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知民苦 当守民本——浅谈古诗词中咏叹的民生疾苦

郭光文   新湘评论   2024-10-27 22:35:30

《尚书》在谈到民生问题时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千百年来,这句名言,不仅为历朝有作为的统治者所推崇,而且被古代有情怀的文人墨客所吟诵。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关乎民生主题的佳作俯拾皆是。

百姓的穿衣吃饭和安身之所,是古诗词中关于民生问题比重最大的部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题为《悯农》的这两首诗,选取普遍存在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悉的农事活动,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劳动人民在“食”的方面是这样,在“衣”的方面亦如此。宋朝诗人张俞《蚕妇》中“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诗句,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

如果说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出的是底层民众居所破烂的“特写镜头”,那么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陶者》则是对普天下劳苦大众住所问题症结的精辟概括。其诗曰:“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烧瓦的人挖尽自己的门前土,其住屋却无片瓦遮风挡雨,而达官贵人锦衣玉食,十指不沾土,却居住在高楼大厦里。诗人在这里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了一位劳作艰辛,住在不蔽风雨破屋里的陶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无比痛恨。

古诗词在描写劳动人民衣食艰难和住所破烂现象的同时,还从统治阶级对民众的剥削这个关键点上揭示其根源。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这方面是不遗余力的。《诗经·魏风·硕鼠》可称之为这方面的代表作,这首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对贪得无厌的剥削阶级的痛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形象地把剥削阶级比作又肥又大的老鼠,将他们贪婪成性、油滑狡诈,从不考虑别人死活,致使劳动人民无法生活下去的面目,表现得淋漓尽致。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还体现在高利盘剥和变相贡税上。“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等诗句,更是对赋税制度的直接和间接批判。

唐代诗人郑遨《伤农》中的“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的诗句,以及白居易的《卖炭翁》等诗词,则写尽了百姓劳作的艰辛。迫于生计的劳作让百姓如牛负重,官府强令的徭役使得百姓更是身心交瘁。

百姓不仅面临衣食、住所和劳作之苦,而且不时还会遭遇干旱、寒霜和瘟疫等天灾。这些苦难,同样是古代诗人心中的惦念。

宋代诗人杨万里《悯农》中的“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著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的诗句,描写了因天气大旱少雨,稻谷大多数没有成熟,荞麦陡然地开花遭遇下霜的情景。因为寒霜来得太早,没了收成要闹灾荒,农民早就预料到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可是偏偏当年又闰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这首诗以层层递进的写法,展现了灾年庄稼歉收的景象,再现了农民的苦难生活,作者对农民的悲悯同情之心,浸透字里行间。

干旱和寒霜等自然灾害带给百姓的困苦是如此,瘟疫给百姓造成的痛苦更是令人不堪回首。清朝乾隆壬子、癸丑年,即公元1792年至1793年,从云南开始,我国许多省份陆续出现鼠疫,并且逐渐蔓延开来。一时间,“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感染鼠疫的平民百姓不计其数,很多病者因得不到及时救治,不幸死去。当时年仅20多岁的诗人师道南,正好生活在云南赵州,他目睹了鼠疫流行的惨状,悲恸之余,慨然写下了诗作《鼠死行》,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

在古诗词中,体现民生情怀的作品,有不少是描写战争给劳动人民制造的祸患。有的从家庭和睦开篇,记下了战争带来的夫妻分离,如唐代诗人陈玉兰的《寄外征衣》:“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等;有的从百姓安定着笔,记下了战争导致的动荡局面,如杜甫的《三绝句》之一:“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等;有的从社会混乱挥毫,记下了战争酿成的人间地狱,如唐代诗人韦庄的《秦妇吟》:“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雅女皆生弃”等;有的从生灵涂炭泼墨,记下了战争制造的血腥杀戮,如杜甫的《悲陈陶》:“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素有“诗史”之称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其诗作“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以及“三别”即《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集中描写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三吏”通过讲述差吏连年老力衰的老妪也抓去服役以及士兵筑城防守等故事,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无情;“三别”通过描写新婚夫妻的离别、失去家园的无奈以及年迈士兵与家人的最后告别等故事,展现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无穷苦难和无助。这些诗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引起了世人的强烈共鸣,成为反映战争残酷和人性泯灭的经典之作。我们从“三吏三别”中,不仅可以读出统治阶级的凶残苛暴,而且可以读出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尤其可以读出杜甫本人的民生情怀。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管子曾经如是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今天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中,是顺民心还是逆民意,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是否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树立民生为本的高尚情怀。厚植民本情怀,对执政者来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政治态度和责任担当。我们共产党人当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在改善民生、保障民权和增加民利上,敢于动真格、使硬招和办实事,处处不忘人民公仆的宗旨观念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