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1-06 08:35:23
李莉 郭斓
核心提示
青年群体中各类“圈层文化”层出不穷,衍生出不少乱象。理解圈层、走进圈层,主动破圈、扩圈,积极引导青年过好网络圈层化生活,方能让主流声音引领青年群体,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创造良好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作为网络世界原住民的“Z世代”,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往往高度依赖网络,以“圈”群分、以“趣”类聚,形成了特色鲜明、凝聚力强的不同圈层,也衍生了不少乱象。尤其是文娱资本的兴起导致“饭圈”文化无序扩张,丧失理性、扭曲畸形的种种“饭圈”乱象拉低了底线,荼毒了三观,对青年的信仰造成侵蚀。积极引导青年过好网络圈层化生活,让主流声音引领青年群体,将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创造良好环境。教育者应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以包容之心为前提、主动“探圈”,做强网上正面宣传、竭力“破圈”,以文化育人为载体、积极“扩圈”,推动青年圈层文化正向健康发展。
以包容之心为前提,主动“探圈”
当代青年思想活跃、观念新颖,他们乐于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属于自己的“圈层”。正常的圈层交流具有帮助青年精进技能、拓展社交、收获归属感和认同感等积极意义。但也应看到,圈层文化让青年找到归属的同时,也将青年禁锢在圈层壁垒中。青年们在特定圈层中不断重复接收相似信息,逐渐形成“信息茧房”,导致圈层越大,青年却越封闭。
“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这是青年成长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要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经常到青年中去,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青年工作的重要讲话,洞悉青年特性,对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教育者首先应勇于打破传统思维的制约,大胆接触和欣赏青年的文化选择,走近“圈里人”,看懂他们的“部落方言”,积极研究圈层文化独特的视觉感悟和审美情趣。通过研究青年在特殊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找准青年人情感的“触发点”和思想的“共鸣点”,在圈群内敢发声、善发声、巧发声。如针对青年“饭圈”乱象,教育者要深入探索“饭圈”的内部运作,包括圈层成员的交流语言、行为规范、影响力结构以及圈层内外的界限,观察青年“粉丝”在追星过程中展现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因势利导。其次,还要善于捕捉圈层舆论场域的动态变化,通过设置圈群议程和话题走向,引导青年主动接收外界重要信息,维持正常认知和判断水平。同时,加强青年群体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从根本上提高青年的品德素养,培养青年养成独立自主的人格。
做强网上正面宣传,竭力“破圈”
随着网络圈层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产业资本嗅到“圈层”的商业价值后,不断布局介入“圈层文化”,将经济利益引入“圈层”。受消费主义影响,有的青年人沉迷于攀比炫富、及时享乐。圈层的封闭性和排他性,还使得圈中人因集体无意识效应而被非理性意识裹挟,一旦出现批评、质疑和否定,他们往往倾向于维护自身阵营,产生与其他圈层的对立。打破圈层“圈地自困”的藩篱,必须汇聚网上合力来“破圈”。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对于政府网信部门来说,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应积极优化网络治理方式,提升技术破圈治网能力,坚决清除资本逻辑把持网络技术对青年群体自主性的宰制。教育者则应引导青年突破圈层思维,使其认识到真正优秀的文化应该是有“圈”无“壁”,鼓励身处圈层的青年敢于走出舒适圈,在圈层中不沉迷、不依附,增强自我定力。同时,以意识形态教育为抓手,积极在网络空间传播社会主流思想与价值,帮助青年健康成长。
以文化育人为载体,积极“扩圈”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者藏身于各个网络圈层,青年是其进行传播、蛊惑的主要对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涵育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的文化沃土,是青年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厚底气和不竭源泉。教育者应以文化育人为载体,开展符合青年社交特点的社群化运营活动,获得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帮助青年明辨是非,强化青年责任担当。
学校应把握网络新媒体技术发展契机,丰富校园文化资源,创新校园文化形式,打造积极有趣的文化阵地,提升校园文化育人价值,帮助青年科学判断媒介信息的价值导向,拓展现实交往空间,推动青年成为建设社会的新兴力量。教育者应更新和完善自身话语表达体系,有选择地吸纳圈层文化中创新、有活力的话语表达,实现与多元圈层主体的联动效应。同时,发挥红色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实现线上浸润和线下引导有机结合,引领青年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作者单位分别为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本文系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数字消费主义下‘饭圈’青年思想特征与引导机制”(24JDSZ3065)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万丽君
一审:万丽君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