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年湖南牛 夕景继之烛——访著名作家谭仲池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1-21 18:18:2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杨 丹

淅淅沥沥的小雨带来了初冬的寒意,却挡不住戏剧女神的召唤。

11月19日晚,美丽的浏阳河畔,欧阳予倩大剧院,第八届湖南艺术节新创舞台剧目展演之祁剧《一担银元》正在上演。座无虚席的盛况,经久不息的掌声,是观众对这部戏最质朴的赞美。

往前推10天,同样在欧阳予倩大剧院,同样作为第八届湖南艺术节的展演剧目,由浏阳市欧阳予倩文化艺术中心出品的大型原创音乐剧《倩之韵秋》连续于9日晚和10日晚演出了两场,获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其成功上演还有着特别的含义:为欧阳予倩大剧院铸了魂。

巧的是,两部剧的编剧是同一人:著名作家谭仲池。

本届湖南艺术节共28台“大戏”,谭仲池先生就占两席。观众被这两台戏深深倾倒的同时,更惊奇于这位资深老作家的创作热情,激起了对他创作近况的关注。

11月20日,带着同样的疑问,记者专访了谭仲池先生。

1、艺术节上的双子座

我们的访谈地点是在谭仲池文艺工作室。工作室的文艺气息很浓郁,书柜上陈列着他的一系列专著,墙上挂有许多他与文艺家们的合影,还有他的画作和书法。清爽,有序,氤氲着书香味。

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湘江和浏阳河一览无余。江畔,摩天大楼的光影、川流不息的车流,与悠闲的步道者、静默的垂钓客,汇聚成一幅城市的剪影,脉动着生活的旋律。

“浏阳河是我的母亲河,从这条河一直往上走,就可以到达我的故乡。”先生深情地说,脸上一片神往。

欧阳予倩是从浏阳走出去的著名戏剧艺术家、教育家、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之一,一生创作话剧21部,戏曲27部,其艺术成就蜚声中外。夏衍曾说:“中国话剧有三位杰出的开山祖,这就是欧阳予倩、洪深和田汉。”

田汉,他已写过。为“老乡”欧阳予倩写一部戏,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为中国戏剧事业奋斗献身的故事,是先生的夙愿。

《倩之韵秋》的选材充满巧思和匠心,选择了欧阳予倩的妻子刘韵秋顶着巨大的家族、社会压力,支持欧阳予倩去追梦圆梦的关键时间片断,在90分钟内浓缩了欧阳予倩的戏剧人生,表达了对老一辈艺术家深深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这出戏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交融,唱词古雅,诗意盎然,音乐、舞蹈、表演均出彩,堪称精品。”特地从长沙开车过来看戏的戏迷赵思颖与同伴一行大呼过瘾,不虚此行。

如今,心愿达成,演出效果这么好,且花开香飘墙内外。据悉才几天时间,就有上海的剧场很看好这部戏,有意向邀请剧组去上海演出。他是真开心啊!

大型原创音乐剧《倩之韵秋》剧照。

永州祁阳祁剧团带来的祈剧《一担银元》,讲述了湖南祁阳籍开国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后勤部副部长周玉成长征时带着一担银元爬雪山、过草地,保障部队供应的故事。

“这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周玉成将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意志,非常令人震撼。这也是我创作该剧的初心。”仲池先生介绍道,“艺术表现手法也有创新,除了祁剧特有的高腔和昆腔唱法,还巧妙融合了祁阳小调、祁阳渔鼓、舞剧和音乐剧元素。既有地方戏曲的传统魅力,又增添了现代审美元素。”

祁剧《一担银元》剧照。

《倩之韵秋》与《一担银元》,在这场艺术盛会中,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群星中熠熠发光的双子座。

2、退而不休,成果丰硕

将时间再往前推。

10月27日晚,由谭仲池和赵楠担任编剧的电影《周立波回清溪》,在第三届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捧得最佳编剧奖和最佳男配角奖。

电影《周立波回清溪》剧照。

这又是一个重磅作品。但好作品远不止于此。

自2016年退休以来,除了以上这3部作品,仲池先生还创作了电影《浏阳河上》《何叔衡》,音乐剧《袁隆平》,歌剧《爱莲说》,话剧《这个世界谁最忙》,报告文学《牛角山的春天》《南山草原上》《雪域高原的甜蜜事业》《洞庭湖畔的阳光家园》《壶瓶山的绿色世界》及多篇散文。作品数量多,涉及门类广,题材跨度大,整体质量也非常高。许多获得国家级奖项,如音乐剧《袁隆平》、歌剧《爱莲说》分别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7与2018年度资助项目。

音乐剧《袁隆平》剧照。

这就更让人咋舌了,如此丰硕的成果,甚至超越了一般的专业作家。用宝刀不老、佳作频出形容毫不为过。

“您是怎么做到的?”记者禁不住脱口而问。

“退休后从繁忙的政务工作中走出来,这段时间对我来讲,非常重要。我从小有当作家的一个梦想,现在有时间了,身体条件也不错,觉得自己应该完成曾经的梦想。所以这些年来,我就陆续创作了这些作品。”仲池先生浅浅一笑,缓缓为我解惑。

他说,退下来后,其实自己有很多的选择,可以去旅游,参加社会活动,或者打牌、钓鱼,等等。但他选择创作。在他看来,创作是另外一种休息,因为不是被迫的,是自愿的。自愿创作可以带来享受,还可以提升人们的心志和情操,让人变得更高尚、自由与纯粹,更富有感情,对事物充满着一种爱和向往。比如,走进大自然中,会更加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走进写作对象的内心和人生,会觉得那方天地的新鲜,并深深地被感动。“这个感动会激发我的创作灵感,让自己的文思、想象力、才华得到迸发。也会使我消除疲劳、洗刷杂念。”

他见缝插针地写,如饥似渴地写,这让他高产。他怀着一种责任感去写,他带着对生活对人民的热爱去写,这使作品高质。

他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年的冬天,是名副其实的共和国长子。1949年正逢农历己丑年(牛年),他也如同一头负重前行的湖南牛。

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注定承担了更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也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和艰难。他们吃过苦,受过累,虽然年轻时遇到过坎坷曲折,但艰难的岁月也催人成长,磨砺了他们的品格、心胸和志气。

仲池先生就是这一代人中的杰出代表。他始终胸怀坦荡,心存感恩,满怀赤子之心。他追求心灵的高洁和圆满,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在为国家作贡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人生的风景。

3、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张元济先生曾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阿根廷盲人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它一定是图书馆的样子。”

仲池先生对这些话深以为然,持百分百赞同。他说:“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有一些后悔的事情,就我个人而言,我最不后悔的事就是坚持了读书。只要坚持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就有诸多收获。读书可以德立业,以真立言,以善合群,以才济世,实乃天下第一好事矣!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读名家的作品,我就已经进入了天堂。”

他多次在文章中谈到文学阅读对自己的影响,这种经历召唤自己向往文学、走向文学。在《我与文学》这篇文章中,他写道:“后来我考入了浏阳第三中学,在这个新的读书天地里,我又读了许多小说,如巴金的《家》《春》《秋》,茅盾的《子夜》,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冯德英的《苦菜花》,还读了许多中外作家和诗人的作品,这样我就从读书中认识了不少中外作家……说真的,我非常崇拜这些作家,于是立志要成为作家。”

因为读书,少年谭仲池种下了一个文学梦、作家梦,之后的岁月,无论干什么工作,军人,教师,抑或公务员,他几乎每天都坚持读书、写作。从17岁时在部队发表作品到如今,仲池先生的文学创作已经走过了58年的历程。

常怀道义读书,不费终生之渴,力行堂正做人,不弃自塑之志。这是仲池先生对自己的鞭策。

他还提倡深度阅读。什么是深度阅读?就是带着问题读,投入感情读,怀着敬畏读,然而读以养心,读以明智,读以笃行。

“我喜欢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也喜欢读曹禺的戏剧集。为什么喜欢读呢?通过阅读,可以启发我的创作思维。尤其是反复地通读剧作,去研究他们的结构、人物,怎么讲故事,营造氛围,推动高潮,怎么去表达细节。甚至怎么去转换时空(转场)。我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电影戏剧的创作,虽然曾做过多年潇湘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所以我必须要学习要研究。这些年来,我花了很大的功夫去学习研究剧本。有些剧本,部分台词都能背下来。”

托尔斯泰说:“人生的过程永远是灵魂的关注过程,也是生命的成长与完善过程。”

正是通过读书,仲池先生找到了自己生命成长的养料。

4、 栽种心灵之树,手写我心

仲池先生常说,一个好的文艺作品,就是一棵葱郁挺拔的心灵之树,现实主义就是这棵树的主干和根须,那如盖如云的绿叶繁枝便是这棵树放射的思想光芒和美学缤纷。

纵观仲池先生的作品,现实主义的创作之路,始终在场,现实主义的魅力历久弥新。他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手写我心,写温暖、写内心、写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社会、人情世故、家园、自然的真切感悟和认知。

他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正确的价值取向,追求真善美,与观众的感情相呼应共振荡;一部好的作品,必须从生活的真实出发,艺术地塑造出令人尊敬、令人信服的典型人物形象;一部好的作品,必须重视艺术呈现与表达;一部好的作品,必须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塑人的价值导向,与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决裂。

他还说,现实主义并不恪守陈规,而是应以用更加开放的胸怀,融合新的艺术元素、新的美学追求重新审示自己的作品。

他是自己说,也是这样做的。

纪念田汉诞辰120周年时,他写的《田汉的一生》,虽然只有20多万字,但是却读了300多万字的相关资料。在写作过程中,他沉浸其中,数次掉眼泪。

写《爱莲说》时,他几次前往道县周敦颐的故居,将自己放入剧中想像自己是周敦颐,去月岩悟道,去感悟《太极图说》,还画了几幅钢笔画。

《周立波回清溪》是主旋律作品,但故事性和艺术性也很强,充满美感,既有思想高度又有艺术高度,从而俘获了观众。片尾曲《早晨的歌者》优美而深情,周立波的儿子说:“歌写得太好了,一首歌将我父亲的一生都写出来了。”

在创作电影《袁隆平》时,他从袁隆平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安江农校开始,一直走到海南岛,袁隆平睡过的茅棚,走过的沼泽地,种杂交水稻的试验田,都看过摸过走访过。花了半年时间去了解他,把他的团队成员几乎都采访到了。因为不太懂这个杂交水稻的理论,还找他们讲课传授专业知识。

《袁隆平》的表达方式颇多创新,《生命之恋》交响乐贯穿始终,幽默风趣的叙事,为剧本增添了诸多亮点。此外,袁隆平本人也参与了该片的拍摄,在剧中出演老年时候的自己。“原型人物亲自参与的传记片”,成为该片一大亮点。

音乐剧《袁隆平》剧照。

正是根扎得深,枝因之茂,果为之硕。《袁隆平》后来获得了华表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是真正叫好又叫座的好作品。

谈到此,仲池先生很谦虚:“其实,作为编剧的收获,不在这里,而是真正体悟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厚重而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品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自己不过是一粒种子而已。”

仲池先生的电影为什么能频繁获奖?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作品的主体叙事扎实,类型表达准确,文本故事精当。这当然离不开其长期的自主学习,向经典学习,向生活学习。

电影是门综合艺术,一个好的编剧或者导演,要有厚实的文史哲知识作基础,然后还要有良好的电影知识结构。艺术是靠自觉,不能靠自发。自觉从哪儿来?从专业修养来。专业修养从哪来?就要从业者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深造。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仲池先生还很重视语言的打磨。他说,文学语言是作品的天际线,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要力与美兼具。

他特别注重人物的塑造,要有时代特征,展现时代精神,接地气,有情怀,还要有温度,有个性。有个性才有细节,才是“这个人”,而不其他人,才可信、可敬、可亲、可学,这个人物才算是塑造成功了。

仲池先生的作品是在自己的时代“用自己的嗓子唱歌”,从而构建了自己的“文学辨识度”。

5、执着坚守, 让梦想开花

谭仲池先生在给学生讲课。

创作之余,仲池先生会到高校,给热爱文学艺术的学子们上上课,分享一下自己的创作体会。在学生眼里,他亲和风趣博学,不像个大领导。他不墨守陈规,不照本宣科,经常地,会先放一段音频,或自己创作的歌曲如《你是一棵树》《阳光乐章》,或是文章诵读,或是电影片断,然后再谈创作体会。这种别开生面的授课方式,让他非常受欢迎,同学们都喜欢上谭老师的课,将之视为一种享受。

他会借着歌曲《美哉,潇湘伟少年》,鼓励他们:“你们这样的年华,正是成长为伟少年的时刻,滋润、激励你们前行的精神力量,就是你们心中的梦想。”

他喜欢和同学们分享一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讲的是生活在旧金山的黑人男青年,经历失业、贫困、离婚、流浪的痛苦磨砺,甚至住在纸皮厢、公共卫生间,对生活感到绝望。他带着年幼的儿子,靠打苦工度日,仍努力培养孩子乐观地面对困难,最终在儿子的安慰鼓励下,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他会启迪同学们该片的深邃思想和价值取向:“一个从不怀疑生活方向和目标的人,绝对不会绝望。”

他还会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经验。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就在部队发表了诗歌、散文、新闻作品,后来在军校读书也是很优秀的,但因为特殊的年代,复员回家,去当农民。

1973年7月,他在家乡浏阳参加了高考,考上了大学,结果回去参加双抢,得了急性肝炎,大学没有读成,还要住院花钱治病。

当年10月份,他带着没治好的疾病再次参加中专考试,又考上了。到县人民医院做肝炎复查的时候,碰到一个高考时给他看过病的女医生,得知他的情况,善良的女医生说,别检查了,我写个合格的病历吧。

这件事让他终生难忘。也让他明白,心中有梦想,路就能越走越宽。在不放弃梦想执着追梦的过程中,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

他总会叮嘱同学们,无论你们将来从事什么行业,做科研还是搞艺术,都不要放弃自己曾经的梦想。“人当然得放弃一些什么,但梦想不要轻易放弃。这也是我对自己这一生的追求。我希望自己用这种追求去抵达生命的彼岸。”

有时候,学生们会发问:“谭老师,怎么发现这些年您没有变,还是这样年轻呢?”

他总会莞尔一笑。对这话,他是认同的。他有着丰富的阅历,却不想以沧桑示人。“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我没有老的感觉,总认为自己还年轻。在创作的时候,我常常会忘了自己的年龄。我认为我还年轻,会忘记了一个老人应该有的姿态。”

这种精神的年轻,也是其内在力量不熄灭的一个原因,并为文艺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他将之当作岁月的馈赠,当作自己几十年执着追梦的奖赏。

结语

仲池先生总是温柔而坚定地将自己融入整个时代潮流中,去感知,去创作,去寻找思想的高度、力量的深度、艺术的厚度源泉,自身也因此获得了强大的生命活力和不竭的创造力,常能于幽微处发现善美,在阴暗中看到光明。进入他所创造的文学空间,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个世界的丰富、精彩和美好,并深深地为之迷醉,为之喝彩。

大型原创音乐剧《倩之韵秋》剧照。

采访结束时,晚霞正朝我们挥挥手,拖着华丽的羽衣裙摆回了家。天暗了下来,霓虹渐次而亮。我的心里很自然地响起了《倩之韵秋》的尾声合唱:

我诞丑年湖南牛

毕生苦干不抬头

……

愿为川上桥

愿为渡口舟

夕景未云短

何妨继之烛

……

这是欧阳予倩先生生前的自写词。可用在仲池先生身上,竟然如此贴切。

那歌声越唱越响,慢慢汇成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