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1-25 18:45:25
文|刘建平 周子豪 周易凡
革命文物是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解放事业、建设事业的见证者,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风范与伟大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对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意义重大。湖湘革命文物则是革命文物的重要一脉,是具有不可再生性的宝贵思政资源,新时代新征程,探赜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开发的现实进路,为“大思政课”建设赋能是应有之义。
1、 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开发何以必要?
以湖湘革命文物为主体开发思政课程,一是因为湖湘革命文物数量繁多。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在华夏大地留下了无数革命的薪火,谱写了无数革命的篇章,截止到2021年,全国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达到3.6万处,可移动革命文物多达100多万件/套。而在湖湘大地上,“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700余处,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藏品8万余件,革命文物资源总量和重要革命文物资源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因为湖湘革命文物内涵丰富。湖湘革命文物为我们构筑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生动图景,秋收起义时工农革命军使用的长龙铁炮、农民运动中屡见不鲜的梭镖、反映红军军制军备的军旗、军服,无不诉说着那个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此外,湖湘革命文物的载体和形式极具多样性,除了红色遗址、革命器具等家喻户晓的实物遗存,湖湘革命文物还包括照片、文件、书信、剪报等珍贵的历史资料,譬如毛泽东1959年回韶山时与韶山学校师生的合影;彭德怀写给湘潭县卫国人民公社乌石生产大队总支书记许立仁、大队长肖怡静的信;刘少奇探望古稀之年的姐姐刘绍德时的礼品单等。总言之,湖湘革命文物以其代表性、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意义,是研究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体系绕不开的对象,理应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提升社会凝聚力、增强地区历史认同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其特有作用。
2、 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开发何以可能?
在新的历史节点,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开发具有相当的现实可行性。
一是顶层设计趋于完善。 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持续开展革命文物名录公布工作、“十四五”时期革命文物资源普查工作,为符合资质的革命文物“加冕正名”;国家文物局、财政部通知各级文物、财政部门健全革命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关进“制度的笼子”;2021年,国家文物局更是印发《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指明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在推进整体保护、深化系统研究、提升展陈质量、强化教育功能、促进融合发展方面的主要任务。同时,湖南省积极响应国家部署安排,相继出台了《湖南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湖南省省级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实施办法》、《湖南省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等具有较强效力的政策,并加速与国家文物局对接,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革命文物保护等工作。在政策先行的条件下,湖南省通过精心设计诸如湖南博物院推出的“芳草之地,红满潇湘”、“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毛泽东青年时期文物展”等红色展陈、《中国革命和湘籍开国将帅》《湖南为什么这样“红”》《湖南红色基因文库》等红色出版物、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等红色文艺作品,不断深化革命文物的价值挖掘,积累了湖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宝贵经验。
二是红色旅游、红色研学向好发展。 在红色旅游方面,湖南省以“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为指南,对革命文物聚集地及红色遗址周边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以擦亮红色名片,出品红星帽、毛主席铜像、印有党徽和“蔡和森第一次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小夜灯等“出圈”的文创产品以反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同时完善交通系统,推动诸如“韶山——井冈山”红色旅游专列的常态化运营,将各个红色旅游片区衔接起来,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湖南的红色资源禀赋,转化为旅游业发展的资源要素,使湖南红色旅游成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的新引擎。毋庸讳言,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一定数额的资金投入,而湖南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的良好发展客观上为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开发拓展了招募资金的渠道,打下了可观的财政基础。
三是现实文化需求召唤。 202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包含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馆的韶山景区共接待46.84万人次,同比增长90.51%;同年春节,刘少奇故居花明楼景区日接待游客数量达1.5万人次以上。此类承载湖湘革命文物的文化场所热度持续攀升的事实证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了较大幅度的跃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时时刻刻都存在”。因此,进一步开发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契合人民群众日益上升的文化需要,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紧密相连,是筑牢“四个自信”的必要之举。
3、 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开发何以可为?
实现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教学范式转换。 开发革命文物的专属课程,必须规避现今革命纪念馆博物馆所暴露的缺憾,克服以革命文物为核心的思政教育课程在整个思政教育体系中所占篇幅小、所涉种类少、同质化、浅显化严重的现象,避免在几个老生常谈的革命文物里“兜圈子”的惰性思维,而是充分选择兼具代表性和差异性的能够精准反映湖南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异彩纷呈的人生经历的革命文物,比如任弼时在闲暇时使用过的小提琴、刘少奇同志最后一次登天安门的请柬等。同时,必须持续推进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的宏观设计和建构,编撰行之有效的范本,塑造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的话语体系,尤其注意述说的层次性,紧紧的围绕革命文物的过去、现在、未来做文章,以讲述革命文物的历史沿革、介绍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现状、阐释革命文物的内里精神为基本遵循,充分诠释湖湘革命文物的价值意蕴。
突破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教学传统界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不应该“养在深闺人未识”,相反,必须肃清思政教育久已有之的“关门主义”,扩充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的应用范围,除了坚守第一课堂主阵地,在大中小学形成严密的教学矩阵,还要积极探索让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走出去”的可行之法。值得注意的是,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在社会场景的传播既要牢牢把握精神内核,不能因教育受众的文化素养差别阉割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家国情怀的核心要义,又要因地制宜,切忌把校园小课堂的运行模式照搬到社会大课堂中,其浓烈的说教意味可能为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的普及划上负号。
全面深化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教学队伍建设。 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能否全面铺开,关键在于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达标与否。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涉及多学科专业知识,博物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逻辑嵌入肌理,思政课教学的客观规律又蕴藏其中,要求教师队伍深谙融会贯通之道。基于此,应当支持学校和革命场馆建立深层次的交流关系,湖南省已有类似“韶山下的思政课”的珠玉在前,各地可以此为范例,组织专家学者与文化场馆人员面对面、零距离交流,打破沟通壁垒,促进双方的资源共享,在互鉴互学中补齐短板,锻炼一支能够驾驭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 湖湘革命文物思政课程开发绝不是在湖湘革命文物与思政教育之间做加法,抑或是对二者的简单拼凑,唯有统一思想,集聚合力,凝练总结业已挖掘的湖湘革命文物,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基层锚定最广大人民群众关于湖湘革命文物的兴奋点,使湖湘革命文物与思政教育高度融合,推出富含时代养分、精神养分的精品课程,才能服务于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中心大局 。
(作者系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湘潭大学主任;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胡孟婷
一审:蒋睿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