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华 2024-11-26 12:59:28
清朝末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愚昧,对外割地求和,对内血腥镇压,民间对政府的抵触情绪越来越浓厚。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领袖在马来半岛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同时在香港成立指挥部、由黄兴与赵声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
本次起义计划发动广州新军,联络长江流域的革命力量,一举北伐推翻满清政府。担任本次起义组织联络的骨干多为留日学生和南洋华侨,这批青年革命激情澎湃,反满意志坚定,但普遍缺乏系统的军事素养。黄兴深感忧虑,要赵声设法提升参与者的军事指挥能力。
1911年1月,赵声致函其新军九镇的旧部,要求他们速来广州共商大计,戴凤翔时任新军九镇驻苏州骑兵管带。随即以赴江西招募新兵为借口,和送信人赶赴广州。
由于时间紧迫,赵声当日即安排戴凤翔赴同盟会在惠州一处秘密基地,负责敢死队的军事训练。队员多系南洋华侨,大都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接触枪械。该基地由林觉民负责组织联络,针对成员的特征,戴凤翔迅速制定工作计划,立即投入军事训练。
一周后,赵声和一位身材敦实的客人来基地了解训练情况,客人参观完战术演练,对初具雏形的革命队伍十分满意。得知来客竟然是自己仰慕已久的传奇英雄黄兴,戴心中十分崇敬。两人同为长沙东乡人,黄兴对这位毕业于保定军校的同乡也深有好感。他说,革命党发动过多次武装起义,都没有取得成功,最关键一点就是缺少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他勉励戴尽快训练出一支高素质的军队,保证这次起义的成功。黄兴问及存在的困难,戴凤翔如实回复,义军使用枪械多为日式组装,且手枪居多,炸弹来源土法自制,炮火等重武器完全没有,无法形成集中火力,难以开展攻坚作战。黄兴当即安排林觉民尽快赴香港采购军火,不日一批全新武器随新入学员同时到达,军心为之大震。戴凤翔和黄兴第一次见面的时间不长,但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多种原因,广州起义的时间被迫推后,赵声命令戴凤翔先回部队任职,避免暴露身份,待起义时间确定后再通知其回广州。1911年4月27日,黄兴在计划暴露,起义毫无胜算的背景下,力排众议,抱必死决心,亲率孤军攻打总督府,起义遭到清政府血腥镇压。当时各大报纸都增发号外,宣称“乱党已平,匪首黄兴毙命”。黄兴这种无役不往、勇于牺牲的无我精神令他钦佩不已。
广州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加强了对新军的控制,将被俘义军临刑时照片张贴军营,以示警诫。望着照片中那些熟悉的青年才俊,回想和林觉民在一起的短暂时光,革命党人那种舍生忘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精神让戴凤翔意志更为坚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戴凤翔兴奋不已,乃以奔母丧为名,星夜兼程回湘,联络在新军四十九标任职的同学,发动长沙举义,响应武昌战事。
湖南都督府成立后,戴凤翔力排众议,积极组织湘军援鄂,自己作为督战官,随刘玉堂统率第三批援鄂湘军迅速向北开进,第三批援鄂湘军共约两千多人,人数为三批之最,但新募民军较多,武器装备最差。11月23日到达时,汉口已经失守,汉阳战事极为激烈。在前线指挥部,戴凤翔再次见到黄兴,来不及寒暄,黄兴命令湘军立即投入战斗,目标为攻下美娘山。 25日,黄兴亲执军刀于前线督战,湘军士气十分高昂,杀声震天,前仆后继和守军展开白刃战。不到两个小时就夺取了敌人的扁担山炮兵阵地,自己也付出了伤亡近半的惨重代价。在扁担山稍作休整后,戴凤翔迅速布置炮兵阵地,掉转敌军重炮方向,山炮全部集中于扁担山,步兵藏于掩体,向美娘山发起全面炮击,双方鏖战至下午三时许湘军占领了美娘山。
27日早晨,冯国璋亲率清军主力再次反攻,汉阳全线失守,磨子山、扁担山相继沦陷,驻守美娘山的湘军成为汉阳孤军,清军将美娘山围成铁桶,湘军素以骁勇善战著称,尤其善于防守作战,清军部队都不愿带头强攻美娘山,只得连日炮火轰击并企图分化诱降,湘军身临绝境却上下同心誓死抵抗,极大的鼓舞了处在军事失利状态下的起义军。
12月1日在英国公使的调停下,南北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敌军暂停对美娘山的炮击,但仍然保持包围态势。湘军顽强的斗志感动了武汉民众,当地士绅纷纷组团前往美娘山慰问,转运伤员。根据南北停战协议,12月6日,清军退出汉阳、汉口,湘军撤回汉口修整。
在汉口休整期间,戴凤翔回顾整个援鄂经历,向远在南京的黄兴总结湘军战况:湘军的优势在于,将不畏死,卒不惜命,士气高昂。劣势在于新兵太多,又未受过任何军事训练,徒有一腔杀敌激情,一遇失利就惊惶失措,难以指挥调度,无法组织反击。部队缺乏新式武器,冷兵器占了三分之一,军官的指挥能力差,战术思想仍停留在老湘军的“深沟高垒”上,不善于组织攻坚,部队伤亡过重。但湘军新勇大都为在校学生、耕读子弟,学识为各省兵源之冠,建议加强军事教育,培养湘军后俊。黄兴非常认可戴凤翔的总结,尤其赞成湘军要加强现代军事教育,尽快转变为新式军队,同时向湖南都督谭延闿举荐戴凤翔为湖南都督府军务部长兼湖南陆军小学校长,次年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1912年3月,戴凤翔辞去军务部长职务,全力经营陆军小学,提升湘军的整体素质。陆军小学仿日本和西方军事学新概念,培养基层军官和年青士兵,为高等军事院校输送后备力量,戴凤翔竭尽全力办校,时湘军后俊多出于此。同年初夏,南京留守黄兴饬令南方各省停办陆小,将在校学生送入南京入伍生队,其时陆小在校学生有一百六七十人,接到命令后,戴凤翔即率领学生一百六七十人,乘“快利”轮船由长沙到达南京,陆小学员除个别因体检剔除外,大都编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湖南陆小同时宣告结束。
次日,黄兴在留守府接见戴凤翔,这是两人第三次见面,前两次都因战火纷飞未及多言,此时局艰难之际,两人感慨万千,多次彻夜长谈,黄兴向戴凤翔讲述了自己一生的革命经历,以及自己和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一些鲜为人知的逸事。他充分肯定戴凤翔的军事才能,鼓励其响应军政府号令,裁减湘军,并建议在职军官按照中山先生规划,走实业救国道路。此次重逢对戴凤翔的思想触动非常大。黄兴不光自己顾全大局、淡薄名利,也鼓励跟随者清心“无我”。湘军本来就有“心忧天下,功成身退”的传统。政府裁军号令一出,将领纷纷卸甲归田,裁军力度为南方各省之最。戴凤翔次年即辞去本兼各职,仅任“辛亥革命湖南同志会”会长虚职,潜心军事学术研究。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