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将军:策马立功勋 诗歌抒豪情

  《文萃报》   2024-11-15 16:16:02

萧克,新中国开国上将,同时也是一位笔耕不辍的马背诗人。他自小立下报国志向,而后投笔从戎,纵横沙场。萧克几乎经历了中国革命斗争中每一个重要关节,在枪林弹雨中写出了一部战地小说《浴血罗霄》,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还赋得许多生动诗篇,记录了一代革命将领的铁血丹心。

用文字表达革命热情

萧克1907年出生湖南嘉禾,7岁入私塾,13岁考入高等小学,16岁又进入甲种师范简习所学习。在甲种师范,他接触到了更多的时局信息,也结识了进步的老师,这些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也点燃了他心中的革命火种。1924年,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少年萧克深受触动,随即写下《孙中山北上》一诗,表达了他对社会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甲种师范的学习期间,萧克接触到了共产党的进步报刊,第一次看到了列宁的名字,马列主义成为了他一生忠贞不渝的信仰。他写下的《岭南烈火》一诗,表达了他对打倒军阀、劳工神圣的由衷赞同。然而,家仇国恨却更加坚定了他投笔从戎的决心。1925年冬,萧克毅然辞别父母,奔赴广东,进入黄埔军校就读,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以诗歌记录峥嵘岁月

他亲身经历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先遣西征、抗击日寇和解放全中国等重要历史事件,赫赫战功早已书写在共和国的典册上。然而,他并没有忘记用诗歌来记录这些峥嵘岁月。在北伐战争中,他写下了“誓师江汉讨奉张,行看三军出武关。一似狂飙扫落叶,‘铁军钢矣’凯旋还”的豪迈诗篇。在南昌起义后,他描绘了“千军万马向南奔,会昌大败钱大钧”的壮阔场景。在长征途中,他写下了《突破镇石封锁线》《声东击西》《北渡金沙江》等诗篇,记录了红军前进的足迹和长征的艰难与伟大。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克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他带领队伍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写下了“同仇敌忾驱倭寇,敌后军民摆战场。太行高耸燕山险,善攻动于九天上”的壮丽诗篇。解放战争中,他先后任晋察冀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写下了《叶赤战役》《攻克武汉》《衡宝大捷》等诗篇,昭示了历史发展的大势。

新中国成立后,萧克开始从事军事教育工作,依然坚持创作。当他年事渐高,回到故乡和战斗过的地方时,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他以“大战湘西奠大业,高刊塔卧仰高风”怀念战友的英勇事迹;用“抚今追昔,不忘枕戈。四化建设,切勿蹉跎”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本文责编/张勇)

《文萃报》3400期摘自《学习时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文萃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