中有26张来自非洲国家。宣布决议时,许多非洲国家代表激动得手舞足蹈,庆祝这一历史时刻。时任坦桑尼亚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约瑟夫·瓦里奥巴近期在回忆50多年前这个决议获得通过时说:“这一决议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好,当我们身处发展困难的时期,中国是帮助我们的国家。”这一番话,正是对合作共赢的中非关系的生动诠释。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与非洲国家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中非经贸合作模式也发生了转变。中国在巩固对非经济援助成果上,逐渐从“交钥匙”的方式转变为参与管理、管理合作、代管经营、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更多地发展双方的经济技术合作,着重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以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使中非关系走上机制化的发展轨道,实现了从“新型伙伴关系”“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三级跳,朝着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坚实迈进。特别是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非合作再次提速,双方得以实现更加精准的对接与高质量发展,推动中非合作不断走向全方位、宽领域和纵深化的发展道路。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指出,我们愿同非洲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根据中国政府2024年8月29日发布的《中国—非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报告》数据,中国企业已在非洲各国累计参与新建和改造铁路超过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输变电线路6.6万公里、骨干通讯网络15万公里。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2821亿美元,连续第二年刷新历史峰值。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在减贫惠民方面,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已向非洲53个国家提供援助资金,实施粮食、供水、妇幼、教育等一批民生项目,受益人数超过1000万人。这些沉甸甸的数据,都是中非合作成果的充分展现。

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始终是中非合作的出发点和目的。在这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携手推进开放共赢的现代化”,强调互利合作是符合各国长远和根本利益的阳光大道。这不仅回应了广大非洲国家的关切,也为下一步合作指明了方向。在实践路径和合作领域方面,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非未来三年合作要开展的“十大伙伴行动”,其中的贸易繁荣伙伴行动、产业链合作伙伴行动、互联互通伙伴行动、发展合作伙伴行动、卫生健康伙伴行动、兴农惠民伙伴行动等都是朝着推进开放共赢的现代化而努力的具体行动方案,这为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再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回望历史,自周恩来总理提出八项原则后,中非人民在反殖反帝、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在发展振兴的道路上,相互支持、真诚合作,结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谊。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建设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不断增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首先,要深刻认识建设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意义。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非洲作为拥有最多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双方在国际事务中互相支持,特别是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中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发声,对于提振全球南方国家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对于推动全球治理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对于建立一个更加和平、安全与繁荣的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要深刻认识建设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中非共建现代化,不是单方面的赠予,更不是简单的交易,而是在共同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出的必然选择,中非广泛的互补性使双方成为各自现代化道路上无可替代的合作伙伴。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双方在新兴领域如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加大合作力度,在推动非洲自主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们要以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契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更有力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