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1 15:58:27
刘曼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毕节市化屋村考察时强调,“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作为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不仅是江南文化的独特符号,更是中华民族精湛技艺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当地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设计、优化技艺、拓展市场,推动苏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为苏绣的活化注入了新动力,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文化底蕴与创新活力。
古艺久远,绣韵流转
苏绣以精细的针法、丰富的图案和绚丽的色彩而著称于世。据《苏州府志》记载,苏绣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历经汉唐发展,宋时苏绣工艺精湛,题材广泛,充分体现宋代文化的繁荣与昌盛;明清两代,苏绣成为皇家御用品。20世纪初,苏绣工坊数量高达数百家,年产苏绣作品数以万计,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到20世纪中叶至末期,苏绣工坊数量与年产数量骤降,销售市场也主要局限于国内部分省市,曾经远销海外、享誉国际的盛况已难再现。
进入新时代,苏绣的发展面临不少挑战。一方面,一些苏绣作品在设计上缺乏创新、内容单一,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目光,导致苏绣市场逐渐萎缩,许多绣娘面临生计困难,不得不转行;另一方面,苏绣的生产方式相对传统,制作周期长、成本高,限制了市场拓展。
苏绣荣光,再焕新章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保护苏绣做出了诸多努力,并推动苏绣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使其焕发出了新光彩。截至2023年,江苏省已认定820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苏绣传承人占有一定比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已培养苏绣专业学生及成人学历教育学生超过350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中,苏绣传承人培训人数超过100人。
去年年底,苏州博物馆举办“出走露香园——江南画绣史”特展。特展汇集展示了由宋至今,来自亚、欧五国的100件/套刺绣精品,着力以崭新的视角梳理画绣历史、呈现绣品辉煌、传播刺绣文化。今年1月,全国首个苏绣非遗主题地铁站——“无限精彩·焕新而来”索山桥西站苏州高新区“地铁非遗分馆”正式启用。站内,苏绣与数字媒体艺术互动装置《星空》相结合,形成了一场独特的视觉盛宴,给人们带来了苏绣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与此同时,苏绣与现代设计结合,催生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其中不乏高端定制服装和配饰。
非遗精髓,活化传承
传统苏绣的活化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应紧密围绕“创新融合”这一核心展开,确保策略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实践性。
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与政策保障。借鉴贵州黔东南州苗绣活化项目成功经验,细化完善苏绣保护法规,明确保护范围、传承人权益及激励机制;建立苏绣技艺中心,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技艺培训,鼓励苏绣与其他艺术形式、科技领域跨界合作,提升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为苏绣的创新融合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发掘文化内涵与开拓市场融合。深入挖掘苏绣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通过举办文化论坛、研讨会等活动提升公众认知,促进创新设计与市场需求对接;鼓励苏绣传承人、设计师群体结合现代审美趋势与市场需求,对传统苏绣进行创造性转化,开发出既符合当代审美又具备市场潜力的苏绣产品;推动苏绣深度融入旅游、教育等产业,拓宽苏绣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强化数字赋能与构建平台融合。积极探索智能技术在苏绣设计中的应用,开发智能设计系统,辅助设计师和传承人进行创意设计与图案优化,提高设计效率、作品质量;利用数字电商平台和区块链技术,扩大苏绣作品的数字化发售与版权保护,提高苏绣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行高精度数字化传播与展示方式,构建互动体验环境,吸引年轻群体关注,拓宽受众基础。
强化人才培养与传承发展融合。联合高校、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开设苏绣专业课程,举办兴趣班、工作坊,普及苏绣知识,培养青年人才对苏绣艺术的兴趣;开拓个性化培养路径,鼓励苏绣传承人探索创新思维与现代表达,培养苏绣艺术新业态引领者,为苏绣艺术的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重视项目实践与技艺考核,通过举办苏绣作品竞赛、技艺挑战赛等活动,加强对传承人的考核,确保传承质量。
【作者系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湘瓷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
责编:曹茜茜
一审:曹茜茜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