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现代农业的老兵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胡义龙

近日,走进临湘市詹桥镇水泉村的农田里,只见水稻秧苗青翠欲滴、长势喜人,一望无垠的青绿惹人驻足。而亲手描绘这美好田园风光的,正是该村的七旬退伍军人、共产党员种粮大户陈为良。“尽管今年6月遭受特大暴雨连续29天未晴,早稻亩产只有350公斤,但中稻收成不错,预计中稻亩产达到650公斤以上。”陈为良在稻田里查看新一批秧苗生长势头时,开心地说道。

难忘的“家乡情”

1952年元月出生的陈为良,1970年12月应征入伍,在广州军区42军124师某团服役期间,因表现突出,曾荣获营、连嘉奖5次。1972年10月入党,1975年3月。退伍回家的陈为良曾在岳阳经商,上世纪90年代曾创收80余万元。致富后,他不忘乡亲,每年自费购卖物资,登门看望村里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为他们捐款捐物及村组各项基础建设。由于陈为良老人低调不愿说出捐款数额,笔者尊重老人意愿。2017年陈为良回乡后开荒种植10亩各种中药材,经济收入可观。但他思考的最多的事便是如何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坚守的“种粮梦”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把饭碗掌握在自己手里”。陈为良发现村里有许多耕地无人耕种,出现撂荒。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咱水泉村土地资源丰富,耕地种粮产出效益好,不能让良田白白浪费掉。”陈为良说起种粮的初衷。为了带动大家发展种植产业,确保粮食安全,他通过贷款资金,承包村里百姓闲置的农田共108亩,涉及塘畈组、寺畈组、寺东组等5个组。挑起了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担。

陈为良尽管年过七旬,但他有一股子劲,不怕苦、不怕累。刚承包这些农田时,田块不平整、设施落后等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为实现心中的“种粮梦”,他决定最大限度地加大农田投入,先后累计投资20多万对村组的碪、坝、塘、堰、港及道路长期自费维修。建库房、硬化场地,并大大提高了农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从耕种、防治病虫害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追寻的“新模式”

为了带动更多的人参与种植,陈为良还积极向湖南省隆平种子公司的科技特派员李志强请教种植技术,虚心学习科学种植水稻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掌握农业管理技能和新型技术。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产业,还种植中药材等等,累计带动贫困农户30余人在家门口务工,其中脱贫户12余户,为村民发放工资5万多元。

此外,陈为良还积极探索实施把荒废10年以上的20多亩稻田全部改种油菜,自费购卖抽水机3台,今年种子、肥料、请人机械作业、人工工资、农药等共投入10.7万元。做到一年三季早、中、晚稻田不荒废,通过推行“稻油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走出一条优势互补、一田双收的新“稻”路。据测算,推行“稻油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后,该示范基地的绿色水稻亩产650公斤,亩产值可达1750元,油菜亩产值可达1000余元。每天早晨6点至9点,下午4点至6点,雷打不动,他戴着草帽,扛着锄头,从这块田走到那块田巡查一遍,来回10多公里。一天不巡田心里不踏实。“你看,这株稻穗有270粒至280粒,颗粒饱满的……”站在田头,陈为良的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就这样,在种田路上,这名退役军人一路披荆斩棘,开拓创新,逐渐成长为科学种田、机械化运作的“现代农业兵”,被村民们誉为“陈博士”。在他的带领下,该镇涌现出多名种粮大户、养殖户、酿酒师等能工巧匠,他本人连续4年被詹桥镇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

 “希望更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现代科学农业生产中来。”陈为良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规模。只要身体硬板,有生之年,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责编:王相辉

一审:李文龙

二审:刘宇丽

三审:丁会云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