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顺鼎:人生必备三副热泪

  《文萃报》   2024-11-19 16:30:41

晚清至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无数英才俊彦在这个时期留下自己的印记,易顺鼎(1858-1920)就是其中一位。他字实甫,号哭庵,湖南龙阳(今汉寿)人,一生跨越清末民初两个时期,历经战乱与变革,其人生轨迹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

易顺鼎自幼聪颖过人,被誉为神童,但他的仕途并不平坦。他17岁中举人,但连续六届未能考中进士,只能依靠捐输入班步入仕途。然而,仕途的不顺并未影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以诗名世,被誉为清末民初诗坛的泰斗,与樊增祥并称“南易北樊”。

然而,易顺鼎的一生并不仅仅是一个才子的传奇,他更是一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爱国者。甲午战争期间,他怀着满腔报国热忱,投身两江总督刘坤一麾下,准备为国效力。然而,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让他痛心疾首,他毅然决定前往台湾,参加抗日斗争。在台湾,他与刘永福等人歃血为盟,誓死抵抗日军的侵略。回到大陆后,虽得实职,但似乎无所建树。

易顺鼎的“哭庵”之号,源于他晚年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他自解其哭,说人生必备三副热泪:一哭天下事不可为,二哭文章不遇识者,三哭从来沦落不遇佳人。这三副泪,是他对人生、对时代、对自我命运的深刻反思与感慨。

“一哭天下事不可为”,是他对晚清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的无奈与绝望。他亲身经历了太平军之乱、甲午战争的失败等历史事件,深刻感受到了国家的危难与民族的屈辱。这种切身之痛,让他对时局的不可为感到深深的悲哀与无奈。

“二哭文章不遇识者”是他对自己文学才华未能得到充分赏识的遗憾与感慨。尽管他被誉为诗坛泰斗,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的文学才华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认可。随着新文化、白话文的兴起,传统文化的失落让他深感悲凉与忧伤。

“三哭从来沦落不遇佳人”,则是他对自己情感生活的自嘲与调侃。易顺鼎虽然以遗老自居,但内心却充满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他追逐女伶、捧戏子、写情诗,闹出了不少风流轶事。然而,这些情感经历却并未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幸福与满足,反而让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孤独与落寞。

《文萃报》3400期据华声在线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文萃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