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丨山何以“昭”

  新湘潭客户端   2024-11-26 08:04:17

文丨尹奇军

每一次登上昭山,都可以收获不同的美感。

春天,顺着古石蹬路,踏一径花香上山,满眼的青翠欲滴,满耳的溪声鸟唱,满心的春意萌动;夏天,戴一路荫凉上山,体味着“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登到山顶,有阵阵清风袭来,汗息了,心跳平复了,那份惬意不可言说;秋天,伴一程木叶纷飞上山,一丛丛枫叶红艳,一树树银杏金黄,一湾湾河港碧绿;冬天,昭山还是那么生动,绿色还是那样丰满,树木还是那样挺拔,鸟鸣还是那样清脆。

在昭山顶上,可以看到最美的湘江。千里湘江蜿蜒而来,又在这里飘然北上。江上的数座大桥,河中的几点洲岛,流动的航船,飞翔的白鹭,江岸的村庄与城市,一一尽收眼底。

这是一座来历非凡的山,号称“三千年文明,三千里美誉”。它的得名就有许多说法。昭,有光明、彰显的意思,最早出现在《楚辞》中:“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山何以名昭?一种说法是,西周时的周昭王南巡至此,爱上这里的风景,流连玩赏了几天,便为这山取名为昭山。还有一种说法,春秋末期,楚国被吴国所灭,楚昭王逃难至此,没有粮食了,发现山下的湘江中浮生着一种果实,味道很好。他复国后派人拿着这种果实问孔子。孔子说这叫萍,于是,就诞生了“萍水相逢”的成语。楚昭王也认为这山是吉祥之山,便命名为昭山。

无论是周昭王还是楚昭王,都有传说的味道。明末大哲学家王夫之就很认同这种说法,他在词中写道:“闻道昭王南狩道,空潭流怨波光袅。”但清末大儒、湘潭的王闿运却不认同,他说:“山自名昭,何必周楚?”这座山就叫做昭山,何必要扯上周昭王和楚昭王。

这是一座宗教护佑的名山。山顶的昭山古寺始建于盛唐,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在道教兴盛的宋代,这里改为昭阳殿,到明代又改成了佛教寺庙,而今成为佛道同寺的奇特景观。寺中有一棵银杏树,也有上千年历史,传说每逢盛世,银杏树就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山腰的观音寺依山而建,建筑华美,佛像庄严。据传原址也是一座古寺,始建于南北朝,名为赐福寺。

这是一座诗情画意的山。早在五代时期,就名列著名的潇湘八景,以“山市晴岚”扬名海内。潇湘八景是古人在千里湘江之畔选取的八个美景,是湖南秀美山水的精粹和概括,也是中国集景之始,以后的如西湖十景,哪里的八景十景都是学潇湘八景的。而潇湘八景流传至今,原来对应的景观原址大都难以辨识了,都有争议了,只有“山市晴岚”对应昭山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山市晴岚”成为许多画家钟爱的题材。其中以北宋著名画家米芾的《山市晴岚图》最为著名,他还在画上配了一首诗:“乱峰空翠晴还湿,山市岚昏近觉遥。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从此不须招。”当米芾以他光照千秋的书法,惊艳天下的“米点”画笔,描绘这一方俊美无俦的山水街市时,昭山就进入了文化名山的行列,驶入了中华文明的主航道。

“山市晴岚”更是诗人词家咏叹的对象。自唐代以降,有二百多个有名文人在这里留下了诗作。据说更早的屈原就写有“昭后成游……逢彼白雉”的诗句,白雉是白色的野鸡,是昭山特有的吉祥鸟。这些诗词中,还有元曲四大家之一“秋思之祖”马致远的名作:“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当昭山耸立在唐诗宋词元曲中的时候,她的风采更加明媚多姿。

这是一座乡愁之山。《湖南通志》有云:“湘有招山,客子不乐远游。”每一个到达昭山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家乡的感觉。这里有家乡的风景,这里有故土的热情,这里有喝不尽的乡酒,这里有唱不完的歌谣。南宋的抗金名将刘锜就在这隐居八年,留下了“三千里地无知己,十万军中挂印来”的豪句。晚清名将左宗棠也想在这里“买一笏之地,筑一舍茅居”。甚至民国大画家张大千仅看了昭山一眼,就念念不忘,寓居南美时,在万里之外,还把昭山作为祖国和家乡的象征……

这里还是红色文化之山。1917年9月17日,昭山上走来三位年轻人:毛泽东和他们的两位同学,他们夜宿昭山古寺,畅谈救国救民的抱负。毛泽东提出,国家要振兴,必先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再强健国民的体魄精神。也许,一些重要的思想在这夜谈话中已悄悄萌芽。还有一位著名的红色人物与昭山结缘。1921年7月,因为杀了恶霸而被反动派追捕的彭德怀逃到昭山渡口,这里的渔夫罗六十老倌不要报酬,冒险撑船送彭德怀渡江,从而让彭德怀逃脱追兵。昭山渡后来被改名为将军渡,成为一代名将彭德怀元帅一生深情的回望。

山何以“昭”?千里湘江的华表,南国山水的典范,诗画交映的灵秀,中国乡愁的原乡,天下英雄的向往……

这就是昭山的底气和豪气。

责编:蒋睿

一审:彭婷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新湘潭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