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区:昂首阔步新征程 奋力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强区|湖南日报

欧阳倩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0-16 07:34:55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4年10月16日10版

昂首阔步新征程奋力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强区

——75年,长沙市雨花区沧桑巨变

文/欧阳倩

时间是有重量的。在重要时间节点,不禁让人回顾昨天,更让人立足今天、展望明天。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从1996年建区至今,长沙市雨花区在省委、省政府,长沙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区委、区政府的努力下,爬坡过坎、砥砺奋进。

雨花区是“生态之城”。圭塘河成为全国唯一同时获得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美丽河流两项国家级生态殊荣的河流。图为圭塘河畔溪悦荟商业综合体。

从位居长沙东南一隅,到跻身全国十强区;从承担城市功能的“服务者”,到引领城市开放崛起的“弄潮儿”。党的十八大以来,雨花区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创业创新创优的动人乐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

献礼75周年,我们走进雨花区,感受雨花力量,见证雨花速度,品味雨花温情!

(一)1949—2024,75年,“雨花时间”。这不是年轮上一道道复刻,而是前承几代雨花人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后启一个区域走向现代化的变革和创新。

考量一个区域的发展,可以从两个维度:时间和空间。让我们循着现代化这条主线,梳理雨花区的时间坐标,由此来看75年来沧桑巨变的意义。

雨花区脱胎于长沙郊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长沙市委、市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下,郊区党委、郊区办事处建立新机构。郊区建制虽几经撤并仍不断扩大。在长沙现代化建设中,郊区肩负着“服务省会、致富城郊”的双重任务。

1996年——城乡一体的雨花区组建。1996年7月,长沙市区划调整,撤销郊区。郊区政府保留部分乡、镇,接收部分城区,摊开了雨花新城区建设与繁荣的画卷。

时间的指针指向“雨花时间”。

1981年整个郊区的社会总产值为1.77亿元。建区后的第一年即1997年,雨花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2.85亿元。

时间掠过5年光阴。2002年雨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25亿元,为1997年的1.89倍。此时,第三产业占全区GDP比重超过50%,成为支柱产业,明显呈现大都市城区经济结构。

2011年,雨花区地区生产总值迈入千亿行列,达到1030.55亿元。这是我省首个迈上千亿级台阶的区县(市)。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雨花区更加接近实现自己的荣光与梦想: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1782.97亿元。

2019年,雨花区以漂亮的“成绩单”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是我省首个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的区县(市)。

2023年,雨花区地区生产总值继续领跑全省,为2501.70亿元,占长沙全市经济总量的17.46%。

在“壹城智库”发布的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中,雨花区3年晋级10个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2021年,雨花区排名第15位;2022年,首次迈进10强,位列第9位;2023年再次实现高位进位,进入前五强,继续位列中西部省份城区首位。

75年激流勇进。雨花区抖落郊区泥土,把现代文明带到时间的坐标中。

雨花区是“高铁之城”。长沙高铁南站2023年旅客吞吐量创建站14年来新高,单站客流量居中部第一。

波澜壮阔的历程,雨花区自豪却不自满。雨花人丝毫没有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他们深知:守成者没有希望,奋进者才有未来。

从全国十强起步,雨花区再赴新征程!

(二)1949—2024,75年,“雨花空间”。75年,雨花区在长沙市的版图位置几经变化,尤为重要的是,雨花区更在中国城市版图、世界舞台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地位。

雨花区在哪?

物理空间上——雨花区地处长沙东南部,东以浏阳河为界,与长沙县相望,南与株洲市石峰区相邻,西与天心区接壤。292平方公里的土地,辖12个街道以及跳马1个乡镇。

党的十八大以来,雨花区在2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下一个又一个的“雨花现象”。

农业早就抖落了泥土成为孵化平台。从1996年开始举办的农博会,今年已走过20个春秋,成为农产品交易、农业技术展示的“现象级”展会。传统农业退出历史舞台,现代都市农业逐步成为方向。

雨花区是“产业之城”。2023年,雨花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501.70亿元,居全省首位。图为雨花经开区一景。

园区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沃土。连续3次获评省“五好园区”,共引进培育各类企业7000余家,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为主导产业、以人工智能及传感器(含数控机床)为特色产业的“一主一特”产业发展定位。当前,园区全力推动AI+低空经济、AI+智慧医疗、AI+机器人等产业发展,以“双GP+双基金”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与科创合作新模式,打造长沙市人工智能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现代服务业活力十足。1996年以来,高桥大市场、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一路驰骋,双双跻身全国市场前十。以市场和特色街市为主的商圈日益崛起,雨花区高桥商圈、东塘商圈、红星商圈、黎托商圈、同升商圈声名鹊起。培育顺天国际金融中心、湖南商会大厦、双塔国际广场等示范楼宇,德思勤城市广场、喜盈门范城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建成运营。

雨花区是“创新之城”。雨花区全面发力数字经济,全力竞速数字产业新赛道。图为浏阳河智谷。

雨花区发展的空间在哪里?

既要“种好一亩三分地”,又要“跳出一亩三分地”。今天的雨花,视野更广,站位更高,格局更大。

——牵手龙山,雨花担当令人动容。

今年是长沙市对口帮扶湘西州龙山县30周年,也是雨花区对口帮扶龙山县石牌镇的第7年。雨花区派出帮扶工作队员共4批10人,投入对口帮扶资金9300万元。他们把担当写在湘西大地,壮大百合主导产业,培育香菇、烤烟等特色产业;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最美集镇创建项目;开展教育医疗、就业培训、爱心资助等公益活动,还邀请石牌镇的企业参加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指导石牌镇举办一年一度的百合节,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挺立长株潭“桥头堡”,雨花脚步铿锵。

地处长株潭都市圈,雨花区把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优势拉长、把土地紧缩的短板补长,在两地打造“飞地园区”。2019年底,长株潭首个飞地园区破土动工。如今,雨韶智能制造产业园、雨华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都已投入使用。按照“总部+基地”“上游+下游”“主机+配套”“品牌+代工”的产业协作模式,两大“飞地”园区逐步引进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和配套企业,产业协作阔步前行。

——融入大粤湾,雨花抢抓每一次机遇。

依托怀化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的优势,雨花区与溆浦共建雨溆工业园,延伸了雨花区发展腹地。向西,雨花区企业可纵深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上可与中欧班列连接入中亚、通中东、抵欧洲,南下可通过广西北部湾抵东盟、链全球。

雨花区是“自贸之城”。湖南自贸试验区在雨花区布局了高铁、高桥两个板块。图为坐落于高桥大市场的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

——依托自贸试验区,开放雨花国际范十足。

2018年9月,湖南高桥大市场获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开启外贸创新发展新航程。2020年9月,湖南自贸试验区获批,雨花区块着力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2022年,雨花区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为全省唯一。开放大潮奔涌而来。今天的雨花,肩负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重大责任和时代使命,制度型开放按下快进键。目前,雨花区块推出6条进口产业链和4条出口产业链。“链式思维”推进,合作步伐更坚实,合作领域更广阔。

……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把雨花的发展放在全市、全省、全国乃至是世界大坐标中审视、谋划和推进,雨花区有百折不挠的尝试,有气吞山河的行进,新动能、新优势、新格局在这里如一轮新日,光芒四射、喷薄欲出。

(三)1949—2024,75年,“雨花民众”。普通人的命运是区域发展的风向标。75年征程,固然可以从多方面用多视角来观察,但其中最突出的一点,莫过于生活于斯的人们,从沉闷中甦生,从贫困中走出,充满希望地、幸福地生活。

雨花人对物质的“计算”,从多少头猪牛、多少票证,逐渐变成几张储蓄卡、几股基金。

一个个数字拔节生长:1988年的郊区,全区农民年人均收入957元,职工年人均收入1333.6元;到1998年,全区年人均收入3671元;200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9054元和11636元;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0327元。

到2023年,雨花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72557元和55836元,不管是可支配收入还是人均消费支出,雨花区都高居全省首位。

雨花人彼此的问候语从“你吃了吗”到“你去哪”变化,花钱也有了底气。从消费数据来看,2023年,雨花区城镇居民在八大类生活消费支出全面上涨。从消费类别看,教育文化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类消费增长较快;按占比情况看,食品烟酒类消费占比最高,占生活消费支出的26.0%。

比数字更为真切的,是雨花人一个又一个的收获。

农民“洗脚”变市民。这些年,城镇化浪潮奔涌,雨花区很多城乡结合部启动征拆,农民纷纷“洗脚上岸”,他们搬出破旧的老房子,住进了整洁大气的安置房。城镇化医保、社保,一项项政策保障着他们的生活。在高升村、红星村、井塘村等拆迁安置村,政府不是一拆了之,而是划出生产区域,农民以土地入股,化身“股东”参与分红。开发多少地、留下多少地;建成后怎么做,预估有多少回报?怎么运营风险最小?村民在一项项改革中,接受现代化市民的“洗礼”。

雨花区是“幸福之城”。近年来,该区不断织紧织密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网。图为圭塘河畔“和+”共享图书馆。

市民变“主人”。城市的“主人”享受着城市带来的各项便利与资源。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雨花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分别新建改造学校39所、21所、39所,“十三五”以来已新建学校19所,新增学位2.8万个,还通过组建教育集团,带动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快速发展。医疗服务下沉与细化——“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已初步形成。文化服务惠民润民——建设了湖南首个非遗街区雨花非遗馆,上千种濒临失传的非遗老手艺在这里焕发青春,圭塘河生态景观带、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德思勤城市广场、汇艺文创中心等让市民有所看、有所学、有所玩、有所成。15分钟生活圈不断完善精细——曾经杂乱的农贸市场变得“高大上”,曾经寥寥无几的公园如今“遍地开花”,曾经的老仓库变身创意空间,曾经单调的道路如今以不同颜色区分出骑行道、跑步道、步行道、绿化带……城市的温度,不断升华,不断凝聚,不断弥漫!

农村涌现新农人。跳马镇是雨花区唯一的农村地区。“好山好水好寂寞”,这是不少人对农村的调侃。而现在,跳马镇青山绿水散发出浓浓魅力。从单纯的种树到种风景,从卖树到卖服务,这里的苗农向新农人转变。年轻人在这里做起了带货直播、导游,当起了苗木造型师、树艺匠人,开起了民宿、农家乐等,为乡村振兴输入了新鲜血液。一项数据折射出新农村的新魅力:近5年,石燕湖村在外务工人员较之前减少了三成,常驻流动人口、来村创业的年轻人等较之前增加了一倍。

优势的经济主场,强力的产业集聚;精致的城区结构,精细的城市管理……雨花区取得的经济社会的所有成果,由雨花民众共建,更由雨花民众共享。

75年征程,我们可以感知雨花区勇于改革、善于突破的创新;我们可以感受雨花区敢为人先、锐意争优的担当;我们可以看到雨花区和衷共济、荣辱与共的团结;我们也可以感叹雨花区为民爱民、勤政务实的公仆意识!

走过光辉历程,走向光明未来。雨花区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坚定扛起“经济大区挑大梁”的责任担当,找准突破口、发力点,在产业园区、自贸试验区、绿心地区等重点板块中先试先行、锐意创新,奋力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强区。

现实景象与未来蓝图的交织,给雨花以真切感动,更赋予雨花前行力量。以团结凝聚力量,以奋斗铸就辉煌,路在脚下,未来在呼唤!

(本版图片均由雨花区委宣传部提供)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文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