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村山•辛小湘回乡记丨石漠花开,橙果点金

辛小湘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4-10-17 18:17:22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生动展示湖南各地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做法成效,讲好湖南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故事,《新湘评论》组织记者从1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市、区)中各选取1-2个村进行蹲点式采访,推出“上村山——辛小湘回乡记”系列报道,今天我们来到了常德市临澧县岩龙村。

一个山多田少、人均只有0.3亩地的小村落如何实现温饱?为什么贫瘠的石缝里能长出垂涎欲滴的果子?带着好奇,我们从常德市临澧县城向岩龙村出发。

岩龙村官亭水库 印剑 摄

远处的矮山就是石漠,但并不像人们普遍认知里的喀斯特地貌那般石峰嶙峋。在青绿的林果园点缀下,苍苍石漠变得若隐若现,一颗颗脐橙树仿佛就是这条盘踞官亭水库的“岩龙”鳞片。结出的“黄金果”使它熠熠生辉,也闪耀出岩龙村百姓振兴家乡的勤劳和智慧。

种下小脐橙,唤醒沉睡的岩龙

山多水多地少的岩龙村受自然条件的约束,传统耕种难以为继。村里有几户零散地种植了一些脐橙和柑橘,但既无适配的栽培技术,又不成规模,所产果实不仅大小不一而且形状不佳,要想卖到一个理想的价格难乎其难。

而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当时刚从刻木山乡公路养护办退休的杨国清。多年跟修路“打交道”的经验让他暗下决心,要把村里的脱贫致富之路给打通。

杨国清深知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他开始到果园里探究问题的出处。杨国清向省农科院专家请教种植技术,还跑去湖北、湘西地区进行考察,了解到起初岩龙村所种的品种并不适应当地的种植条件。

在调研过后,他决定引进湖南省园艺所培育出来的园丰脐橙,并钻研出了一套更具科学性的施肥方法和管理方法。在品种的改良下,产出了果实鲜艳、果汁充盈、口感甜美又营养的优品脐橙。

杨国清于2014年底领导成立了临澧县官亭湖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他免费向大家传授种植技术和知识,给予低价的生产投入品,合作社高价回收脐橙以吸引更多村民加入脐橙产业发展壮大的浪潮之中。

岩龙村脐橙果园 印剑 摄

喀斯特地貌区的存水问题十分棘手。通过村支两委和扶贫队的积极协调,为村里争取了投资1400多万元的水利项目。将下游水库的水抽到上游,再往村里灌溉,大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岩龙村“拔地而起”。

此时的杨国清看到了盼头,也有了新的想头。“回家乡也能闯出一番事业来。”他一句话把在外务工的儿子杨民军喊了回来。杨民军重组了合作社,决心进一步把脐橙产业做大做强。

随着脐橙产业的飞速发展,2018年岩龙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岩龙村的脐橙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2000多亩,发展到如今的1.2万多亩。漫山遍野的果树变得比山上的岩头还要多。

科技专家下乡“解囊相助”

2016年,湖南省农科院柑橘专家杨水芝带领她的团队来到岩龙村驻村帮扶。他们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奔波忙碌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杨水芝团队的到来,是临澧县科技局联合县人才办、农业等部门多次向上对接争取的结果。

杨水芝号召村民大规模、成片区种植脐橙,并传授整套技术。从幼苗栽种到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杨水芝手把手教村民如何浇水、施肥、打药、修剪、嫁接等。一年下来,共培训300多人次。会种果树的人越来越多了,果园也越来越大了,整个岩龙村成为“临澧美橙”品牌的核心产区。

“没有一套标准化生产管理操作规范和可以实行标准化管理的平台载体,岩龙村的脐橙就很难实现质的飞跃。”省派临澧县科技特派员廖炜为当时村里的产业发展忧心忡忡,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刚刚打响的“临澧美橙”的品牌声誉。

廖炜是继杨水芝团队之后来到岩龙村的新一任科技特派员。他同杨民军一起重组合作社,有近600名果农在这里得到他的“技术支持”。

一众特派员、科技专家传经送宝,通过培训、签订合同、上门指导等形式在全村推行脐橙标准化生产管理措施。一套“组合拳”下来,村里的农民个个变身“土专家”,产业也实现了专业化的发展。

科技专家是林果业创新的动力支撑,也是岩龙村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岩龙村官亭湖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的忙碌景象 印剑 摄

一个小伙子“迷上”小果子

说起岩龙村的变化,有位“90后”的年轻人不得不提,他就是临澧县人大代表、岩龙村党总支书记印剑。

2013年从广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印剑在新疆从事农副产品品牌运营及销售工作,工作能力突出的他很快成为企业高管。

一次探亲的所见所闻,成为他决心回乡的理由。苦于资金、技术和劳力的缺乏,几户贫困户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家的果树遭受病害,而无计可施。心里很不是滋味的印剑自掏腰包承包了贫困户的几个果园,先将迫在眉睫的病害问题破除,随即走访调研村里的其他种植户。

就这样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印剑连片承包的果园面积扩大到200亩。他把贫困户请来果园干活,为他们解决了一笔稳定的收入。

看到村里的种植产业逐渐明朗,印剑的心里也有了新的打算。他于2017年底向新疆的公司提交了辞呈。第二年,印剑考上了村里的党建联络员。有多年销售经验的他决定依托合作社开设网店。

通过网络平台为岩龙村的脐橙“带货”,2018年销售脐橙超15万公斤,销售收入240余万元;2019年实现销量翻倍,其中贫困户的橙子占一半以上。

开设新型的销售渠道,既打造了脐橙产业的品牌通道,更连通了村民们的致富“钱”景。

印剑先后荣获常德市农村致富带头人、湖南省实用型人才、湖南青年五四奖章等光荣称号。印书记还是个摄影发烧友,他把自己拍下的脐橙照片当作微信头像,足以见得他对这片土地、对这小小致富果子的深情厚谊。

金色脐橙果挂满枝头 印剑 摄

线上线下同发力,振兴“橙”果结出来

在村两委的努力下,邮政快车于2021年10月开进了合作社果品储藏交易中心。脐橙的验货、分拣、清洗、包装等流程全部由合作社完成。

“我们临澧县有客货邮融合基础,借助电商这个便捷的渠道,消费者可以在网上进行购买并选择配送服务。这样不仅减少了运输成本也解决了时间延迟的问题,还可以享受到更加新鲜、优质的产品。当时仅开售一周,网上就卖了37万斤脐橙。”说起客货邮带来的效益,江斌洋洋自得。

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的直播现场 岩龙村党支部供图

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们还发动在外学习、务工的家乡人在朋友圈、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推介,树立良好的口碑。而在家里种植果树的老人,则踏踏实实打造稳健的产品基础。

“年轻人干‘前方’的事,老人干‘后面’的事,我们干好‘中间’的事。” 印剑书记表示,村两委架好“中间的桥梁”,村里的脐橙产业就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面对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刻木山乡和岩龙村的干部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走出主产区,走进主销区!

干部和农户们带上自家的果子主动“出击”,针对销路分别去到东北三省、广东省等地区开品鉴会。一次品鉴会下来,就收获了30万元的订单。

岩龙村美橙文化广场 印剑 摄

和印书记漫步在曾经是废品堆积站的美橙文化广场上,初夏的徐徐凉风摇曳着他的衣角。他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着村里的技术能人谭大炎、卖货达人黄正武,告诉我们如何辨识品质优良的脐橙……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早已在我们眼前、在这片石漠中铺陈开来。

采访对象:临澧县岩龙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江时福

采访时间:5月30日

记 者:您在村里工作期间最想感谢谁?

江时福:最想感谢的还是组织,感谢共产党。

记 者:您最近碰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江时福:把公家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去办,把村民当做自家人对待,就会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认可。我认为只要用心用情去做,有大家的支持,农村工作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记 者:您在村里工作以来最满意的事是什么?

江时福:通过一年多的时间,想了很多的办法,帮退伍老兵、老党员老晏把儿子的户口问题解决好了。这件事对我来说十分具有挑战性,但是出于对对口扶贫对象的负责态度,我感到很欣慰。

记 者:您最近的一次通话是打给谁?

江时福:最近一次通话是打给县派驻刻木山乡岩龙村扶贫工作队的负责人王涛,向他做岩龙村扶贫工作的例行汇报。

记 者:您最想分享的一张照片是什么?

江时福:这是我和村民一起在果园摘脐橙的照片。

记 者:您最想为谁办一件事、办什么样的事?

江时福:我马上到退休年龄了,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现在最大的想法就是物色一个可靠的接班人,把岩龙村的振兴事业继续做好。

“爆改”石漠凭什么行

喀斯特地貌的岩龙村存不住水,传统农业“靠天吃饭”难以长久,早期发展脐橙果品不佳,产业初具规模后销售渠道不畅……如今看来,这一个个接踵而至的困难并没有长时间成为这个石漠村庄发展的掣肘,反而激发了当地从村支两委到农户村民的突围动力,致使岩龙村不断向前、向上、向新走在乡村振兴道路的前列。

突破自然条件限制是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首要任务,聚焦重点产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队积极争取水利部门项目,投资上千万元为村里修建灌溉工程,将下游水库的水抽到上游,再往村里灌溉,实现了每棵果树下都有水龙头。面对脐橙种植亩产效益低、群众增收难的问题,乡政府开办林果培训学校,聘请农业局专家手把手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没有水就建泵,不懂技术就培训。缺什么就补什么,一步一步紧锣密鼓。这种从不让短板增“长”的坚决,就是岩龙村产业和群众幸福感持续攀升的秘诀。

“美橙之乡”的村民们在果园间忙忙碌碌,白绿相间的客货邮货车在小路上穿梭,村干部们带着笑颜和“金果果”出门营销。果子熟了、荒山绿了、民风好了、流量来了、农民富了……这温馨生动的图景正是万千中国乡村发展的缩影。岩龙村的字典里没有“坐以待毙”四个字,他们以“用心用情、久久为功”的理念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