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擦亮湖湘文化名片 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0-24 16:03:50

李钢

核心提示  

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表现形态,也是推动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培育和发展湖湘文化新质生产力,将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擦亮湖湘文化名片,培育和发展湖湘文化新质生产力,将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强化内容建设,彰显湖湘文化新质生产力鲜明特质

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标识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着眼湖湘文化与新质生产力的交融,深化湖湘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挖掘与创新阐释,让湖湘文化与当代思考实践充分融萃,进一步弘扬湖湘文化“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等特质。精心培育文化品牌。坚持“一地一品牌、一域一特色”,开发一批展示湖湘文化的地标性建筑或景区,举办岳麓书院论坛、“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等活动,推出湖湘名人故居游、古村落文化体验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叫得响、推得开、立得住的湖湘文化品牌体系。不断拓展应用领域。聚焦湖湘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和符号,通过品牌授权、跨界融合等方式,将湖湘文化深度融入商业文化圈、数字创意圈、文化艺术交流圈等场域,推动湖湘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移动博物馆、非遗体验馆,培育更多文化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

强化科技赋能,激发湖湘文化新质生产力内在潜能

推动湖湘文化高质量发展,既要向文化要内涵,更要向科技要动能。打造文化与科技融合生态。积极建设湖湘文化数字化传承创新平台,形成学科融合、交流互通的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注重“虚拟+现实”等多元载体传播,在融合中塑造湖湘文化品牌形象。引聚培养卓越复合人才。顺应湖湘文化产业数字化、云端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完善文化科技融合人才培育工程,加大既懂文化又会技术的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等生产因素活力,搭建“引育用留”的文化产业全链条人才体系,推动形成人才链、文化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新局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构建高效协同的产学研创新体系,解决“不敢转、不会转、不会接”等难题,孵化一批高品质的“金点子”,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意项目,产生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将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强化国际传播,扩大湖湘文化新质生产力海外影响

加快推进湖湘文化“走出去”,努力用湖南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用湖湘文化展现中国形象。优化湖湘文化外宣矩阵。创新对外传播媒介,精心策划国际传播产品内容,推动主流媒体和自媒体有机结合,重点建立与非洲、东盟等国家和地区主流媒体资源互换合作机制,打造多语种、多平台、全媒体的融合传播体系,不断扩大国际舆论朋友圈,提升湖湘文化在国际传播方面的“出镜率”和“美誉度”。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抓住重大战略、重大活动,积极举办湖南国际文化旅游节等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面向世界展示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交流精品和创新成果,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文化湘品”出海。积极探索湖湘文化“出海”新模式,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举办湖南非遗博览会、全球湘商大会等活动,打造具有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的湖湘文化IP,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湖南路径”。

强化保障支撑,增强湖湘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

加强顶层设计与保障服务,是推动文化生产力持续繁荣与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完善制度体系保障。加强湖湘文化产业服务孵化平台建设,加快研究制定湖湘文化发展指导意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湖湘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文化企业税收优惠和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构建涵盖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全局性政策体系,深化综合全面的“动态化”“集成式”机制改革,为湖湘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优化核心要素配置。围绕湖湘文化发展持续催生新产业、新动能,优化资源、资金、人才等核心要素配置,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藩篱,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加强多维协同合作。通过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协同合作,鼓励文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主体积极参与,使得各地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湖湘文化创新体系,不断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学院基地负责人,湖湘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研究基地负责人)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奉清清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