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龙”刘坤一善于“谋国之大”

李晓巧     2024-11-28 16:48:28

文/李晓巧

在清朝两江总督任职史上,有一位官员先后四任两江总督,传为佳话,他还在朋友圈博了个“懒龙”的绰号。此人名叫刘坤一。“懒”而为“龙”,为何称他是“人中之龙”?又为什么加一个“懒”字?

刘秀才起家军旅,以战功成封疆大吏

刘坤一,字岘庄,湖南新宁人,科举功名为廪生(秀才),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在湖南士风影响下,早期跟随大他12岁的族侄刘长佑办团练、创楚勇。咸丰九年(1859),在广西对太平军石达开部的作战中,清军正规部队不堪一击,而刘长佑统带的由湖南新宁乡下农民组成的楚勇却愈战愈勇,得到清廷的青睐。连曾国藩也说,楚勇的吃苦耐劳和勇猛,非湘勇可比。楚勇转战广西、湖南、江西、贵州、四川对太平军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为维护岌岌可危的统治,达到汉为满用的政治目的,清廷先后提拔过好几位楚勇将领为封疆大吏,刘长佑、刘坤一 即是其中著名者。

自咸丰五年(1855),刘坤一开始在湖南老家办团练,此后同刘长佑带着楚勇与太平军鏖战于西南地区,因战功步步高升,真正成为封疆大吏是在同治四年(1865)五月,时年35岁的秀才刘坤一接任江西巡抚,毫无背景,完全凭战功成为一省最高长官。其时,他“师事”的族侄刘长佑已任封疆第一高位——直隶总督。

《清史列传》记载,同治四年(1865) 五月,刘坤一“擢江西巡抚,旋因泄露寄谕,部议革职留任。”估计是泄密情况不严重,这个小处分,并没有影响刘坤一的仕途,同治五年(1866),因派所部越境协助广东围攻太平军“累战皆捷”,得到清廷嘉奖,“以(刘)坤一调度有方,赏给头品顶戴”。同治十三年(1874),江西巡抚任内,刘坤一因江西籍京官胡家玉干预地方事务、家族积欠漕粮,与之发生纷争,清廷对两人都进行了处分,但是刘坤一的处分很快就“奉旨开复”,并且还实际上获得提拔——署理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第二年(1875)八月,刘坤一实授两广总督。

光绪五年(1879)底,刘坤一任两广总督四年后调补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光绪十二年(1886年),刘坤一因继母去世而离职守制服丧。

清末的两广、两江地区既是政务繁重之区,也是近代史上华洋交汇之地,不但辟有通商口岸,而且还有外国人的租界和占掠地,因此清末的两广总督、两江总督肩头的担子很重,当然也更受朝廷重视。刘坤一任职两广、两江总督时期,正是晚清洋务蓬勃兴办时期,由武将晋升封疆大吏的刘坤一,在办洋务搞外交的实践中,凭借其卓著能力和学识魄力,在江南及沿海地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得到了清廷的认可。光绪十六年(1890),刘坤一重回官场,“仍授两江总督”。

光绪二十年(1894),清朝有两大国事:一是全国上下张罗着为慈禧太后办六十大寿,二是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慈禧的生日是阴历十月初十,大喜之年,慈禧太后高兴,当年正月就对勋臣们进行表彰,赏李鸿章三眼花翎,刘坤一也被赏戴双眼花翎。这一年9月北洋水师海战失利后,清军陆路部队频频溃败,当辽东半岛被日军侵占后,清廷启用了“威望素著”的65岁湘军名将,“召(刘)坤一至京,命为钦差大臣,督关内外防剿诸军”,实际上,还没等刘坤一真正上战场,和议成,又回任两江总督,时为光绪二十一年,他继续担任两江总督直至光绪二十八年,卒于总督任上。

刘坤一由一个乡下秀才,因战功和能力跻身封疆大吏,四任两江总督,与李鸿章、张之洞一起成为清末洋务运动主导者,并在晚清诸多历史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吏政讲究章法,居官廉静宽厚

虽然由行伍跻身封疆大吏,与当时一些武将不同,刘坤一做官很讲究章法。光绪元年(1875)刘坤一任两广总督,下辖广东、广西。广东沿海是历史上进行海外贸易的枢纽,历来号称富庶,但是经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后,到了19世纪70年代,广东“库储实空,出入恒不相抵”。为解决官方财政危机,省内官员建议由总督主持提高盐厘和鸦片烟进口税来增加财政。这似乎是最能立竿见影的举措,但是刘总督认为作为一方守土官员,施行政令一定要考虑周全,考虑长远,谋定后动。

经过调查分析,他认为广东财政紧张的主要原因是粤盐销路不畅。这其实是个老问题,除了官盐价格偏高、销售区域混乱之外,主要“困于私枭”。有走私的大盐贩子捣乱,官盐当然卖不出去,而贸然提高税卡厘金的话,反而会打击正常渠道售盐,“官引愈滞”,助推贩卖私盐,效果适得其反。于是,刘坤一命令添加缉查巡逻船只,严厉打击贩卖私盐。同时采取康熙、雍正年间解决官盐滞销的措施,由官方出钱购买盐户的余盐,一是免除盐户销售之忧、增加了盐户的收入,二是堵住了盐枭的私盐源头,三是增加了官方收入。官府将统购来的盐批发给商户、小贩按照官定价格销售。这样一来,“官民交便”,盐业销售顺畅,官方税收有了保障,也兼顾了盐户、盐商们的利益,受到广东百姓的交口称赞。

广东作为清代重要的进口贸易口岸,当时广东的进口鸦片数量巨大,为增加税收,官员们建议提高广州的“洋药税”——鸦片进口税。刘坤一认为,如果只是提高广州一个口岸的“洋药税”,会出现鸦片税“省城与外埠轻重不同”的情形,授人以柄,而且本地奸商也会伙同外国商人联手逃税或者转由别的地方进口,得不偿失。他提出,必须两广境内所有口岸一律抽收同样的鸦片进口税额,这样既避免了广州口岸加税的口舌,并且“岁增巨万”。——由这两个财政举措不难看出,刘坤一完全不是一介武夫可比。

刘坤一对两广的吏治也有独到见解。当时“广东吏治久疲”,他认为广东吏治最大的问题在于官员调动频繁,无法定心踏实做事。“整饬之道在于久任”,他要求广东布政使核查各衙门实缺官员是否都在本任,不在本任的,立即回任,否则参劾严惩。同时严格制度,不允许随意调动调整官员,有“调看更动者”完全按照吏部发来的人事调整命令执行,这样一来,实际需要调整调动岗位的官员人数还不到1/10,稳定了吏治基础。刘坤一在两广总督任上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他其它的施政举措也都行之有效,如打击赌博、盗窃等。

刘坤一任职时间最长的是两江总督任上。光绪五年(1879)底调补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到光绪十二年(1886)、光绪十六年(1890)到光绪二十年(1894),以及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这三段较长的连续任职时间使他在两江总督任上得以综合展现行政管理能力,系统开展当时视为经世显学的洋务运动,以及履行南洋通商大臣职责进行外交活动。诸多事迹,史料叙述众多,此不赘述,且借用清廷对他的一段考评来做个概括:“简授两江总督刘坤一,兼充南洋大臣。十余年来,镇抚地方,军民爱戴。办理交涉,悉协机宜。”

综其一生,刘坤一任江西巡抚10年、两广总督5年,任两江总督前后达 20 年,地方从政经验丰富, 从其为官品格来看,清廷赞赏他“平日办事认真”,连挑剔的慈禧太后也说他“老成稳练”“办事具有条理”,同僚们一致称其“居官廉静宽厚”。

光绪元年(1875),刘坤一任两广总督,监管粤海关,几个月后交接,海关账上除了正常上缴国库资金外,还多出20余万两银子,按照晚清官场惯例,很多官员会将这笔巨款纳入私囊,而刘坤一却如实向朝廷汇报,并申请将其中15万两银子交广东藩库,另外5万多两银子设置专账用于修堤、赈济等慈善事宜。清廷对其清廉之举进行嘉奖,准许部议加级,刘坤一却坚决推辞。清末名臣陈夔龙根据共事经历,称赞刘坤一“虚怀雅量,尤有不可及者”。管中窥豹,可见刘坤一的廉静官品和宽厚人格,不是浪得虚名。

晚清有名的清流才子张佩伦对刘坤一的能力也颇认可,认为他“长于吏治,在今日疆吏中尚是佼佼者”。

谋国独见其大,勋望“几轶同侪”

作为一个经过一定文化程度训练,而且久经战阵、老于宦途的高级官员,刘坤一为官做事很有主见。

先看对内政的把握上。 稳居封疆大吏近四十年,刘坤一对满清朝政看得很透彻。光绪二十年(1894),清朝陆军在朝鲜被日军击溃,清廷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统领关内外清军抗击日军。刘坤一认为清军“兵未集,械未备”,不能轻易出战。清廷催他出战,作为将领,他不得不遵命,但他“主战而不坚执”。——实际上,他已经看出清廷根本不打算同日军继续作战,他也打探到清廷已经悄悄选派官员去同日本和谈,并且他深知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与光绪帝、翁同龢等主战派存在着政策性分歧。刘坤一“以两宫意见未洽为忧”,并认定最后定策的必是慈禧太后。所以,他在离京前,向帝师翁同龢辞行,并坦言:“公调和之责,比余军事为重也!”——事情正如刘坤一所料,部队还没有调集齐整,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月二十三日,清政府特使李鸿章就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此前,刘坤一得知和议内容,坚决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他说:“既经赔款,又须割地,且割完富未扰之地,无此办法。”“如畏倭攻京城,不得已而出此下策,则关、津、畿辅均宿重兵,讵不可一战?”——虽然无法改变大势,但可见其忠勇血性。刘坤一对时局能有精准判断,来源于多年的仕途经验和个人智慧,而不能目为圆滑老吏。

刘坤一舍命拥护光绪帝,成为晚清忠臣楷模。光绪二十五年(1899),慈禧太后要立她侄女的儿子溥儁为同治帝嗣子,目的是要废黜光绪帝。在慈禧太后授意下,清廷召集王公大臣会议决定立溥儁为“大阿哥皇储 )”,预定庚子年 元旦光绪帝举行让位礼,顿时“朝野汹汹”。刘坤一写给慈禧太后的心腹、内阁大学士荣禄的函件中劝止皇室立储,用一句话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君臣之分久定,中外之口宜防。坤一所以报国在此,所以报公亦在此。”作为有着赫赫战功的两江总督,作为肩负部分外交之责的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公然表达这样的政治态度,对慈禧势力集团不会没有触动。——历史呈现,在国内外各派势力的强烈反对之下,慈禧太后被迫停止了废立计划。——刘坤一的这两句表态载入史册,也被各类史料广为传扬。

再看在外事主权的担当上。 晚清时期,两江总督、两广总督以及直隶总督,不仅是封疆大吏,而且因为历史发展和地理位置的原因,还承担着外事交涉的重任。刘坤一先后担任两广总督、两江总督,锤炼了他的外交能力。

《苌楚斋三笔》记载,光绪元年(1875),刘坤一接任两广总督之前,在一次为他举办的饯行宴上,恭贺荣升、祝福惜别之余,自然聊到工作,有人请教他到广东后的理政举措。45岁的总督,酒到三巡,意气风发,慷慨陈词:“首宜整顿外交,以拒各国欺凌。若前任瑞中堂,一日做三次乌龟,则万万办不到!”在座同僚一边称是,一边频频回头看一位外省来挂职的道员,他正是瑞中堂瑞麟的儿子。——细节之外,可以看出刘坤一在外交上是有想法的。

光绪六年(1880),沙俄以被迫交还伊犁,趁机要挟清朝,并有军事计划。作为负责江防和海防的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接到朝廷密旨,命其组织军事力量防范俄军舰从海上攻击。刘坤一在完善辖区防务之外,指出三个要点:一是本国与俄国交接的边境线很长,目前西北地区陕甘防务有左宗棠和刘锦棠,北方地区直隶、山西防务有李鸿章、曾国荃,而东三省“向为俄人垂涎”,却没有安排得力将领,“此则大局之亟宜绸缪者”;二是,现在西北军情复杂严峻,沿边官员应该特事特派,选派有作战经验、有胆有识的将领充任;三是,国家于西北有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同时,必须密切关注东南沿海,以防万一。——就当时国际国内局势而言,刘坤一向清廷提出这三点建议是深中肯綮的。其后,慈禧太后召见,赏赐紫禁城内骑马的待遇。可见,1880年刘坤一关于局势的分析和应对建议得到最高当局的认可。

光绪九年(1884),中法战争初期,刘坤一建议清廷督促越南当局招抚刘永福及黑旗军,发挥他们的作用来抵抗法军侵略,并且云南边防军也应立即“据险设奇,以资犄角”,做好防备。——从后期中法战争走势来看,他的建议完全有理。他还提醒最高统治者:“夫以越南积弱,法人视之蔑如,若不早为扶持,覆亡可以立待!” 1885年11月28日,《中法会订越南条约 》正式达成,清政府承认法国吞并越南,其后,法国侵略势力以越南为基地,长驱直入云南、广西 和广州湾(今湛江市),并使之一度变成法国势力范围。“滇、粤藩篱尽失,将有逼处之虞”,这个局面早就被刘坤一看出。

清末名臣张之洞评价刘坤一:“身际危局,维持大局,毅然担当,从不稍事推诿。”这句话的由来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杀气腾腾联手攻华,紫禁城内的慈禧太后贸然向11国宣战,为保存东南实力,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刘坤一“会同各督抚与各国领事订约,允为保护,并严禁谣传煽惑,人心赖以敉定”。这就是晚清有名的“东南互保”。

事过不知当年难,作出所谓“互保”的决定,在1900年是前程难卜、安危莫测之举。其时,李鸿章因甲午战败后锋芒尽敛,虽为两广总督,已然韬光养晦,而张之洞、袁世凯的声望当时都稍浅,或者说心有顾忌,关键时刻,在盛宣怀等人的策划牵线下,作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刘坤一站出来倡议东南地区并逐渐扩大到南方十多个省的“互保”。仅此一点,可见其为人有“毅然担当”之肝胆。在刘坤一领头请求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确定回京后,清廷特赏刘坤一太子太保衔——这是满清对在世汉臣的最高荣衔——并对“东南互保”给以评定:“刘坤一等共保东南疆土,尽心筹画,卓著勋劳”。

可见,在内政和外交上,刘坤一被认为“忠定明决,能断大事”,其能力是其他很多总督、巡抚所不可比拟的。

两江总督任上被谑称“懒龙”

《马关条约》达成后,刘坤一立即回任两江总督,其时他对朝政和外交很失望,对洋务运动期间诸多改革也进行反思,一度情绪很低落,将两江总督任内常规事务放手交给部属、幕僚和亲信们处理,自己只把握大体方向,被称为“卧治江南”。

据说光绪二十一年(1895)后,刘坤一“安居衙署,从未越雷池一步,所有例行拜牌、行香、迎送等事,概以称病辞之。”当时官场极其重视的这些繁缛礼节,刘坤一都不参加,这是不可想象的,一些好友同僚给他起了一个绰号“懒龙”。他一笑置之。

监察官员弹劾他被身边亲随所左右,导致两江地区百姓颇有怨言。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一月,刘坤一回奏,大意是两江总督政务繁剧,自己年老力衰能力平庸,请求开缺。但是清廷不同意他辞职。刘坤一多次称病请退,最后慈禧太后发出懿旨来慰留,特赏人参调养身体。他只好在两江总督任上干到去世。

实际上,刘坤一在两江总督任上,先后推行的改革不少。如推动江南制造局 自行炼钢、提议在湖南开采煤矿及自行兴办铁路,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湖广总督张之洞 联名上奏倡议进行军队、经济及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同时,作为任职多年的地方高官,对于新思想也持包容态度,如对在上海创办的主张变法的强学会 予以支持,带头捐助五千两白银。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去世前一年,还同张之洞商量联名向朝廷奏议“请变法,以兴学为首务,中(国)法之应整顿变通者十二事,西法之应兼采并用者十一事”,受清廷所重视,“命政务处核议施行”。

要说刘坤一后期之“懒”,其实除了政治态度之外,还有身体和思想原因。

刘坤一自25岁开始办勇带兵,35岁担任封疆大吏直至73岁去世,近50年时间内,身经杀伐征战、内乱外患和官场倾轧,这些经历让他博得了地位和荣誉,但也身心俱疲,老来多病缠身,据说还偶尔吸食鸦片镇痛。

“引路人”刘长佑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影响不容忽视。刘长佑是湘军著名的将领,但其人与湘军其他将领不一样,忠勇善战,清正廉洁,并且为人谦卑,敦厚低调,因功绩受到朝廷重用,但因不善钻营,64岁时开缺回籍。刘长佑的思想和作风、仕途经历对刘坤一必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刘坤一后期所谓的“懒”,应该也包含了他的人生认知。

政声人去后。清廷对刘坤一的评价是“秉性公忠,才猷宏远” “实为国家柱石之臣”。由清朝遗臣编撰的《清史稿》对刘坤一生平的概括更加生动:“刘坤一起家军旅, 谋国独见其大 ,晚年勋望, 几轶同侪,房、杜谋断之功,不与褒、鄂并论矣。”

“状元实业家”张謇挽刘坤一的对联很有见地:

吕端大事不糊涂,东南半壁,五年之间,太保幸在;

诸葛一生惟谨慎,咸同两朝,众贤而后,新宁有光。

而,对刘坤一知之甚深的张之洞对其有一个掷地有声的定位——“有古名臣风”。盖棺论定,从刘坤一 去世 后的谥号“忠诚”来看,当时朝野舆论对他的人品道德是充分认可的。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史列传》《苌楚斋随笔》《张佩纶日记》《梦蕉亭杂记》《异辞录》等。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