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溢 王作剩 2024-11-27 17:16:09
文/肖文溢 王作剩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国故事的世界讲述与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其核心在于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由此,在当今复杂的舆论态势中,如何更好地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如何把握好中国故事叙事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时、度、效,是当下学界内外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为了在国际传播中更好的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认为不仅要让中国人理性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且要敞开胸怀,让外国友人走进中国、认识中国,进而自发地讲述中国、传播中国,把中国故事与现代化经验传播出去,塑造与传播较为全面、客观的中国形象。也就是说,关于中国的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一定是趋向丰富的“交响乐”,而非从前较为单一的“齐唱”,允许多方位、立体的声音存在。本文从顶层设计、公民作为传播主体与增强文化亲和力等方面入手,希冀打造“交响乐”氛围的国际传播,实现“润万物于无声,通民心于无形”的传播效果。
一、重视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就是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人民追求理想生活的故事,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等。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与传播好中国形象,需要以系统创新性思维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叙事体系,不仅需要“外宣旗舰媒体”,更需要趋向理性与富有战略意义的顶层设计。
为此,应当具有以下三点顶层设计。其一,国际传播需要做好战略设计与党政工作的内生关系。应当树立“两个确立、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统筹协同,用系统思维整合与盘活国际传播体系的要素,进而更好地为话语结构改善提出指导。其二,加强国际政治传播话语能力与构建意识形态策略挂钩,把整合国际传播能力纳入责任考核。同时加大财政辅助,令国际传播构建的具体措施落实到点。其三,要把握国际议题与主动设置议题,把中国放在全球视野中去讲述。当下,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存在话题把握不准、话题把握失语时有出现等问题。主动把握、设置议题,能够廓清事实,消除国际偏见,令国际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乃至认同中国。与此同时,应当在把握好正向形象构建的前提下,运用来自民间或来自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故事,令中国的故事更加“接地气”、增强信任度。把中国的顶层战略传播设计在世界视野中呈现出来,构建具有全球战略的顶层设计,真正做到掌握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做到具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叙事策略。
二、让中国公民成为国际交流的“名片”
刘德定曾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书中指出,“对于不了解中国的外部公众而言,他们所接触到的中国国民的外在形象直接决定了他们对中国的印象”。[1]因此,在国际传播中,中国公民是与中国主流媒体同样重要的传播主体,且更具广泛性与亲和力。传播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既要讲好中国公民的故事,又要充分调动起、把握好每一个鲜活的中国公民的能动性,让中国公民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公民成为国际交流的“名片”。
无论是曾经的“中国式过马路”,还是少数人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都极大加深了外国人对中国公民的刻板印象。要想弥合来自外国的刻板印象,就需要每一个中国公民自觉树立文明意识,需要“学以成人”。这便要求中国公民积极走出去、走向世界;不仅要把优秀的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美好的形象,而且要了解与尊重他国文化、礼仪等,尽量减少文化摩擦与矛盾,唯有此才能在国际传播中、文明与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示良好的中国人形象,进而建构正向的中国形象。让中国公民成为国际交流的“名片”,是对传播主体的重视,其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叙事策略之一,亦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三、用文化的亲和力化解国际传播障碍
近年来随着“汉语热”,越来越多的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但“孔子学院”在外办学不是很顺利等,也令我们思考如何用文化的亲和力来化解国际传播障碍。
爱与包容是世界文化中共通的情感。因此,在讲故事中要蕴含对国家、民族、人民、自然与整个世界的最真挚最深沉的爱,把塑造正向的中国形象贯彻到每一个叙事框架中,把爱的话语、包容的话语融入到中国故事叙事中。发自内心的平视世界,平等对话,平和交流;讲好“小人物与大时代”的故事,以小角度切入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讲好每一个公民的故事是化解国际沟通传播中文化障碍的有效方法。以“讲好共同富裕的故事”为例,从小角度切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与亲和力。比如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讲述当地村民一步一步完成脱贫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值得我们在对外宣传中讲述的共同富裕的故事,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下中国道路的特色故事。
要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体系,还应当用文艺的方式宣传中国经验。好的文艺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合文化差异带来的鸿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借船出海的“李子柒”,再到现如今火遍世界的“李白”“杜甫”“孙悟空”,都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体现。找寻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的契合性,把中国文化放在世界视野中去,强调国际传播的共通性、共情性与普遍价值,就相当于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完成了一次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中国特色话语的传递。
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柔性文化叙事,或者是“小切口”中的大时代故事,唯有把上述的故事讲述技巧贯彻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传播中,才能真正阐述中国经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构中国形象,才能把我们想讲的与国外受众想听到的连接起来。
四、平台话语构建国际传播矩阵
在媒介化、平台化社会的当下,要依托不同平台与产品的特点以及不同的国家而采取相异的传播策略,也就是重视“分层传播”。“分层传播”要求把国际的话语、社会构建层级化,了解当地的文化,进而用当地人听得懂的话语进行叙事传播;要进行有效的国际传播,就必须掌握当今国际传播规律,研究不同传播对象,了解其国家、地区、组织和群体的历史文化背景、民族宗教习俗、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行为方式和利益诉求。当真正做到一平台一策略,一地区一策略,那么中国的特色故事才可能在国际上真正为外国人所接触进而接受。
而要做到真正的“分层传播”,实现平台话语构建,把故事讲得落地有力、掷地有声的第一步,首先就要学会“借船出海”。文化的熏陶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是一种可以入脑入心的传播方式。在把孔子学院搬到世界各地的同时,也应当邀请外国的记者或者相关的学者、公民进入中国当地具有特色的纪念馆、学校等地。让他们切身体会来自中国的文化与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倡导国外友人使用他们的软件,例如推特或是脸书,去发布中国特色的话语,传递真正的中国声音。用“外国视野”整合中国故事,再加以引导,真正做到不同的层级使用不同的传播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实现国际传播效能建设的第二步,应当整合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统筹好国内媒体平台与国际媒体平台的关系。首先应当整合国外频道,国家媒体必须自觉担负起使命,让世界读懂中国语境的政治词汇。利用国外的频道发声可以让专家的话语在很大程度上真正抵达外国受众群体中。在国际交流中,运用外国的主流媒体平台等可以较为理想的完成这一任务。除了要利用外国媒体,同时也要建设好自己的新型主流媒体。为此,国内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例如,新华社适应媒介社会运用AI主播,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推出了“全民拍”栏目,把握个性化传播需要推出“国社小姐姐”,官方媒体的各类统筹化传播令外国友人了解到来自中国的文化,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总而言之,我们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经验,让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国,让外国友人理解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的治国理念,看清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实践,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是友好的国家,是追求进步与热爱和平的国家,是不断改革开放的国家。
五、智库构建与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国际传播队伍,并以此为基础统筹建设中国特色智库是构建中国国际传播体系的基础环节。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队伍,首先就要培养一批有国际视野、中国立场和天下情怀的人才。国民需要提升素养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很多专家学者也需要提升。人才的缺口提醒着高校要进行专门的人才培养,需要以实践为路径,以理论为基础进行全方位养成。除了队伍建设,我国依托高校人才的智库也要不断创新。应当看到,随着国内兴起的“智库热”,我国各地也建立起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2021年1月30日,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计划”研究编写的《2020年度全球智库报告》显示,“中国智库数量从2019年至2020年增幅达到178.7%,目前智库数量位居全球第二。”[2]
我国智库的数量增多,但同时也有着许多的问题。例如,智库中缺乏对中国理论、中国经验深刻研究的关怀,一些智库流于表面,执着于当期短时间的问题解决,导致宏观的长期战略长期研究缺失,并没有很好把中国国情与世界大势结合起来。为此,应当把转变观念,把人才队伍与智库的建设从“数量”转变为“质量”。要真正把队伍与智库建设好,首先,应当把创新融入队伍建设和智库建设中。在国家传播队伍建设中应当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在智库建设中以国家政策研究为主的观念。要实现真正的中国话语传播出去,人才是基础也是中介。智库作为知识的基点要靠人才经验沉淀,外宣话语传播中国特色智库思想需要人才作为中介进行有效传播,为此把创新内容需求变化融入人才队伍建设是必要的。进而,应当促进人才与智库的流动与交流。人才与智库代表着国家的文化底蕴,其中蕴含的政治官方色彩并不浓厚。因此,人才与智库的流动往往更容易。促进智库间交流,促进国内外国际传播人才交流,是打破“巷子深酒香传不出去”的重要路径。最后,应当让高水平层次专家写“小文章”。此处的“小文章”不仅仅是普遍意义上的报道,更是中国历史上、当代具有先进意义的人和事。这应当是智库里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智库的充盈,国家的政策导向研究固然重要,但是社会与历史的守正创新也应当引起关注。跨越文化的差异第一步,就是应当去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书写每一段带有中国底色的历史,每一个先进人物背后的大时代。
结语
约瑟夫·奈曾说过,信息时代,成败取决于“谁讲的故事更动听”。[3]在国际传播中,这便要求中国要学会“讲故事”,学会用世界视角与方式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并讲的更动听。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中国人民和外国友人共同讲述中国故事与传播中国声音,形成“交响乐”而非“齐唱”的传播局面。
(作者肖文溢系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王作剩系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讲师、硕导。)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