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1-25 22:17:49
段舒婷
新媒体时代,便捷、开放、多元、动态的传播媒介重塑了学生的个体感知体验,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作为与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群体,高校辅导员要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真正做到“学生在哪里,工作就做到哪里”。
树立可亲可敬的网络“形象”。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上都有自身高度认可的人物符号,他们或是明星,或是“达人”,或是动漫博主、游戏博主等等。要想在网络上获得大学生的信任,辅导员需将线下的师者身份代入进网络中,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流行趋势等,善于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形象,在网络上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
既要输出正能量,又要受大学生欢迎。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不乏一些为吸引人眼球而故意挑起矛盾、捏造信息、夸大事实等现象。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自身要做到风清气正。针对网络上可能会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言论与案例,要借助各种平台主动发声。同时,也要主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浏览习惯与表达方式,学会运用“网言网语”,展现内容的专业性与趣味性。
贴近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增强内容的实用性。无论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还是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还是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辅导员都要善于从实际案例中找准切入点,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比如,从如何看待“李子柒爆火”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到集体意识的培养,从学生迟到、旷课现象谈到时间观念、自我管理等,从“刷单”乱象到防电信诈骗、诚信意识的培养,从宿舍矛盾谈到人际关系、社会性思维,从恋爱纠纷谈到亲密关系的培养,从社会极端事件谈到心理危机、生命教育,从如何看待“网红经济”到择业观的树立、就业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辅导员只有在网络平台上探讨真正贴近学生群体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共鸣,从而以小见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学会多方联动,努力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辅导员在个人网络平台账号相对成熟后,要学会整合多方资源、调动多方力量,如组建一支以辅导员为骨干,专任教师、学生干部为主要成员的思政队伍,必要时可邀请专业力量介入,让内容产出既做到丰富有料又专业可信。整合资源、力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容产出的形式。比如,可以灵活运用短剧、话剧、情景剧、辩论赛、“微”说法等多种形式,结合时事热点及学生关注的兴趣点,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在平常,融入日常。
网络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新变革,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空间限制,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既充分发挥其积极、正面的影响,又克服和消除其消极、负面的影响,这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严肃课题。大学期间正是青年学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辅导员要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积极主动从树立形象、内容产出、贴近学生、多方联动等方面着手,打造好网络育人平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曹茜茜
一审:曹茜茜
二审:易博文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