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折翼的天使” 圆梦“出彩的人生”——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株洲市特教中等职业学校)推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纪实@湖南日报

李文峰 李立洪 何却庸 刘雅琼   湖南日报   2024-10-24 07:56:01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4年10月24日05版

  文 | 李文峰 李立洪 何却庸 刘雅琼

  核心提示

  “湖南要成为对残疾人最为友好的省份。”2023年7月5日,省委书记沈晓明在湖南省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发出号召。2024年5月31日,沈晓明专题调研后对全省特殊教育作出工作部署,指出“发展特殊教育,要根据不同情况,分类施策”,强调把随班就读尽量扩大、将融合教育做大做好,推进医教结合,建立健全医院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合作机制,探索把儿童医院的康复中心开到特殊教育学校里或由专业儿童康复医疗机构托管特殊学校内的康复中心,提升残疾学生康复服务水平。

  “特殊教育当以融合教育为先,融合教育当以医教结合为重”,当前本着“结合”迈向“融合”的跨越意识日益增强,正源起于2008年沈晓明在“教育生物学——生命科学研究与教育学实践相结合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的“医教结合”概念,他提倡医教携手,在特殊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将医疗康复手段与特殊教育的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在特殊教育中渗透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中实现融合教育。

  而今,“医教结合”的理念贯注在湖南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树立起一个引领融合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即“让因身体或精神疾患而具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也能与普通孩子一样享有高质量的适宜教育”。这,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作为全省“医教结合”探索的试点,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株洲市特教中等职业学校)秉承40年来“特教特办”的思想,先行一步,走出现代特殊教育的融合教育蹊径,融出集成医教结合、普特融合、职特融合、产教融合、信特融合、教培融合等为一域花红果硕的美好教育园地,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首创成果瞩目全省乃至全国,学生的才艺展示获得国际点赞。

破茧成蝶,梦想飞翔。(株洲特校供图)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梦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思想有多高,就能飞多高。这里,就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株洲特校的听障学生用手语激情演绎着这首歌,此时无声却感天动地……

  种下梦想,静待花开;向新而进,以爱致远。一粒弱小的种子,植根在合适的土壤,便会栉风沐雨、坚韧向上,开出绚烂的花朵;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融入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的洪流,不辱使命,守正创新,定能桃李芬芳、硕果累累。

  时值建校40周年,株洲特校已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训基地、中国特教在职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教育部“十五”特教课题实验学校、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以及湖南省特殊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湖南省残疾人之家、湖南省文明单位诸多奖牌收入囊中,了然“已是一路繁华绽放,未来芳华又正可期”!

  “为学生的未来奠基,让家长和社会满意!”株洲特校党委书记荣军辉说,坚守主责主业,凝聚爱心亲情,倾注生命关怀,遵循立德树人之本、“三育”成人之美的美好教育必然路径,以医教结合为抓手,推进融合教育,促进生活、劳动、职业“三育”转化傍身“三能”,呵护“折翼的天使”,圆梦“出彩的人生”,淬炼出具有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的株洲特教品牌。

  铸魂育人  撑起艳阳天

  深秋时节,走进株洲特校,强烈的时代气息、浓郁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文化长廊内,校训校风、中外残障名人名言、优秀学生事迹、校园文化集锦、名师风采、优秀校友等,图文并茂,催人励志奋进。

  株洲特校原名株洲市聋哑盲学校,创办于1984年,2024年加挂株洲市特教中等职业学校校牌。历经40年风雨洗礼,发展成为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科研于一体的15年一贯制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涵盖听碍、智障和发展性障碍三大类特殊教育领域,开设有学前康复部、启智部、启音部和中职部4个教学部,现有34个教学班、344名学生。

  “特殊教育面向特殊群体,让每一个孩子在同一场域,都享有公平而有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是株洲特校的使命和责任。”株洲特校校长郭勇表示,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强化队伍建设,着力锻造“美好教师”,致力创造“美好教育”。

  株洲市连续几年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优先保障特校应有的各方面待遇,营造了优质的育人环境。近年,株洲特校更进一步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努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以“树典型、争先进”等形式,宣传校内外优秀教师和团队典型,激发教师的使命感、自豪感和成就感。

  聚焦打造一支省内特殊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团队,建设特教名校,株洲特校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与湖南农大、华中师大、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商业技术学院、湖南陶瓷技师学院等院校联合,开展智慧校园、师资培训、课题攻关、技能培养等合作;深化课题引领活动内涵,以“青蓝工程”“砺剑工程”“名师工程”为载体,培养“专家型”“综合性”“实践型”双师型教师队伍。2024年,何果、邱萄元两位特教老师分别上榜“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残障学生大多敏感自卑、发育迟缓,部分家庭经济拮据,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陪护和引导。日积月累,当广义的‘爱’升华成亲情,才能拉近师生距离,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健康成长成才。”从教33年、“交通银行·园丁奖”获得者余建军深有感触。

  情的倾注,爱的奉献,岁月如歌,青春无悔。近年,株洲特校老师发表的论文和成果,在国家及省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近300篇。学校先后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3项、承担省级课题8项。2024年,学校在研课题14个,其中省重点课题4个,获评“湖南省基础教育重点科研课题研究单位”“教育部哲学社会学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实验学校”等,实至名归。

  融合教育  铺展阳关道

  “融合教育的实施是推进特殊教育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和应然之路。”基于这样的高度认知,株洲特校敢为人先,勤于探路,不断深化医教融合、普特融合、职特融合、产教融合、信特融合和教培融合等融合教育核心支撑,形成学校融合教育的现代特殊教育高质量素质育人体系。

  为让特殊孩子能像普通孩子一样稳健地站上梦想起飞的跑道,株洲市教育局助力株洲特校联合民政、卫健、残联、医保等部门,携手株洲市中心医院和株洲神农中医康复医院,领先全省开展了医(康)教融合项目探索,把医院康复中心建在特殊教育学校内、为残疾学生制订“家庭病床”等政策,推行在医保支付范围内兜底康复治疗费用,要求医生、护士等驻校,让学校课程与康复项目融合统一,持续为残疾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医(康)教服务。

  早在2021年5月,株洲神农中医康复医院便在株洲特校启德楼设立康复门诊部,组织由康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等组成的20余人专业队伍常驻学校,与学校一起成立了株洲市医教结合康复中心,构建由医院与学校、教育与治疗紧密结合的新模式。

  现在,按照省委书记沈晓明的要求,株洲特校严格依据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依托专业人员科学开展入学评估,把每个残疾学生的病情搞清楚,有针对性地采取康复措施和教育方法,进而实现包括随班就读式普特融合的学习与康复治疗、训练达到无缝对接。

  近3年来,株洲特校康复门诊部为学生提供了近6万人次、20万项次治疗和康复训练,经专家评估和对比,有效率达65.9%。此举在方便学生的同时,缓解了家长的奔波之苦,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

  启德楼在绿意浓浓的山麓,周一到周五,医教结合康复中心就开始忙碌起来。

  仪器治疗室里,原来需要一对一守护才能完成脑电仿生电刺激的孩子们,正在开心地接受治疗;针灸室内,闻着淡淡艾草香气的孩子们正在享受着康复治疗师的艾灸、针灸和推拿;感统室里,无法正常行走的孩子们正在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感统训练……

  这些看似单调乏味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其实是爱与被爱的交融,是老师、医生和康复师用全部的爱,帮助孩子们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一个个温馨而幸福的画面令人心疼而欣慰!

  “奶奶,我说了多少次了,你在家里好好歇着,我在学校能照顾好自己,学到自食其力的就业本领!”小星(化名)对前来探望的奶奶自信地说。

  小星今年九岁,是株洲特校启智十六班的一名学生。命运似乎对他有些不公,发育迟缓、认知力和语言中枢能力低下、生活不能自理,这些标签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就紧紧贴在了身上。加上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智力低下,令人怜爱的小星只能与奶奶相依为命。

  两年前,针对小星的状况,老师、医生、康复师和奶奶一起,制定了康复与学习兼顾的个性化医教方案,小星在课后开始接受认知知觉障碍训练、针灸、推拿、唇周肌肉按摩和言语个训,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星也在朝着大家期待的样子慢慢长大,现在会完整地说话,在课堂也会主动互动。

  “我要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去参加陶艺学习体验,今后说不定有机会到陶瓷企业工作。”小星指着窗外体育馆对面的神农陶瓷艺术馆高兴地向奶奶介绍。

  小星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长,都会让其奶奶且怔且喜。

  “对于特殊孩子的一个康复项目我们可能会重复几百次、几千次,但只要有一点点进步,所有的付出就都值得。”在门诊部主任康石清看来,“特殊孩子”当中也不乏有特殊才能的,甚至智力超常的孩子,通过医教协同,完全可以把他们的内在潜能激发出来。

  像康石清热心特教的爱心人士在株洲特校不胜枚举。

  湖南省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郑良标每逢周二、周三都要放下手头的工作,从数十公里外的瓷城醴陵赶到株洲特校援教。自出任学校特聘老师以来,年近古稀的他风雨无阻,从不缺课。因为那里有他牵挂的孩子,在郑大师眼中,“塑人”比塑泥更有意义和价值。

  对接本土特色产业和地域文化,株洲特校设立工艺美术(陶艺方向)、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直播电商服务、茶艺与茶营销4个职业教育等热门专业课程,聘请郑良标、丁小妮、刘思、朱云康等8名大师和产业领军人物为特聘教师,通过5个实训室,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专业本领。

  为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2023年以来,株洲特校探索建立“学习-实训+培训-就业+创业”的链式终身服务职业教育体系,探索建立一套从学生入学到教育、实训、就业、创业、孵化的大数据服务平台,推动专业发展与时俱进,形成校内闭环,坚实地为特殊孩子铺筑起发展起飞的跑道。

  学校先后与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中高职3+2贯通教育,与湖南陶瓷技师学院共建3+3预备技师培养模式,实行校校合作办学。并且在株洲仁爱文化传媒、株洲市益商控股、株洲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湖南蓝颜生物科技、湖南炎佑农业有限公司、湖南丁窑陶瓷有限公司、株洲市互联网直播基地(总部)等企业,建立学生实训与就业基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实地考察、跟班生产、参与营销等实践活动。

  承载生命的希望,放飞孩子的梦想。

  自1998年培养湖南省第一批聋人大学生以来,共有140名听障学生考入长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启精彩人生之路。近几年,学生就业率持续维持在高位水平,听障生就业率达100%,智障生就业率达80%以上。

  久久为功  报得三春晖

  株洲特校收藏着一幅8.2米长的巨幅剪纸《清明上河图》,这是在候玉娇老师指导下,由14名学生耗时40多天精心制作完成的献礼作品。一笔一划,一裁一剪,浓缩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心,对母校的感恩之情。

  把孩子送到株洲特校前,不少家长曾顾虑重重,内心纠结。他们既希望孩子接受正规教育、掌握劳动技能,长大后能够顺利融入社会求生变强,又担心孩子生活不习惯,抑或受到歧视和委屈。

  然而没有多久,所有疑虑和担心迎刃而解。学校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条件,以及老师的贴心关爱、倾心引导,还有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生活教育深度融合的茶文化节、杨梅文化节、秋收文化节、葡萄文化节、陶瓷文化节等5个品牌文化节会,让学生大开眼界,很快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家长们也放下包袱,为之庆幸。

  一对来自县域的双胞胎身患多种残疾,行走困难,双臂瘫软无力,因当地特教机构不接收,外出打工的父母只好将兄弟俩托付给爷爷奶奶。由于缺乏方法和条件,导致孩子病情恶化,且养成一些不文明的习惯。来到株洲特校后,眼前的一切,令这对双胞胎学生备感新奇和温暖。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康复治疗,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父母从中看到希望,重拾信心。

  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样致力于促进每一个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只不过更需要区别对待每一个孩子与众不同的“特殊”问题,使之纷纷破茧、美丽蝶变。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株洲为之探索特殊儿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享誉全国。

  2023年,株洲市在株洲特校率先全省成立株洲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株洲市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站位高端,发挥专业引领辐射作用,全面落实国家及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完善现代特殊教育支撑服务体系,打造覆盖株洲全域的融合教育全新平台,共建“融合教育生命共同体”。

  自此,株洲特校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派出优秀特教老师深入基层开展巡回指导、专业培训、现场示范等,以此提升全市特殊教育的统筹指导和科学管理,确保每一名适龄特殊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23年9月,株洲特校何果、余开娟两位老师的成功案例《共建生命共同体,绽放融合最美姿态》,获评全国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

  美好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幸福株洲,“一个也不能少”。株洲特校上下悉心诠释“爱心接力,久久为功”的特教事业内涵——“折翼的天使”华丽转身,“出彩的人生”靓丽加身!

  2022年,在湖南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株洲特校10名学生喜获6块金牌、5块银牌、8块铜牌。舞蹈《追梦》斩获第十三届新加坡国际舞蹈节金奖。

  2023年,株洲特校组团参加全省首届残疾学生技能大赛,9名参赛选手分别斩获一、二、三等奖。

  2024年,株洲特校听障学生表演的戏曲《我也能行》,捧得湖南省第十届残疾人艺术汇演戏曲类第一名,舞蹈《再见,儿童团》获得二等奖。在株洲市“至美杯”美术竞赛中,9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6名,二等奖3名。

  2024年6月,“国际聋人教育与就业峰会”召开期间,株洲特校学生精彩的茶艺、陶艺展示,惊艳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与会嘉宾。“特殊孩子不再特殊,施展起才华来真的也不一般!”彰显株洲特校的职特融合教育成果的学生的才艺展示获得国际点赞。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饮水思源,爱国爱校。株洲特校毕业的罗浪、赖俊勇、唐晖红、刘磊、莫轶纯、肖璐等学子,大学毕业后,相继投入崇高的特教事业,分别在长沙、株洲、怀化、益阳等地从事特教工作。

  回首,岁月峥嵘;前瞻,前程璀璨。株洲特校目标笃定、勇毅前行,坚定不移续写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融合篇章!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