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0-18 21:10:18
文|杨怡
近日,由金鹰纪实卫视制作的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唐王城》在湖南卫视、芒果TV等多平台上线播出。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该片以唐王城2000多年屯垦戍边的宏阔视野,把丝路人文历史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史融入声光影像的巧妙衔接,不同时代背景的社会变迁和史料、专家学者以及亲身经历者的相互佐证,汇聚起激情岁月沉淀下的满腔赤诚,生动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
一、宏阔的历史视角与现实主义的视觉叙事相映衬
纪录片《筑梦唐王城》通过主题明确、脉络清晰的四个板块《万里同风》《沧海桑田》《风雨兼程》和《赓续传奇》,以宏阔的历史视角,把唐王城遗址所在地图木舒克市的历史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以时间为序,内容层层推进,深刻讲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从部署筹建、开发团场、建设水利、发展产业、农垦复苏、城镇建设、工业化进程的清晰发展轨迹。
纪录片开篇以“军垦第一犁”的故事引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凯歌进疆,官兵放下钢枪,铸剑为犁,战斗英雄、飒爽女兵、知识青年、复转军人……从祖国各地奔赴而来,军垦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这些踌躇满志的建设者,在这片荒漠上播种希望和文明。保家卫国、开荒种粮、兴修水利、改善盐碱地、种植防护林、抗震救灾,中巴公路建设、棉花产业的兴旺等等,兵团人用超乎极限的毅力和勇气,开创了新中国屯垦戍边的辉煌历史。
片中47岁的农三师第一任师长柴恩元上任不久就写下了“身居地窝不畏难,顶风冒寒心情愿,胸怀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大旗英雄接,继承传统南泥湾,自力更生苦奋斗,戈壁滩上建花园!”的豪迈诗句,与一幅幅当年兵团建设者们意气风发搞建设、热火朝天促生产的珍贵影像共同印证了第一代的兵团建设者们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和憧憬。
二、人性化的艺术表达深化主题创作的意境
该片充分运用文学语言的情感渲染,配以符合情节变换的音乐元素,节奏有序而明快,朴实的讲述,凝练深情的旁白,烘托着那些琐碎的不为人知的故事细节娓娓道来,把唯美的浪漫主义情怀、充满青春和激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严谨庄严的军垦文化气质融合为一体。
编导和主创坚持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扎根人民生活的创作态度”,没有以往主题创作宣教气氛浓厚的教条感,更加人性化的艺术表达进一步深化主题创作的意境和观赏性。
“犁,在给荒原编曲/风沙,是战友在吟唱/把青春,都置换成理想/生命,就该背起行囊/你们醉在了,时光的河里……”
“用水渠,给沙海写信/用蓝蓝的湖,在戈壁上作诗/用汗珠,劈开尘间的花路/用军号,唤醒风头水尾的星辰……”
这些诗情画意的颂歌里,曾经的苦难和艰辛早已化作广漠戈壁深处一座座欣欣向荣、传奇般崛起的现代化绿洲城市。曾经住的是地窝子、喝着涝坝水、面对着旱涝轮替、盐碱和大风沙,异常艰苦的恶劣环境,依然成就了平原引水渠工程、中巴喀喇昆仑公路等造福后代子孙的伟大工程。还有全国各地的女兵进疆、各行各业朴实坚定挥洒青春、屯垦戍边的先进模范的感人故事。这些都深刻的表达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新疆的面貌,也为中国边疆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以兵团精神之姿 富厚中华民族精神之魂
自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这个承载着国家使命和民族期望的特殊组织,这支“从当年三五九旅的南泥湾开始,一路走过来”“在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是一支最能吃苦的部队”,在随后70年的发展建设历程中,铸剑为犁,从屯垦到屯城,传承发扬南泥湾精神,“越是艰苦越向前”坚决贯彻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解决粮食问题。奉行“部队屯垦不与民争利,不与民争水,不与民争地”的原则,开荒挖渠,把荒漠戈壁改造成粮田和城镇,“把血汗滋养的熟地留给了庄稼,把焐不热泡不熟的盐碱地留给了自己”,进而形成了如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般顽强的生命力的兵团精神——乐观积极、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坚韧不拔……
纪录片《筑梦唐王城》既是丝路文化历史辉煌的延续,也是兵团精神外化的艺术表达。今天从卫星和飞机上遥望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沙漠西面有一道广袤的绿洲挡住了它沙漠黄色的触角,这道突出的绿色屏障就是筑梦之地——图木舒克。从千年以前曾经辉煌的唐王城,到今天以图木舒克为代表的绿洲新城的崛起,贯穿历史的丝路文化融合屯垦戍边的兵团文化,在新时代,以兵团精神之姿,富厚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指引人们共同携手创造新时代的美好生活,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绿色屏障。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负责人)
责编:刘涛
一审:刘涛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