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1-16 07:30:51
武冈法相岩迎阳洞明朝石刻。作者供图
黄三畅
这里就是法相岩,又叫宝方山。它位于武冈市古城东郊,嶙峋的石山下共有互相连通的八个岩洞,它们各有名称,洞门口都有刻于宋代的洞名。暂不说岩洞内的奇异景致,只说洞外的石刻。石刻主要在石山南侧的悬崖上,崖高五六米,长百余米;岩洞内和山下山上单独的石头上也有。历史学家吕振羽赋诗称“摩崖历历多宋唐”。来这里,可尽情享受一顿文化大餐。
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夏至,武冈军幕僚吴中来到法相岩。他眼前的法相岩,山上的石林里蓊郁着古树老藤,四围的山包上林木森森,西侧一条蜿蜒石径通向武冈城内,一条小溪从石径下钻过,流进石崖下幽深的岩洞,呜咽有声。吴中知道,稍微胆小一点的人,从侧边的路上经过,就不免胆寒,更不要说去游岩洞了。他这天来,就是要为大家扫清心理障碍。他早知道平西洞口之上,有一方大致平整的石壁,几天前已经请人将其削磨成长一丈多、宽五尺多的长方形;而且,还请人在石壁前搭了木架子。他走到木架子下,脱下长衫,爬上木架子,接过随行者手中的大墨盘和大狼毫,凝神屏息片刻,便从右至左,题起字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是《金刚经》两条偈语,每个字近一尺见方,篆中带隶意,银钩铁画,自成一家。
此举是他早和武冈军知军钱端恕商量好的。钱端恕又找了个工匠,把字镌刻在石壁上。佛法无边,那以后,从石山边路过,或去岩洞里游览的人,胆子也壮起来了。
明代朱家岷藩王在武冈繁衍承继了十四代两百多年,武冈成了湘西的政治经济中心,来法相岩游览、宣教的更多了。悬崖中段的迎阳洞左右两侧,大大小小的石刻近二十方,其中不乏佳作。
万历七年(1579)五月的一天,艳阳高照,又凉风习习,有三个人带着小厮在岩洞内游览了一番,饮了一会酒,就来到迎阳洞左侧。左侧的一方石壁,前些天已请人削磨平整的,长近两尺,宽约一尺五寸。那个官员打扮的默了一会神,便从小厮手中接过笔墨,在石壁上题写起来。先是这样两行文字:“皇明万历己卯夏五月,余转蜀之别驾,仙人刘朴轩、征君张松野饯此漫赋。”尔后是一首七绝:
几回梦不到蓬壶,万里风尘辍去途。
古洞便轩终日住,浮名看破总虚无。
落款是“浔阳缉泉朱世熙”,浔阳今属江西九江。朱氏于明万历二年(1574)出任武冈同知,万历七年(1579)五月转任四川别驾。“别驾”系别驾从事史(亦称别驾从事)官职名的简称。
另两位,皆是他的武冈好友,其中刘文箕,字朴轩,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举人,曾任宣化(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知县,因病归隐家乡武冈,故朱世熙雅称其为“仙人”。当下他欣赏了一番朱世熙的诗,便说:我也和一首吧,还请朱公题写,朱公的楷书有功力。于是他吟咏,朱世熙题写:
扫庐焚香坐桥壶,由来尘鞅总迷途。
天台仙范重相约,欲觅还册事有无。
第三位叫张继志,字希孝,号松野,是一位崇奉孔子学说的儒士,笃学励行,能诗文,明隆庆年间(1567—1573)当地官员曾推荐他应朝廷山林隐逸之诏,又曾请他以儒官身份赴乡饮酒礼,他均婉拒,布衣终身,故朱世熙称其为征君。他的和诗是:
岱舆形胜拥方壶,花苇岩节即坦途。
身世欲求闲处看,白云一半肯分无。
这三首诗,主旨都是看破官场,欲求清闲。
迎阳洞右侧有一方正方形石刻,分上下两截。上半截所刻内容是《劝世文》,下半截是草书,密密麻麻一大版。
来由是这样的。明隆庆辛未年(1571),有一个善人到法相岩游览,他感慨《金刚经》偈语刻得好,也想在迎阳洞的右侧刻一幅劝人行善的字。但那一片石崖不是很平,不少地方是凹下去的。有决心就有办法,他请匠工把凹下去的地方凿成与石壁垂直的正方体的洞,再用石头做成楔子,嵌进去,使之和其他地方一样平。于是整出一块边长是六尺样子的矩形石面,然后自己在上面精心题写,再请人镌刻。内容分成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四字句《劝世文》:“思惟众苦,觉悟无常。断绝恶缘,□除妄念……日用勤劳,□竟虚幻。遇境即求,要□念起……”字是篆体兼魏碑,每个字七八寸大小。可惜有些石楔子后来脱落了,上面的字也脱落了;此外矩形方块左侧的边沿也剥落了:因此缺了一些字,落款也只剩下“敬镌”,“敬镌”者是谁,不知道了。下半截的草书,叙述了到法相岩游览的所见所感所思。
最值得一说的是这一方镌刻下面的一方小一点的镌刻。
明嘉靖三年(1524)孟夏时节,明藩第五世岷靖王朱彦汰(号雪峰),带着爱妃,来到法相岩游赏、饮宴。于半酣之后,挥笔在那方已削磨平整的石壁下题写起来:
谁信人间别有天,宝方真是不虚传。
龙蟠怪石昂头角,蝠饮灵泉养甘年。
六月芙蓉生玉笋,三冬花乳长金莲。
归来却忆桃源景,因为题诗壁上联。
诗后注释称龙蟠怪石、蝠饮灵泉、玉笋、金莲均系当时迎阳洞中的景观。字体亦为楷书,亦颇见功力。
悬崖东头有朝阳洞,离朝阳洞不远有一尊石柱。
南宋孝宗年间(1163—1174)的一个秋日,朝阳洞口的崖上,那棵挺拔的银杏还没染成金色,但已开始掉下一颗颗杏果,郡守姜桐携远道而来的朋友楼钥,来看朝阳洞。还没走到洞口,两人却被一尊石柱吸引住了,那尊石柱有半个人高,底部也和人的身子差不多大小,渐高渐细,顶端已呈楔状。楼钥说,这是一枚簪子啊!姜桐也笑着说,可不,就是一枚碧玉簪。又对楼钥说,楼兄您赐字,赐“碧玉簪”吧!当然不能立即“赐”,“簪子”上还没有平整的地方呢,于是让一匠工在“簪子”中腰凿出一片长方形浅石龛。然后楼钥在上面题写了“碧玉簪”,每个字四寸见方,再在右侧题上“四明楼钥书”,左侧题上“郡守姜桐立”。字体是颜体而有变化的“楼钥体”,笔力劲健。姜桐又让工匠镌刻了。楼钥是南宋孝宗至宁宗时的一代名臣,据清代文献学家邓显鹤先生考证,楼钥来武冈,是因同乡姜桐相邀。
然后他们一行来到朝阳洞观赏石刻。那时朝阳洞内外的石刻,是法相岩诸洞石刻最多的。后来还不断增多,到民国初年已达37方。洞内的题刻“乳泉”为36厘米×26厘米,字体为篆中带隶意,苍劲清雅;“洞开”二字90厘米×48厘米。皆系福建晋江人、时任武冈州同知升署丞的徐芬于明崇祯元年(1628)所书,字体楷书偏行书笔意。
洞内右侧,一卧石上浮雕着谛听,形体有一只成年的狐狸大。谛听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它虎脸、犬耳、独角、龙身、狮尾、麒麟足,能听到世间任何一处的声响。
法相岩石林中,最值得称道的石刻,是“天柱”。
那是明嘉靖后期,一位官员在“十旬休假”的日子,来到法相岩石林中,看到一尊鹤立鸡群的危石,即肃立仰视,良久而慨叹:“真天柱也!”即命随从搭起木架,然后亲自登将上去,一笔一画,如刻如琢,“天柱”二字就此诞生。其字大如斗,遒劲刚毅,沉稳而不失俊逸,字之气与石之势相辅相成。他又在“天柱”的右边题“明职方郎宾州蒙大赉书”。蒙大赉,广西宾州人,原为职方郎中,后谪武冈州同知,性情豪迈耿介,官谪心不谪。他谒危石,题“天柱”,应是仍要做大明的擎天柱。来武冈后,他创办学校,修建河堤,深得民心,算是一尊天柱吧。至于大厦将倾,独木岂能支?那尊天柱,后来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神物,常有香烛插于其旁。
责编:周洋
一审:周洋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