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1-15 13:02:4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卢嘉俊 张劲夫
人的一生中,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故乡。一转眼,我们来到安化县东坪镇马渡村驻村,已一年半之久。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个小小的村落,早已被我们视作了第二故乡。
那山、那水、那人,总是相看不厌,情深意长。在四季轮回中,马渡的深秋,我们一度认为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秋阳透过树丫,洒落一地碎金;炊烟袅袅,萦绕着锦瑟流年;槎溪河水一路朝南,浸染了马渡村的乡愁……
在这最美好的时节,我们穿过错落的民居,追寻着村落淡淡烟火,走向村落深处,倾听村民的不同声音。希望通过简短的《走访手记》,去记录柴米油盐生活之下村民大大小小的烦恼,去发现平淡生活里那些绵长悠远的幸福感,也带您遇见马渡村里那些美好的人和事。
——写在前面的话
【走访镜头①】
·走访时间:10月31日晚
·天气:多云
·走访地点:村民王祯良家
·关键词:知足常乐即幸福
左为马渡村村民王祯良。
初识王祯良,源于村里的一间南杂店。店中一张简陋的台球桌旁,他娴熟的台球技艺吸引了我们目光。与他切磋几把之后,让我们直呼:“嚯!马渡村藏着不少‘台球高手’哩。”攀谈几句后,让我们萌生了去他家走走的想法。
10月31日,吃过晚饭后,我们来到王祯良的家。这是一栋3层小楼,占地面积却只有50平方米左右,加上楼下地下室,建筑面积仅200平方米。王祯良说,这座小楼刚够一家5口人居住。
攀谈中我们得知,出生于1986年的王祯良,育有一儿一女,有母亲需要赡养。2005年,他考了货车驾照后,一直在外跑运输,但前两年因为自己生了一场病后,最近两年只能在家休养,和妻子做些零活补贴家用。
王祯良说,自己命运比较坎坷。在他才几个月大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后来他自己成家生子后,大女儿又因病手术花了20多万元,导致家里欠下不少外债,前几年才将欠债还完,修了现在这栋小楼。
王祯良对我们说:“那些年,多亏政府将我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困难时候帮了我一把。”他表示,自己是一个很知足的人。特别是现在,他一双儿女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也很听话。大女儿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年级前10名左右,在前不久参加的初中生地会考中,还取得了全年级排名第2的好成绩。
“儿女是我此生最大的财富。”问及下一步打算,王祯良希望在女儿明年即将参加中考的关键时期,继续陪在家人身边,尽好一个做父亲的责任。即使现在家庭开销大,赚钱也要等孩子明年上高中后,再外出开货车跑运输,为这个家庭多做一份贡献。
【走访镜头②】
·走访时间:11月1日中午
·天气:晴
·走访地点:村民谌铁汉大女儿家
·关键词:“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
“百岁老人”谌铁汉(中)与女儿、女婿。
银发浪潮席卷而来,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长寿”逐渐成为我们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这不禁让我们发出疑问,马渡村最“长寿”的老人是谁?他又有哪些长寿秘诀?
带着疑问,我们向村里人打听得知,马渡村也有一位“百岁老人”,听说人还相当“清白”(意为精神健旺,老而强健)。这让我们更为好奇,想一睹这位百岁老人的风采。经四处打听,我们抵达了老人小儿子的家。老人的儿子听说我们来意后,笑眯眯地说道:“父亲这段时间走亲戚去了,去我大姐家里‘耍’去啦。”
100岁的年纪,还能串门走亲戚,这让我们相当惊讶。听闻老人的大女儿也已77岁高龄,父亲还能来家探望陪伴,让我们又多了几分羡慕。好在老人的大女儿也嫁在我们马渡村,离村部只有10多分钟车程,我们随即叫上村里便民服务员廖佩带路,马不停蹄又出发前往了。
在路上,我们脑补过老人各种画面,但谁都没有想到,见到“百岁老人”谌铁汉时,依旧颠覆了我们的想象。尽管年近百岁,谌铁汉思维清晰、视力尚好,走路也不需人搀扶,天天还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哩。而且他说话中气十足、谈吐风趣:“我现在耳朵听得见、眼睛看得见,唯一‘不好’就是一颗牙齿都没有啦。”
谌铁汉向我们介绍,实际上他出生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还得等到明年4月份才正式满100周岁。当问及长寿秘诀,他打趣地说道,其一是不挑食。多吃杂粮水果,比如他从小就吃红薯、玉米等长大的,现在日子好了还在坚持吃;其二是平日里要干点活。他在90多岁时都还坚持去地里种点小菜,每天都要活动活动;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一个好心态,万事都想开一点。
盛世常青树,百年不老松。和谌铁汉老人在一起聊天,他多次提到马渡村这近100年的变化。这让我们总感觉面前这就是一棵“不老松”,面对村里的沧桑巨变,依旧对生活充满着热爱与激情。临别之际,老人坚持要送送我们。我们也与老人相约,等明年百岁大寿之际,我们再来向他老人家祝寿,并为他申报“百岁老人”高龄津贴。
【走访镜头③】
·走访时间:11月2日
·天气:晴
·走访地点:村民吉时连家
·关键词:为乡村“文艺人”搭建舞台
左一为村民吉时连。
一年半驻村时间里,村民吉时连算得上是我们工作队的老熟人了。她家的漂亮房子,我们也来过好几次。
一来,她去年获得“益阳市美丽庭院创建户”,去年夏天镇上召开的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中,我们带着与会人员走进她家学习创建经验,工作中总有一些接触;二来,这位农村大姐实在热情,今年夏天的夜晚,总邀请我们去她家晒谷坪,用移动音箱和村里婶子们唱上几首老歌。
11月4日,再次来到吉时连家中,还是感觉格外的亲切。爽朗的笑声,亲切的问候,以及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的环境,总是那么熟悉。“时连嫂,前几天县文化馆组织送戏下乡,还给你们排演了节目,有没有收获?”“有收获……有收获……”吉时连笑得合不拢嘴。
时连嫂虽然已经50多岁,心态却很年轻,也是村里出了名的文艺分子。她和村里10多个姐妹组成演出团队,每当村里有红白喜事需要“小舞台”演出时,她们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村里一年多来,我们也愈发感受到,随着农村生活品质的提升,“小舞台”这种现象不仅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也为热爱文艺的农民提供了舞台,成为农村的一道新风景。
在婚礼上,她们可以演唱流行歌曲、经典老歌等,让新人和嘉宾们共同感受幸福的氛围;而在葬礼上,她们可以通过感人的歌曲表达对逝者的缅怀之情,安慰家属们的心灵。无论是婚礼还是葬礼,“小舞台”都能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欢乐和慰藉。
这次交谈中,我们特地向时连嫂介绍了村里筹办元旦晚会的想法,并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和姐妹们参与到本次晚会的演出中来。“时连嫂,您和姐妹们在演出服装上有没有困难?还需要我们村上做些什么……我们真心希望你们能在元旦晚会上大放异彩。”听了我们的介绍,吉时连十分感兴趣,并表示一定会跟她的姐妹们宣传,好好准备这次演出,为马渡村民带来高质量的演出。
【走访感言】
进了村就要当一名“村里人”
走访,如一座连接双方的桥梁,一方的靠近也会带动另一方的前进。对于所有驻村干部而言,与群众拉近距离,从而更好融入群众的“大集体”中,“真情走访”是一剂良方。
真情走访,沟通交流一定是自然的、是轻松的。不会用很正式的语言,也不会刻意去办公室、会议室,更多是在田间地头、群众家中,一声“嫂嫂”“老哥”,一下子就会拉近距离。
这种距离,拉近的不仅是“物理距离”,更体现在“心理距离”上。进入新时代,如何把工作做进群众的心坎,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支持,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基层工作者,首先就是真情融入,进了村就要当一名“村里人”。
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经常与群众面对面、心连心,说说闲事,拉拉家常,真正摸清群众需求、了解群众要求、明白群众追求。当群众遇到困难时,就会第一时间想到那个常来走访的“自家人”,从而表达自己的诉求。
我们坚信,紧贴大地“真情走访”,脚上的泥土会给我们经验,给我们启示,给我们底气,给我们期盼,给我们动力。这片热土会激励着我们以创先争优的精神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把基层的路越走越宽,让群众的心越访越暖。
责编:宋姗姗
一审:雷鸿涛
二审:杨军
三审:邢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