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2024-11-02 17:36:38
近期通过各部门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房地产市场监测系统”网签数据显示,10月份商品房成交同比、环比实现“双增长”, 17年来首次楼市“银十”超“金九”, 全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止跌回稳的积极势头。
这个“银十”传递了怎样的信号?如何看待接下来的趋势?
各地楼市新政组合发力
房产中介门店咨询量攀升
10月的最后一个周末,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东四环外的一家房产中介门店,早上不到10时,店内已经有客户在咨询。
据门店经纪人张立超介绍,最近一个月,来店咨询和看房的客户明显增多,相比9月份“早九晚七”的工作时间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有时甚至会加班至晚上12点。“9月份之前,每月的带看量大约15次,这个月已经带看了25位客户。”
在北京某房地产中介的签约中心,晚上8时,10个签约间全部都在使用中,还有部分等待签约的客户在休息区等候。某房产中介签约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之前我们谈一张单可能需要3—5个小时,自从新政出来之后,目前的谈判时长大概在1.5—3个小时不等,签约过程也比之前要顺畅很多。”
9月底以来,包括降息、降首付、降存量房贷利率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先后发布。一线城市当中,北京、上海放宽了限购条件,广州全面取消限购,深圳部分取消限购。如今,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在广州中心城区的一个新房楼盘售楼部,一位销售经理表示,新政实施以来,不仅激活了市场,客户的观望情绪也有所下降。“自国庆节至今,我们的成交量有100多套,明显感觉到转化率的提高。”
在上海,记者走访了浦东新区的一处房地产中介,发现店内十几位经纪人均外出带客户看房。门店负责人表示,这种情况在新政后已成为常态。“原来一周也就十几个到20个客户,新政出台后,每周的客户能达到35个左右。”
根据相关机构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26日,10月份上海二手房成交总量已突破2万套,达到20028套,比9月同期上涨52.3%。
专家表示,上海二手房市场的火热,有利于形成房地产市场回暖的正向循环机制。“按照当前二手房交易的活跃态势,意味着一些房东已将手中的二手房售出,接下来他们可能会选购新房,让整个市场的循环机制更加顺畅。”
17年来楼市“银十”首超“金九”
根据行业协会统计,在国庆期间,有150多个城市、2000多家房企、4000多个项目参与“百城千企促销活动”。10月19日至20日,有2500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和8500多家房地产经纪机构参与了“方便看房”活动。
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商品房成交同比、环比实现“双增长”。从同比数据看,10月份——
全国新建商品房网签成交量同比增长0.9%,比9月份同比扩大12.5个百分点,自去年6月份连续15个月下降后首次实现增长。
全国二手房网签成交量同比增长8.9%,连续7个月同比增长。
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总量同比增长3.9%,自今年2月份连续8个月下降后首次实现增长。
同时,商品房销售面积环比“银十”超“金九”。从环比数据看,10月份——
全国新建商品房网签成交量环比增长6.7%。
二手房网签成交量环比增长4.5%。
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总量环比增长5.8%。
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浦湛介绍,“9月份是三季度末月,房企一般会拼业绩、冲销量。10月份是四季度首月,一般会受9月份冲量的透支影响。今年是2007年起 首次‘银十’超过‘金九’。”
成交量增长从一线城市向更多城市扩大
10月份,除了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表现火爆,成交量增长也正在向更多城市扩大。
记者来到杭州市滨江区的一家房产中介门店,店长透露,某热门楼盘在10月份成交了20多套房源,比新政前翻倍,尤其是100平方米左右的户型已基本售罄。
“价格方面,一套房源可能上涨10万元左右。买方在谈房价时,房东议价的空间会变小,没有以前好沟通了。”
从趋势看,杭州二手房在近15天内的带看量创下新高,突破31万次,多个此前成交榜前列的楼盘持续领先。
某房产经纪公司工作人员坦言,市场信心正逐步回归。“在周六、周日,我们门店的同事几乎带看不过来,从早忙到晚。目前市场的整体情况确实不错。”
如何看待一揽子房地产增量政策落地后的效果?专家认为——
分城市看, 很多城市商品房网签成交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一线城市增长更为明显,新建商品房网签成交量同比增长14.1%,二手房网签成交量同比增长47.3%。广州、深圳、南京、宁波、大连、东莞等城市新房成交量同比增幅超过30%,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增长超过50%。
分地区看, 11个省份新建商品房网签成交量同比增长,较上月增加6个。20个省份二手房网签成交量同比增长,较上月增加2个。
浦湛分析,总体来看,在存量增量政策叠加的“组合拳”作用下,全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止跌回稳的积极势头。
责编:姚懿轩
一审:姚茜琼
二审:陈永刚
三审:文凤雏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