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群体系构建路径

王文锋 肖涛     2024-11-15 16:15:51

文/王文锋  肖涛

自2018年提出“新文科”战略以来,新文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进,强调文理交叉,注重理实结合,以应对社会对复合型文科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新闻传播行业正经历从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转型,数字化传播已成为主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引入,推动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互动化、个性化进程。新闻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写作与编辑能力,还必须具备数据分析、AI应用和社交媒体运营的技术素养。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需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群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地方高校差异化发展的要求

地方高校核心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然而,许多地方高校课程设置同质化,缺乏特色,未能根据地方经济与文化需求进行调整,导致培养的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因此,地方高校应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模块,培养具备地方文化传播能力和新媒体操作技能的人才,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新文科强调跨学科融合,传统的新闻传播技能已无法满足行业需求。通过构建课程群体系,地方高校可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例如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融入“数据新闻与传播技术”课程群,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和技术应用。此外,引入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提升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拓宽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实践导向的模块化课程,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社会及行业变化的需求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随之提高。课程群应及时调整,如开设“新媒体传播技术”系列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社交媒体运营、短视频制作、网络舆情分析等新技能。同时,社会的快速变化要求从业者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模块化课程设计可根据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学生兴趣,增强其适应性和持续学习能力。

(四)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

随着媒体行业对复合型和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成为其未来就业的关键竞争力。地方高校可通过与本地媒体合作,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践机会。此外,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群,鼓励学生在新闻传播领域进行创新与创业,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当前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不足

(一)课程结构单一,缺乏跨学科融合

当前,许多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类课程体系仍以传统的课程设计为主,课程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对现代技术、跨学科内容的深入整合,学生难以在学习中获得跨学科的综合知识。例如,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仍以传统的新闻写作、新闻理论、传播学基础等课程为主,虽然这些课程在学科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缺乏如数据新闻分析、数字化内容创作、新媒体运营等与现代技术紧密相关的课程,学生难以全面掌握新时代新闻传播所需的技术技能。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课程设置不足

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新闻传播类学生至关重要,但许多地方高校由于资源有限,缺乏与媒体行业的紧密合作,实践课程的设置往往不足。尽管部分高校已开设如新闻采编、摄影等实践课程,但这些课程多停留在基础技能的训练上,未能紧跟行业需求,尤其在新媒体运营和数据新闻等新领域,课程内容滞后,学生难以获得最新的实践技能。

(三)师资力量不足,跨学科教学能力有限

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学科背景单一,难以胜任跨学科教学,尤其是在需要将新闻传播学与新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等)相结合的课程中,缺乏既具备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又掌握技术应用的教师。此外,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较少,无法为学生提供行业前沿的实践指导,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四)与行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滞后

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新闻传播类人才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但地方高校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未能及时反映行业最新需求。许多高校缺少社交媒体运营、数据新闻等新兴领域的课程设计,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很多学生需通过第三方的培训或在职学习才能适应行业变化。

(五)实践教学资源匮乏,校企合作不足

相比于一线城市的高校,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资源有限等原因,地方高校难以吸引知名媒体或大企业参与合作,学生很难接触到主流媒体的前沿工作方式和实践项目,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受限。

(六)学生自主创新与创业意识培养不足

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然而,许多地方高校的课程仍以传授现有知识为主,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锻炼。尤其是在自媒体、短视频等新兴传播领域,很多学生虽然具备基础技能,但缺乏创业思维的引导,难以适应未来的行业发展需求。

三、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群体系构建的原则与路径

(一)课程群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跨学科整合原则。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关键。地方高校应结合新闻传播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通过开设如“数据新闻分析”“智能传播”等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相结合,提升创新能力。

2.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课程群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确保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通过实践积累实操经验。地方高校可通过新闻写作、摄影等课程与新闻采编实践结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与本地媒体和企业合作,设立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现实工作环境中验证理论知识。

3.创新与适应性原则。快速变化的新闻传播行业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适应性。课程设计应灵活,及时融入新兴技术和媒体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掌握如短视频制作、虚拟现实新闻、数据可视化等新技能。同时,应定期调整课程内容,确保学生始终与行业发展同步,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4.地方高校特色发展原则。地方高校应结合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群。例如,具有文化底蕴的地区可开设“地方文化传播与保护”模块,培养学生传承地方文化的能力;经济发达地区则可设立“地方经济与产业新闻”课程,聚焦地方经济报道。这不仅提升学生竞争力,也增强地方高校的影响力。

(二)课程群体系构建的路径设计

1.学科融合路径。学科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理念。新闻传播行业不仅需要文科素养,还需掌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地方高校应将这些技术引入课程群,以提升新闻传播专业的技术含量,确保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掌握核心技能。例如,可以开设“数据新闻与新闻调查”模块,帮助学生从大数据中挖掘新闻线索并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报道。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也愈发广泛,如内容生成和舆情监测等。地方高校可引入“智能传播与算法推荐”模块,使学生掌握AI技术,从新闻生成到传播的智能化操作。此外,跨学科项目实践是培养学生学科融合能力的有效方式,地方高校可设计跨学科实践课程,结合计算机学科和心理学,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实践导向路径。新闻传播学科的实践性较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需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地方高校在课程群体系构建中应重视实践导向的教学路径。与地方媒体和企业合作,设立校外实践基地,确保学生有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真实的新闻生产中。例如,可以与地方新闻媒体合作,设立“新闻采编与制作”课程群,安排学生进行实战训练,增强实践能力。此外,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新方式,地方高校可构建虚拟仿真新闻报道系统,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采编和应急报道演练,从而提升综合实践水平。项目式学习也是实践导向教学的重要形式,学生可参与地方新闻平台的内容制作,积累实际经验。

3.创新创业教育路径。随着技术的快速变革,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成为未来从业者的核心素质。因此,地方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闻传播课程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课程群可包括“新闻创新与内容创作”模块,帮助学生在报道和内容生产中形成创新思维。通过研究自媒体和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学生能从创新角度进行选题和内容创意。此外,可设立“新闻创业与新媒体运营”模块,教授学生搭建内容平台和设计商业模式。创新实验室与孵化器的设立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地方高校应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与资源,推动创业实践。

4.国际视野拓展路径。在全球化背景下,新闻传播行业的国际化特征日益明显。地方高校在课程群构建中应注重国际视野的拓展,引入国际前沿课程与教材,帮助学生掌握跨文化传播能力。如开设“国际新闻传播与跨文化传播”课程群,教授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报道技能。此外,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国际新闻实习或赴国外高校交换学习,拓宽国际视野。

四、对新文科背景下课程群体系持续改进的建议

(一)注重动态调整课程群内容

随着新闻传播行业的持续发展,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地方高校应建立定期评估与调整机制,依据行业需求和技术进步及时优化课程群。可以成立行业顾问委员会,定期邀请媒体行业专家进行评估,根据反馈调整课程内容,以确保课程体系始终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此外,高校应通过毕业生追踪调查,收集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反馈信息,结合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课程群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1.课程评估与反馈机制  高校应构建持续的课程评估与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学生、教师和行业专家的多方反馈,以评估教学效果,确保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符合学生需求和行业标准。通过这种动态反馈机制,高校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作出适当调整。

2.师资建设与培养机制  师资力量的建设是课程群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行业培训,了解前沿技术与行业趋势,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同时,通过设置内部奖励机制,激励教师在教学改革和跨学科合作中发挥创造性,提升课程质量。

3.校企合作机制  地方高校应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课程群建设与更新,确保实践教学资源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校企合作不仅有助于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还能使高校的课程体系始终与行业需求保持同步。

(作者王文锋系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肖涛系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