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杜甫游洞庭 | 杜陵布衣: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潘刚强     2024-10-25 17:55:55

文/潘刚强

杜甫诗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他是诗家,当然是奔屈子诗乡而来。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河南巩县城东二里的瑶湾。杜家祖籍在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所以他以“杜陵布衣”自称。他后曾一度家居杜陵附近的少陵,又自称“少陵野老”。其实他这一族从十世祖杜逊随晋室南渡,早已徙居襄阳。他曾祖杜依艺终巩县令,遂世居巩县。杜甫自称:“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进雕赋表》)这是一个有悠久传统、但日趋衰落的封建官僚世族。虽说他家世代“未坠素业”,暗地里却在担心快“坠”了。杜甫以郡望为自己取号,特意显示自己家族荣耀,也与社会现实的需要紧密相关。 

唐代学子的入仕途径有多种,主要有科举、门荫、流外入流、辟属等。杜甫祖父杜审言卒为国子监主簿,为从七品。其父杜闲卒为奉天令,为正六品。按唐制不符合门荫的要求。因此,尽管杜甫以先祖郡望为荣,但始终只是一个野客、野老、布衣、老翁。杜氏素以诗书传家,杜甫自幼便熟读《文选》,精通诗赋,这和当时科举考试的要求是相符合的,故以科举入仕是最为理想的。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甫最早、最明确地自叙生平和理想的重要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以乡贡(由州县选出)的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自信吟诗作赋可与古代的扬雄、曹植相比,本朝得过李邑、王翰的当面赞赏。“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的奋斗目标是登临要津,从此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唐尧、虞舜的业绩,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 

似乎好运来临,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下诏,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均可入京赴试。偏遇奸臣李林甫,命令尚书省试对所有应试之人统统不予录取并上贺朝廷“野无遗贤”,演出了一场闹剧。杜甫寻求功名自洛阳到长安,屈指已有十三年了。特别是到长安三年,处处碰壁,素志难伸。“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无论是皇上见征,还是百僚赠诗,自己像飞鸟折翅从天空坠落,又像条鲤鱼总不能跃过龙门。  

韦济时任尚书省左丞,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应试落第,门荫无望,这对急欲施展抱负的杜甫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向韦左丞诉苦:感谢左丞丈人您的厚爱与扶持,总是向百僚推荐我的佳作。即使我效法贡禹(西汉政治家)甘于家贫,却又难忍受像原宪(孔子弟子,子思)那般安贫乐道。“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终南山在西安市南,为秦岭主峰之一,渭水与汉水的分水岭。王维曾隐居此地。杜甫此时的心情,恰与王维相同,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因此他对韦左丞说,我常怀报恩之心,却无法效力。恰似一只海鸥淹没于浩荡烟波,翱翔万里有谁来驯服呢? 

当时还有一种渠道,所谓延恩匦,一项由来已久的制度。由一名主事纳谏的官员掌管,意在帮助有上进抱负者寻求承认,谋取一官半职。天宝十一年(752年)正月,由皇帝进奉丰厚的祭品,分别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南郊。杜甫抓住这个机会,创作了《朝献太清宫》《朝享太庙》《有事于南郊》等三赋,并将它们投入延恩匦。延恩匦每天一定充满了各种文件,毫无疑问只有少数才能通过主管官员的挑选进呈到皇帝面前。  

这位官员显然是杜甫的熟人。明皇读完三大礼赋后做何反应?在另一篇《进封西岳赋表》中,杜甫再次提及此事:“臣本杜陵诸生,年过四十,经术浅陋,进无补于明时,退常困于衣食,盖长安一匹夫耳。顷岁国家有事于郊庙,幸得奏赋待制于集贤,委学官试文章,再降恩泽。”皇帝的下一道命令来了,如果集贤院单独考试的结果令人满意,候选人可以进入吏部待选,直到他被授予官职。这个过程是任何通过年度考试的国子监学生,或者通过荫补进入仕途的年轻人以及完成了漫长服务年限的流外吏员进入官阶体系第一级的开始。尽管杜甫很希望通过极言直谏为皇帝效劳,但此时在杜甫看来,这就等于失败。

 天宝十三载(754年)春,杜甫自洛阳移家长安,居城南的下杜城。秋后,淫雨害稼,物价暴贵。生计益艰,遂携家往奉先(今陕西蒲城),借居姻亲奉先县令杨蕙廨舍。这年秋天,次子生,长得眉清目秀。杜甫十分高兴,取名宗武,乳名骥子。《宗武生日》: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杜甫祖父审言公,以诗知名于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期和沈佺期、宋之问相唱和,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甫在诗法上颇受其影响,曾自豪地宣称“吾祖诗冠古”。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昭明文选》,收录了自先秦至齐梁几百年间的七百余篇作品,在唐朝科举中《文选》地位几乎可与儒家经典并列,成为天下士子的必读书。杜甫从小就立下家教规矩,期待儿辈远绍家学诗风,而不要像西汉刘向《列女传》老莱娱亲那样,行年七十还身着五色彩衣在双亲身边嬉戏的假孝。“凋瘵”指老病,“筵初”秩指寿宴。此诗应指小儿初生宴。杜甫时年四十二岁,中年添子当然喜庆。虽说衰弱多病,欹斜坐不成,杜甫举杯应酬,杯中美酒似仙筵片片飘霞,涓滴徐倾。  

然而好景不长,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盛唐倾颓转衰。次年五月,杜甫从长安奔往奉先,携家向北转移,至白水县(今属陕西)投奔时任县尉的舅父崔顼,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安家。七月,肃宗即位,改元至德(756年)。八月,闻知肃宗在灵武,杜甫只身奔赴行在。不幸途中被叛军俘获,押赴长安。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杜甫依然身陷长安。这种战乱带来的家国之恨,杜甫《春望》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思念之情,更是挑起杜甫《忆幼子》:  

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 

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  

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  

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 

自去夏离家,至春犹隔,骥子应是呀呀学语啦。卢照邻《折杨柳》:“莺啼知岁隔,条变识春归。”闻听莺歌,心中想起学语幼儿,“莺歌暖正繁”,正是“恨别鸟惊心”之意。“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灸背,负暄之义,长安思子之情。愁睡晴轩,一个“俯”字画出老人灸背之态,一个“睡”字可见无可奈何处。 

二月,肃宗将行在所迁至凤翔(今属陕西)。四月,杜甫冒险逃出长安,赴凤翔谒肃宗。五月,授左拾遗。秋寒来临,杜甫在凤翔思念二子,《得家书》: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

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

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

临老羁孤极,伤时会合疏。

二毛趋帐殿,一命侍鸾舆。 

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 

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 

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  

游客寄信,送来家书,自然是抵万金的实情。今日知消息,妻儿仍在鄜州,虽是他乡,幸无转徙,依然可作旧居。两个小子处境安然,总算放下心来。可又何时能够全家会合呢?杜甫时任左拾遗,大驾行幸,侍奉帐殿鸾舆。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倒不如学陶渊明,带月荷锄归。杜甫另作《遣兴》。

  战事纷乱,家书渴望。唯有安慰之处,宗武聪慧不凡,三四岁又有长进。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杜公忆之而不能见,作此以遣愁闷。 

闰八月,墨制诏令杜甫放往鄜州省亲,即《北征》所云:“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北征》叙事长诗以归途中和回家后的亲身见闻作题材,叙述了安史之乱中民生凋敝、国家混乱的情景。 

杜甫满头白发,呕泄数日。妻子见面恸哭,百结旧衣。娇儿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初缀才过膝。尤其凄凉之处,两手空空回家,无力解救贫困。幸好全家团聚,瘦妻喜上脸色,晓妆复光,偏有痴女学母,随手乱抹。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这段归家省亲,从诗中可知狼狈处境,悲喜无端。 

这年十月,杜甫随从肃宗还京。左拾遗隶属谏诤机构,本为朝廷捡漏失遗。至德三载(758年)六月,杜甫为房琯、严武受贬而尽职上书,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七月,杜甫弃官携家流寓秦州,岁末至成都。一官废黜,万里饥驱,避乱逃难成为杜甫的苦难经历。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代宗接位,召严武返朝。次年春,延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平息。广德二年(764年)春,朝廷召补京兆功曹参军,杜甫不赴。正月,严武以黄门侍郎拜成都尹充剑南节度使,他几次写信召唤杜甫回成都。六月,严武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杜甫再次入幕为僚。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初,杜甫辞去严武幕职,归居草堂。五月,严武卒。杜甫离开成都,沿岷江乘舟而下,开始了他晚年的荆楚之旅。

 流寓屈原的楚国领地,杜甫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写了《解闷十二首》等许多怀念诗友的佳作。读到同时代的著名诗人、道州刺史元结《舂陵行》与《贼退示官吏作》,杜甫有感而发,《同元使君舂陵行》诗中说: 

遭乱发尽白,转衰病相婴。 

沉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

叹时药力薄,为客羸瘵成。

 吾人诗家秀,博采世上名。

 …… 

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

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 

呼儿具纸笔,隐几临轩楹。

作诗呻吟内,黑淡字攲倾。

感彼危苦词,庶几知者听。 

长卿病,指消渴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公孙城,即白帝城。杜甫肺枯渴太甚,始终日夕思朝廷。读到与他同时代著名诗人的佳作,杜甫叫儿子赶快拿过来纸和笔,堂前的廊柱旁靠着几案。他在不断呻吟中作此诗,字迹淡薄字体斜倾。感叹元使君二诗乃危苦之诗,或许还有知心者能够倾听。 

“吾人诗家秀,博采世上名。”或许我们不难理解,杜甫为何会追随屈原行踪,直奔洞庭、汨罗而来。

摘自《岳阳日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