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0-25 15:25:38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成辉
截至9月底,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总量已超过714万户,占全部经营主体的96%,为我省贡献了60%左右的税收、70%左右的GDP、90%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90%以上的新增城镇劳动力就业。这是10月23日湖南省个私协会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
40年来,湖南个体私营经济完成了从“拾遗补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再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的三大飞跃。“‘小个体’汇聚经济发展‘大能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钱俊君表示。
吸纳就业的“蓄水池”
“老板,三个烧卖,一个鸡蛋。”“两个包子,一杯小米粥!”
10月25日清晨,天光微亮,长沙市开福区渔业路上的一家早餐店,已冒起袅袅白烟。王小玲夫妻将各种早点搬到门前,开始了一天的营业。
夫妻俩都是湖北人。2021年,他们盘下了这家早餐店,一个加工,一个出餐,相互配合,把小店打理得井井有条,生活也跟着蒸蒸日上,不太用为生计发愁。
个体私营经济的诞生,最初就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1978年,改革开放“春雷乍响”,一些不甘贫穷的湖南人投身市场,做起了小生意。1979年11月,益阳人沈容士在大庆街开了一间门面,专门经营蝴蝶夹、铜锁等“缺门货”,每月收入高达上千元。
看到小商品买卖对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积极作用后,1979年,原工商部门开始准许部分人登记注册,湖南当年就有1315人进行了登记注册。
198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改革要大胆一点,对个体经济多扶持,少歧视、排挤”;1988年,原省工商局正式对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进行登记颁发营业执照……在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湖南个体私营经济高速发展,个私企业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就业“蓄水池”。
尽管已经过去30多年,醴陵市班龙服饰广场负责人赵石毛依然清晰地记得过去那一幕幕场景:“大袋子装着货品,拿块布往地上一铺,卖牙刷、袜子等生活用品。到了夏天,军用水壶里的水被晒得滚烫,一毛钱一支的冰棍却不舍得买。”
借着党的好政策,政府的好环境,加上那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赵石毛从借款300元在街头巷尾摆地摊起家,到如今已在湘赣鄂滇皖5省开设30家鞋服百货超市,带动就业400多人。
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听风揽翠桃江竹海、遨游湖湘锦绣山水、飞跃郴州大美山河……10月24日,在湖南明和光电设备有限公司打造的音视频体验中心,时间可穿越、空间可折叠,“诗”不再遥不可及,漫步云端就可畅游“远方”。
明和光电副总经理常青介绍,依托自主研发生产的声、光、电等文化装备,借助VR/AR、裸眼3D、AI、全息互动体验等新媒体技术,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化+科技”的传送门,让更多人体验到科技发展为文化增添的魅力。通过“文化+科技”创新融合,公司将产品服务和相关技术出口到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十年获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位于长沙市的同云医疗科技集团,集合众多先进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药品从入库到出库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同时,自动化传送带、电子标签、自动高架等高科技设备的引入,也进一步提升了物流作业的效率与准确性。
该公司总经理高步云称,依托强大的供应商网络,他们与近千家国内外知名药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超过3万家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药品配送服务,年销售收入持续超13亿元。
1985年创办的艾华集团也步入数智化转型新赛道。其智能化工厂里,一块电子显示屏正实时更新着计划产量、车间产量、产品合格率等信息。在进行工厂数智化改造后,运营成本降低35%,生产效率提升25%。“我们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容器生产企业之一,每年纳税额超2亿元。”董事长艾立华自豪地说。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开辟未来产业赛道,引领生产生活变革。放眼全省,越来越多的个体私营企业主动迎接、拥抱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钱俊君表示,市场监管部门将通过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创新政策举措,为个私经济发展营造健康的环境,助力更多个私企业汇“新”成势,澎湃向前。
责编:李成辉
一审:李成辉
二审:周红泉
三审:刘建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