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民族经典,行吟大美中国 《文学里的村庄·石榴花开》芬芳来袭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0-17 09:03:5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易禹琳

有一支歌,从改革开放唱到如今,“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越唱越欢快。

“爱我中华!”一支歌里飞出千百首民歌,一朵一朵独一无二的花编织成中华文化的大花环,众芳摇曳,瑰丽多姿。

2024年,在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0周年及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之际,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刚刚落幕之时,湖南日报精选文艺经典,穿越大美中国,见证民族村庄时代巨变,描绘各民族如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的壮美画卷。10月21日起,报网端微屏重磅推出《文学里的村庄·石榴花开》大型融媒体报道。

沉浸民族经典。精选乔羽、迟子建、阿来、刘亮程、鲍尔吉·原野、马金莲、阿克鸠射、纪红建等8位作家(剧作家),他们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骏马奖等多个奖项,他们的作品串起一幅壮族、鄂温克族、藏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彝族、白族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

行吟大美中国。从谷雨到寒露,8路融媒体团队倾情奔赴。从莽莽大兴安岭中的漠河北极村到中国冷极根河,从绿意丰盈的阿鲁科尔沁草原到西海固的千沟万壑,从北疆的辽阔无边到川西奇美的土司官寨和悬崖村,从湘西秘境八大公山到秀美的八桂大地,5个月的深入采访,记者们收获开套娃般的重重惊喜。我们见证民族面貌的沧桑巨变,民族文化的勃勃复兴,民族关系的血脉相融,文艺工作者不负人民,与乡土的互相成就,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潜移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你看,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越变越好。

1.在新疆昌吉州菜籽沟村,“一个人的村庄”变成了“一群艺术家的群落”;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江格尔的传奇随着文学、新媒体和流行音乐,越传越远。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江格尔广场,人们在蒙古包里说唱《江格尔》史诗。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昂 摄

2.你能想象吗?曾“苦瘠甲于天下”,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的宁夏西海固,竟然开出了水汪汪的梯田。

夕阳下的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高同村梯田。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萌 摄

3.曾经被迫流浪的刘三姐现在在广西河池市宜州区有了美丽的故里,一辆辆大巴送来五湖四海的游客,要和“刘三姐”对山歌。

刘三姐故里游客和“刘三姐”对山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4.中国唯一的驯鹿民族21年前牵着驯鹿下山定居,现在他们仍然和驯鹿亲吻着森林,山上山下都有了温暖的家。

国家级非遗项目“鄂温克驯鹿习俗”的国家级传承人布冬霞和她的驯鹿“家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行 摄

5.令人闻之丧胆的四川凉山悬崖村藤梯早换成了钢梯,村民已迁居昭觉县城,这段钢梯成了民宿主、护林人及游客步道。

游客攀爬悬崖村钢梯。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6.内蒙古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草原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享受大草原上自由自在的诗意生活。

巴彦温都尔苏木白音查干嘎查牧区,从城市回归草原的95后牧民夫妇伊拉拉他和敖日格勒齐齐格在夕阳下牵手散步。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7.高山澧水,孕育了桑植民歌,桑植民歌,又让山水沾染了浪漫。桑植民歌寨,因一场场民歌节活动,已成为非遗展演地和集农耕、民俗、会务、游学、文创等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

桑植民歌寨。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摄

8.在四川马尔康,土司官寨见证着旧时代的尘埃落定,也倾听着新时代的成长足音。

卓克基土司官寨,阿来小说《尘埃落定》故事原型地。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摄

去时石榴花开,归时石榴红了。在这金秋十月,为共和国75周年庆生的10月,就让我们以文学的视角,以8个民族村庄为主角,为您绘一幅《大美中国》,唱一曲《各族人民心向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鼓劲加油。

10月21日起,《文学里的村庄·石榴花开》芬芳来袭,敬请关注!

责编:刘涛

一审:刘涛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