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潮头|惟楚有材赖斯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1-01 07:32:32

文|袁刚毅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大家耳熟能详的对联,如今几乎成了岳麓书院的标签,其意为楚地乃出人才的地方,而此处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历史确乎如此,自打这副对联挂在岳麓书院大门两侧,借用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评价就是“……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然则囿于多方面因素,湖南古代人才凋敝寥落,清末湘籍学者皮锡瑞曾慨叹“湖南人物,罕见史传。三国时,如蒋琬者只一二人。唐开科三百年,长沙刘蜕始举进士,时谓之破天荒”,湘籍革命志士杨毓麟亦痛陈“咸同之前,湖南人碌碌无足轻重于天下”。著名学者丁文江于民国时期曾对“二十四史”列传中的人物进行籍贯考订,统计出有籍可考的人物共5780多名,属于湖南籍的只有50多名,占比不到1%;比起雄霸前五位的河南912人、河北619人、浙江528人、陕西505人、江苏505人,湖南的人才历史不堪回顾。

罗典画像。资料图

说来也巧,自清道光年间湖南人才激增,且形成群体。这些人才大多出自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这座湖南人才的摇篮。群星闪耀至此,说来与此间执掌书院者不可分,正是因他五次连任山长,遂出现了“三十年来,大湖以南,人才辈出,登甲第、内外蒙擢用,暨孝廉明经,以行品才猷文学著名者数百人。门墙之盛,为从来所未有”的鼎盛局面,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都臻于学院历史的高峰。这位推举近代湖南人才崛起的肇始勋臣所为何人?他是湘潭人罗典。

湘江北去源流远

罗典(1719—1808),字徽五,号慎斋,出生于长沙府湘潭县古磉洲(现属株洲)。马家河一带至今仍流传罗典与同族兄弟罗云皋所对“风吹荞动桥不动,日晒霜溶桑未溶”的联语佳话。罗典乾隆十六年(1751)会试取进士,以湖南考生第一、全国举人前40名成绩获殿试二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改授编修,历任河南乡试、顺天乡试主考官,四川省提督学政,江南道监察御史,吏工、二科掌印给事中,最后擢升为鸿胪寺少卿,人称为罗鸿胪,宦海沉浮30载。乾隆皇帝曾在热河行营接见罗典,对群臣称赞说:“罗典是正经老实人。”

晚年罗典以奉母之由致仕返籍。乾隆四十七年(1782),罗典以63岁高龄出任岳麓书院山长,直到嘉庆十三年(1808)辞世,五次连任,“学行兼优,训诲不倦,实有成效”,是岳麓书院最为著名的山长,也是至今可考有名有姓的岳麓书院58任山长中任期最长的两位山长之一,另一位则是他的弟子欧阳厚均。罗典执掌岳麓书院27载,可谓成绩卓然:培养出来的举人187人,会试成进士者36人,选拔及举优行贡成均者112人。罗典执教期间,全省两百多所书院,他的弟子科举高中占湖南举人一半,进士则为百分之六十,其中解元多多,还有一个状元彭浚,两个探花胡达源、石承藻也是他的嫡传弟子,清代湖南另外一位状元萧锦忠则是罗典二传鼎甲弟子,因而罗典是岳麓书院山长中鼎甲弟子最多者。

苍翠树林掩映中的岳麓书院,绿意盎然。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摄

嘉庆初年夏日的一天,岳麓书院绿荫掩映,暑气渐消,在书院后门清风峡口新修的爱晚亭中,罗典正与学子谈论处世接物的道理。学子们坐满了亭落。一位后来的学子只好以半股挨着同学坐在凳角。罗典看到后,遂对学子说道“与其拥挤不宁,何不再搬几个坐具?”于是有学子起身搬运,后来者反而坐享其成。罗典道:“看来你们还没有学会‘恕道’呀。”罗典总是喜欢以生活中的小事来阐释儒家学说,培养学生利他爱人的品格,做到心中时刻有他人。

彼时罗典以状元之师名重一时,传道声威名闻遐迩,但罗典与南宋时期山长张栻观点趋同,不以文章好坏为唯一衡量标准,书院是要传圣贤之道,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故而他向生徒灌输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力促形成学贵力行的治学风格。罗典不把学生束缚在制举的小圈子内,而是注意向生徒传授真正有学术价值的知识,使之关注现实,志在经世。罗典施教独特,始终以“造士育才”为本,对生徒训诲不倦。罗典任内大大超过了朝廷下达的每届生徒数额规定,其中有一年竟为定额生徒数的三倍。成名的学生为数自然不少,不独官至督抚高位,建有显赫勋业的弟子云集,以学术造诣及教育业绩为主的弟子也是层出不穷,人数众多,一二传弟子计有:袁名曜、欧阳厚均,贺熙龄、唐鉴、汤鹏、刘蓉、黄本骥、陈本钦、罗汝怀、罗泽南、邹汉勋等,均以学术成就和教育成就铸造了湖湘文化的辉煌,其中唐鉴的理学研究,罗汝怀的朴学研究,袁名曜、欧阳厚均、贺熙龄的教育成果,都是近世湖南人的骄傲。

《剑桥中国晚清史》如是评价罗典:“从乾隆末年起到整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止,岳麓书院的头头都是一些有坚实的政府工作经验的人。罗典做过御史,并且是一位特别有成就的学政。他是著名的八股文训练专家,本质上是一位使用标准的汉学考据技巧以追求经籍真理的人。”

除却人才培养,罗典在书院基本建设上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任山长期间他非常重视书院的环境美化,精心策划建设了“岳麓书院八景”等景观。受聘到院之初,因地制宜,或修塘插柳,或筑圃栽桃,或依山布桐,或挖池种荷,引泉出涧,凿沼养鳞等等,经几年努力,把瓦砾凌乱、草木秽杂的数十亩荒地改造而为“荷英烂漫”“簇锦团花”“育烟覆地”“绿荫夹道”的景观场所,为师生怡情养性、漫步谈经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文人学士甚为赞赏,“同人游息,多以八景标目”,八景分别名之:桐荫别径、曲涧鸣泉、桃坞烘霞、花墩坐月、碧沼观鱼、风荷晚香、柳塘烟晓、竹林冬翠。

此外,罗典还建风雩亭于饮马池,吹香亭于黉门池,赫曦台于大门前,这些典雅的园林建筑,既为麓山增色,又供师生游息论学,使书院建筑群与周遭环境间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平衡协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罗典作为湖湘士人领袖的精神气质。而其中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修建,迄今仍为我国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今日亭前花岗石柱上镌刻的仍是始建者罗典所撰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滴翠,一双驯鹤待笼来。”

罗典的学生严如煜在《鸿胪寺少卿罗慎斋先生传》中赞曰:“先生之教,务令学者陶泳其天趣,坚定其德行,而明习于时务。晨起讲经义,暇则率生徒看山花,听田歌,徜徉亭台池坞之间。隐乌皮几,生徒藉草荫花,先生随所触为示。”罗典认为让生徒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美的陶冶,不失为造士育才之良法,能使生徒各依情趣和才智自由发挥,培养鼎新革故的精神。

衡岳南来地脉长

罗典在从事教学和书院管理之余,还下功夫研究学术,使岳麓书院成为清代考据学派的重要学术基地,推动了汉学学术思潮的发展。罗典长于经史,尤擅汉代经学家“字批而句疏”训诂诠释之法,又有所创新。罗典著作等身,传世有《读易管见》《读诗管见》《读书管见》《读春秋管见》《罗鸿胪集》凡50卷,以及《广养生说示儿绍祁》《凝园诗钞》《九江考》等诗文。罗典诗歌时人评曰“清婉可诵”。

岳麓书院现仍悬挂罗典两副对联,一副是悬于书院二门门厅的“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上联“衡湘”指衡山和湘江,泛指湘楚之地。“大泽深山龙虎气”句,典出《左传》:“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喻非常之地多生非常之物。联将“龙蛇”改作“龙虎”,指出岳麓书院是培育龙腾虎跃豪杰之士的学府。下联“邹鲁”,是孔子、孟子的出生地,后人作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礼门义路”典出《孟子》:“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谓君子循行的礼义之道。联指岳麓书院以传承儒学经典为宗旨,建院有章,治学有方,以培养经世济民之才为己任,是湘楚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摇篮。

另一副“不为子路何由见,非是文公请退之。”则悬于文庙庑廊。联中“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弟子;联以子路借指在书院为谋取功名前程的学子,且妙用“子路”之名“仲由”的“由”字,别解生趣。意为到岳麓书院不是为着潜心深造,立志成才,那么就没有理由前来。下联的“文公”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唐代文学家韩愈,巧借文公韩愈之字,指出到此书院者若不奋发有为,成就一番事业,那就请趁早“退之”。

岳麓书院历代建有专祠近30处,而今仅恢复8处,纪念罗典的专祠慎斋祠位列其中。主事者是想通过祭祀的方式,把这位对岳麓书院建设卓著功勋、使湖湘学术文化得以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的著名山长与屈原、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栻这些辉映中国思想史册的先儒并列,让他长久与院中优美景致相伴,使得后世学子获得知性的体悟。

科举制度中有种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此,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帘官等,歌《诗经》中《鹿鸣》篇,故称“鹿鸣宴”。重返鹿鸣会则指参加鹿鸣会的举人在六十年后再次赴宴,古时能够重返鹿鸣宴的人少之又少,在岳麓书院历史上,以山长身份重返鹿鸣宴的,罗典是第一人。一生心境恬淡,尝谓“尘喧隔断平沙外,清福流连好日中”的罗典,重赴鹿鸣宴一年后,高龄端坐而逝,奉旨入祀湖南乡贤祠。

罗典去世后,他的两位高足袁名曜和欧阳厚均知识博洽、道德笃醇,秉承师志,先后担任山长,按照罗典的教育理念继续发扬光大,教书育人,弦歌不绝,创造了六十余年湖南人才井喷的教育成就。罗典师徒的教育勋业开启了近代湖湘人才兴盛的序幕,罗门弟子湖湘文化政治精英人物风云一时,名惊四海,是湖南教育史上至今未能超越的高峰。让世人更为叹服的,是罗典培养的弟子陶澍、贺长龄、严如煜,赵慎畛等湘系经世派和再传弟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刘长佑、唐训方、罗绕典、江中源、李元度、郭嵩焘等组成的湘军集团吟哦着“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强音相继走向中国政坛,如群星般升腾于历史的天空。

“中兴将相,十九湖湘;湖湘英杰,十九岳麓”,这实在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罗典教业辉煌,对湖南崛起和中国时政产生了重要影响,厥功至伟,堪称“湖南孔子”。

责编:蔡矜宜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