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4 17:43:0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14日讯(通讯员 张涛)“住在宽敞干净的小区楼,平时还能在楼下看看演出,好舒服哩!”黄金乡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陈春回笑着说。近年来,黄金瑶族乡深入开展“四融四创”实践活动,积极探索统战工作与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高效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法,围绕“筑堡垒、抓治理、强民生、增收入”,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呈现出致富、幸福新画卷。
坚持党建领治,完善“一站式”体系
走进黄金瑶族乡易地搬迁安置点,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干净整洁的道路、宽敞明净的窗户映入眼帘。黄金瑶族乡易地搬迁民俗新村,是以解决贫困户同步搬迁住户安全为目地的综合性搬迁安置小区。搬迁以来,该乡党委政府探索建立党组织和工作委员会,在安置点成立自治管理委员会,完善运行机制和工作规则,通过“一肩挑”和“交叉任职”选优配强常职干部,选优配齐治理组长、楼栋长,进一步明确职能职责、人员构成、运行模式、经费保障,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工作委员会为主体、治理组长为基础、楼栋长为前端的“微网格”党建领治体系,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为实现小区精细化服务管理,共同推动安置点民俗新村社会治理长治久安,定期开展“优秀乡贤”“身边好人”“模范先进”等表彰活动及卫生评比制度,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导搬迁群众积极投身新家园建设,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并组织群众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新时代文明实践等相关志愿活动,实现阵地共建、资源共享。
设施补短提治,实现“高质量”居民生活
为提供舒适居住环境,稳住搬迁农户心,乡党委政府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百万余元,持续完善水、电、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工程,配套建设了小区综合运动体育场、多功能污水处理池、管理办公室、警务室、健身器材、划分了“菜园子”,并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消防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安置点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室、学校、活动广场、帮扶车间、红白喜事公用房、生活超市等7个“下楼就有”便民设施,打造配套完善、美丽宜居的新环境。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修建安置区民俗文化广场,新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长廊、瑶鼓雕塑、同心亭、清风亭,绘制大型民族文化墙等一批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全面提升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认同度。随时为群众提供可表演舞台,在“三月三”、“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举办文艺汇演、山歌对唱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进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凝聚了民族团结进步力量,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务工服务引治,搭建家门口就业平台
落实“2+3+N”就业服务模式,组建1支就业服务队伍,收集制定3张就业清单,准确掌握群众就业需求,为安置点群众提供外出就业和就近就业“一站式”精准服务;采取“农村就业吸纳载体+培训、村级劳务合作社+培训、市场需求+培训”等订单定向方式,在安置点开展技能培训和训后就业指导100人次;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送岗”“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专项行动”等线下活动10场次,每年转移输出脱贫劳动力200余人次。利用安置点门店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建成圳水金银花农产品加工厂、益民楠竹加工企业、湖南鸿晖药材有限公司帮扶车间等,带动搬迁群众务工100余人次,提供稳定就业岗位200余个,实现“点对点”提供劳动岗位,盘活了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实现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意愿。
壮大产业强治,创新“可持续”增收致富之路
黄金瑶族乡党委政府始终将易地扶贫搬迁户后续产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认真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筑巢引凤”吸引外地老板来瑶乡开办企业,鼓励乡贤回乡创业。党外人士何建飞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开办中药材企业湖南省鸿晖药业,生产车间2000平方米,仓库1500平方米,培育中药材基地600余亩。同时,鼓励引导群众种植猕猴桃、养殖梅花鹿等特色产业,群众逐步走向致富道路。目前,全乡种植猕猴桃4260余亩,2300余亩盛产,2023年产值达900余万元,解决1300余人就业;梅花鹿养殖大户22家,集体经济场3家,养殖梅花鹿2800余头,年产值可达2800余万元;有金银花、厚朴、黄精、七叶一枝花等中药材3600余亩,年产值约4200万元,乡党委政府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建立长效销售服务机制,成立销售服务分队,指导、帮助村民解决销售难题,确保群众增产增收,全乡呈现出一幅幅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幸福画卷。
黄金瑶族乡紧紧围绕乡村社会治理的难点痛点,主动探索实践村级社会治理路径,综合“自治、德治、法治、智治”效能,激发乡村治理“一池春水”,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编:周洋
一审:张文杰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