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一条再普通不过的小巷,为何会让习近平总书记“很有感触”?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的故事很简单,道理却很深,更闪耀着社会治理的智慧之光。六尺巷宽不在六尺,在于穿越时空的思想光辉;六尺巷长不在百米,在于绵延数百年的民族文化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社会治理既需要用情用力推进,更需要用心领悟方法,而优秀传统文化则是重要的“源头活水”。
这些年来,桐城市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和为贵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创新推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建成集信访、调解、仲裁、诉讼等为一体的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设立覆盖基层单位的“六尺巷调解室”300余处。
“你让我让,心明眼亮;你争我争,伤情伤身。”通过倾听诉求、辨明是非、劝解疏导、借古喻今、互谅互让、握手言和几个步骤,“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让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而六尺巷小窗口,照见的是安徽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源,融入社会治理,传承发展“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在黟县西递村,位于村正街中心的一座老宅侧门墙界后退了半米多,正屋的墙角被削去三分,上刻“作退一步想”5个篆刻字。原来,老宅主人在修缮祖居时为方便路人挑担、推车、行走,主动将正屋墙角削去三分、阁楼临街后退一步,并题字告诫子孙后代。
借古人智慧,西递挖掘打造了“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通过以德促调、以德辅治,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思己虑人、相互体谅,立足退让礼让,从而预防纠纷、化解矛盾、解决纷争,从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
“徽风皖韵”孕育出解纷妙招。“作退一步想”,浓缩了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和通达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徽州人注重自律、崇尚礼让、豁达通融、慎纷息争的人生智慧。
在濉溪县临涣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老街上茶馆林立,自古老百姓遇上经济来往、房产地边和婚丧嫁娶等纠纷,就会到茶馆评评理,茶客们边品茶边倾听双方当事人诉说,并对纠纷评断是非曲直、调解矛盾纠纷。如今,濉溪县结合饮茶习俗和“有理进茶馆说”的传统,建立“茶馆说理”模式,在每家茶馆设置“百姓说事点”,组织乡贤、“五老”等“评判员”组建“兵哥”“老支书”“姊妹花”等调解队伍,为百姓生活中的大小事务、家长里短进行依法评理,形成了“百姓事百姓评、百家事人人断”的调解格局。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关系到人民生活幸福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基层治理高质量,需要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而好方法的根基在厚重文化、深沉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融入社会治理,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安徽塑造了一个个地域特色浓郁的调解品牌,走出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治理之路,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实践中更具徽风皖韵。
北有“一杯茶”、中有“六尺巷”、南有“作退一步想”,“枫桥经验”不断沁入安徽治理的生动实践,让江淮处处好“枫”景。江淮大地唱和让,徽风皖韵促善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以古鉴今、以文化人,百姓和顺、城乡和美、社会和谐的善治故事将不断书写。
(本件作品由中安在线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