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4-11-23 22:34:06
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道与术 ——第二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分论坛综述
浩浩湘水,巍巍岳麓见证了中国期刊人激发创新活力、服务强国建设的思想激荡。11月21日—22日,由中宣部出版局、中国期刊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湖南长沙举办。
本次论坛设1个主论坛、6个分论坛,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于此,聚焦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分享见解、贡献策略,深入交流各自的创新经验。可以说,本次论坛既是汇聚期刊界服务强国建设智慧的“坐而论道”,也是期刊界“起而行之”后的实践总结。
第二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现场。王登 摄
大 道 至 简
俗话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这样强调,“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中国期刊要想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深度融合发展与集群化建设则是不二法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新闻大学》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涛甫认为,期刊编辑要传承编辑家精神,提高专业能见度、判断力、执行力、传播力,完成从“编辑”到“编辑家”的跃升 。关于这一点,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树庭具体提出了,“着力锤炼期刊人才的五种素质”。
那什么样的编辑才是好编辑呢?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认为,要把现实感、介质感、存在感、价值感四个平衡起来才是一个出色的好编辑。
面对当前期刊编辑人才整体流动趋势有所增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以及在人事管理体制、职称评定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上矛盾问题,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教授陈丹认为,要促进机制创新,为编辑人才自由流动创造良好环境。
青年编辑是期刊最鲜活的血液, 《分子植物》执行主编、编审崔晓峰语重心长的寄语年轻编辑,要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广泛涉猎,久久为功。
期刊的人才队伍不仅包括期刊社的内部人才,也包括了作者这一外部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中文系双聘教授、《文艺理论研究》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朱国华认为,打造核心作者库,激励原创性研究,扶持青年学者成长,培养新生力量,有利于推动学术共同体建设,构建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
“期刊人才队伍建设”论坛圆桌对谈现场。王登 摄
如果说,人才是期刊发展的底座,那么,融合就是有力支撑。
加强期刊深度融合发展与集群化建设对于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促进科技创新和知识传播以及推动期刊业转型升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更好地推动融合发展与集群化,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实现转企改制的科技期刊出版企业,董事长杜海涛认为,深度融合背后的生产要素重构,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组织都要深入地进行配置。
“建设一个优质的社科期刊集群,在内容上要有核心和灵魂,否则就会是一潭死水。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主任刘鹏认为,除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外,还要注重内容的融合发展。协同作战也是融合发展重要一环,湖南教育报刊集团党委委员、董事、总编辑吴新宇认为,协同是集群的基本要求也是其最高境界。
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长足发展的今天,出版如何更好地与技术相融? 中国科学院科技基础能力局副局长曾大军认为,出版是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应用里面最超前的排头兵,现在以出版本身涉及的数据作为数据的源头,以出版领域的大模型作为能力的基座,有很多非常新的,没有见过的应用产出形式,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均民认为,未来集群化发展主要是利用新技术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依托AI技术拓展数字出版的能力,制定数据规范标准,推进数据的资产化。
如何增强国际传播力,国际话语权? 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彭斌认为,要加快一流期刊建设,推动高水平期刊量质提升;鼓励出版机构海外并购,引导非CN号期刊批量回归。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副主任杨锐讲述了《先进陶瓷》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出版探索。
术 有 专 攻
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特色化是期刊的客观规律。每家期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气质”,也都手握着一本创新发展的“秘籍”。
在读屏时代,《博物》以内容的原创性、独家性吸引读者主动选择,从小视频、客户端抢读者,抢他们的注意力时间。《中国老区建设》当老区人,干老区事,说老区话,30余年来始终不渝。《咬文嚼字》杂志守护语文规范、继承汉语优秀文化、关注语言“创新”成分办出了特色。《农村百事通》深耕农业科普,铸就特色品牌。《丝绸》每年都要刊发行业的分析报告,体现期刊在行业中的权威性地位。《幼儿画刊》通过“视听玩”立体阅读打造少儿期刊融媒品牌。《地方治理研究》致力于打造成为地方治理领域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读者观看期刊展示。王登 摄
我国正式期刊数量繁多,大约有一万多种,根据学科领域、出版周期、主办单位、内容性质等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那么如何能够快速掌握一类期刊的“通关密码”呢?在本次分论坛上也为大家提出了有益参考。
比如在“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文化使命与担当” 分论坛上,专家学者就学术期刊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肩负起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时代重任 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山东大学《文史哲》主编杜泽逊强调了学术期刊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孙代尧指出,学术期刊作为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要增强学术自觉和学术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学术期刊要以中国为关照,以时代为关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贡献力量。”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主编魏长宝研究员在发言中强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肖永明教授分享了湖南大学学报坚持“传统人文”与“时代主题”相结合,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经验。
华中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付海晏在发言中探讨了综合性学术期刊如何服务重大课题跨学科研究。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建议,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依托高校和学术期刊、推动跨学科研究等方式,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阐释。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文化使命与担当”论坛现场。王登 摄
又比如,在“科技期刊服务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 分论坛上,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有科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总编辑钱九红介绍了工程技术期刊引领工程技术学科发展,打造工程技术领域一流学术平台的成功经验。
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刘冰分享了关于新质生产力赋能科技期刊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提出面向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期刊要有应对对策。
面对如何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的问题,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毕永华认为,科技期刊英文刊要做真正的国际化的期刊,要真的能把老外请进来,也真正能把中国人送出去。
出版多劲旅,无湘不成军。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贺砾辉介绍,在湖南,公开发行的254种期刊中,科技期刊达132种,数量位列全国第11位,学科涵盖11个类别里的8大类。与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中的产业集群赋能工程目标高度契合。
科技期刊也不是高高在上,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要把科技普及放在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编辑王晓峰介绍,通过新媒体的形式,中国激光杂志社将专业、前沿的科技内容转化为大众能够接受的科普内容,承担起科技期刊担当,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到“光”这个学科的发展。
论坛现场。王登 摄
本次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除了经验的分享,也有思想火花的碰撞。 在“提升学术期刊质量” 分论坛上,圆桌对谈环节就“发挥期刊编委会作用”和“提高期刊编辑质量”这两个当前学术期刊质量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对谈。
江苏社科院江海学刊杂志社社长、主编赵涛,吉林省社科院《社会科学战线》主编王永平,《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副主编刘桂珍,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社长兼《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魏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体制改革》主编廖祖君参加座谈。
在“发挥期刊编委会作用”方面, 王永平结合实际,深入分析了人文社会科学“形式大于实质”问题出现的原因,魏建提出,发挥期刊委员会的作用,坚持机制建设、规则先行,既需要各个期刊的努力,更需要监管部门推进。
在“提高期刊编辑质量”方面, 嘉宾们从加强期刊审编机制建设、如何有效把好政治关、学术关、文字关,如何有效形成作者智库和编辑审校工作合力,如何有效提升编辑政治、知识、专业、职业素养四个维度展开对谈。
读者翻阅展示期刊。王登 摄
古语有云:以道统术,以术得道。
中国期刊发展亦是如此。中国期刊行业凭借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持续的创新活力,无疑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无限的可能。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