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问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1-26 22:54:33

文丨石光明

徐志摩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最美的风景。此言不虚,一座烙印心底却未谋面的云山,我牵念了五十年。

五十年前,我离开巫水河边,去了渠水上游的通道读中学。那里是著名的红军长征转兵故事发生地。语文课,老师朗读一篇散文,这是当时除毛主席诗词,我第一次接触的文学作品。语言意境优美,老师表情更美,似在文学荒原,吹来一缕清风。老师好像手拿一本老杂志,篇名不记得了,文中描写的云山美景却深深印在了心里。老师姓赵,说这是家乡的一座名山。她是武冈人,一口普通话略带方言尾音。赵老师只教了我们一个学期就离开了,后来再无消息。我却晓得,遥远的天边有座云山,是有老师乡愁的地方。词典释义:云山,高耸入云之山。又指远离尘世,隐士或出家人修行之山。带着几分神秘,让人多了份遐想。

后来,数次武冈行,逗留古城,或差旅,路过云山,行色匆匆,无暇上山探望,唯记忆一直未淡。城在山下,山在城边,在众多名山里是少有的。其实,未能成行,还与初次远眺,草草一瞥有关。抛眼望去,高高的云山与雪峰山群岭别无二致,与我去过的名山比,无南岳的俊秀,泰山的巍峨,黄山的奇险,便多少有些失望,怕不是自己最美的遇见,损坏了心中唯美的印象。

今年深秋,在紫霄峰,我默对云山群峰,相见恨晚,后悔与云山暌违太久。这是我与云山的初遇,却总觉得似重逢。

这次上云山,选了个雨霁的次日。凭经验,山高林深雨后少不了岚生云飞,可遇不可求。想看看云山雨后,是否有唐诗“空山新雨后”的禅境,来洗涤染满身心的红尘。

果然,云山并非浪得虚名。登山路上,云在路上飘,如潮流涌动,车在云中行,似波心泛舟。行走山间,云雾如影随行,把山石林草、泉瀑溪涧、桥亭台阁演绎得影影绰绰,虚虚实实,村舍人家、禅院古刹都若隐若现,恍若仙境。这里看云海极有趣。云缠着山,山揽着云,云是山的梦,山是云的根。云来了去了,山在这里,云聚了散了,山还在那里。山就是云的天地,云的天下,没有山,云便失去了坐标,失去了方向。山里的晴岚雨雾,晨露暮霭,都是云的近亲远戚,你喊一声云,它们都会晃晃身姿点点头。有云的地方是少不了风的,仿佛孪生姐妹,风依云长袖善舞,云御风舒卷而行,风起云涌,把“风云”二字写满峰壑。风与云也有不协调的时候,你看,云欲停而风不止,云也我行我素,左突右奔,欲盖弥彰,留一笔残山剩水让风去收拾。 

古往今来,写云山的诗不少,多着墨于楚天曙色、奇峰横叠、花开风暖,和丹井药锄、秦人古道,一带烟光道不完,画不尽。含“云”量高的只有清乾隆年间进士刘文徽的《云山》诗:“山以云名云即山,云生山头山埋云。山静云动云无定,云多山少山难分。”云气蓊郁,蒸腾变幻,极写云与山的纠葛。

云山是雪峰山余脉。以“云”名山,国内外不多。何人命名?何时冠名?已无从查考。成书于南宋的《方舆胜览》只说:云山“在武冈县,此山为一郡胜处。”清初《读史方舆纪要》载:“山有七十一峰……峰峦岩洞,奇胜不一。自麓至巅,盘回石磴几二十里。”都没说取名由来及年代。晚唐五代道士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是一部道教地理集,集录天下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说,“第六十九,云山,在邵州武冈县。”这应该是云山最早见于古籍的记载。

道家把云山列为六十九福地,是有来头的。《列仙全传》记载:卢、侯二仙。秦始皇遣卢生入海求神仙药,不得,卢与侯生谋隐,入邵陵云山。今山有侯仙迹、卢仙影、秦人古道、炼丹井、飞升台、扫坛竹,皆其遗迹。《列仙全传》是明万历年间刊行的一部图文版神仙传记。清乾隆时的《湖南通志》,光绪年间的《湖南考古略》,以及后来的《重建云山梵刹碑记》都有记载。我过去以为东晋著名女道士魏夫人在南岳集贤峰下修道成仙,是湖南地区最早的神仙故事。如此看来,云山的卢、候二仙比她早了500多年。

神仙传记多民间传说,卢、候二生事迹《史记》有实录。卢生是燕国人,侯生,韩国人,都是秦始皇身边方士。秦始皇称帝后,求长生不老,先后派徐福、侯生、卢生等人访仙和寻求不死药。依秦朝法律,求不到仙药会被处死。于是,徐福留居东瀛不归,而侯生、卢生则相约逃遁南方,隐入舜帝南巡的越城岭附近山野。据《史记》,这个卢生还是秦朝几件大事的始作俑者。一是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卢生入海还,未获仙药,却带回一本谶书《录图书》,书中预言“亡秦者胡也”,后来论者都指此“胡”为嬴政次子胡亥,当时秦朝的最大边患主要是时称胡人的匈奴,促使了秦始皇决策发兵击胡,又大兴徭役筑长城。二是焚书坑儒。因为卢生私下讥讽秦始皇并逃跑了,秦始皇大怒,下令对咸阳的方士进行审查讯问,“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而此时卢、侯二生已隐入云山,掘丹井,荷药锄,悠然修行,全不知秦末的天翻地覆,楚汉相争。正如盛唐诗人王昌龄《云山春晓》诗云:“苍深翠浅瀑峥潺,岂谓讥秦始爱山。一炬咸阳机冢赤,紫霄巍立晓云间。”过去读王昌龄的《送柴侍御》,为“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句触动,曾猜想他何以熟知武冈?访云山,才明白王昌龄来过武冈,上过云山,观云听瀑,吊古咏史。

云山堂的云雾格外浓,如同影视剧艺术渲染的效果。走在幽静的山道,就是在云雾深处穿行。浅绿淡紫的石板路,绿褐相杂的森林,都像贴纸一样黏在灰白的云的底板上。胜力寺坐落云山堂山坞,这是一块被七十一峰重重环抱,形如莲花之蕊的莲花座。从紫霄峰姐妹亭过去,路阶层叠,曲径通幽。影影绰绰的红墙黄瓦,依然吸睛夺目,寺前古杏枝横,黄叶满地,时光似水,云气如烟。这里的云一副深沉的样子,显出些个性来。也许是丹井药锄的筛洗耕作,这儿的云有仙气,高深莫测,抑或得讲经说法的耳濡目染,又带了佛系,静静地打坐禅修,可终归是山野莽林的基因传承,总脱不了野性,挟着湿湿的草木泥腥,时而攀树援枝去,时而拂面上衣来。云山十景中的“杏坞藏春”在此,“云外钟声”也源于这里。有题诗曰:“桃花易赚渔人入,故向云中种杏花。”徜徉杏坞,不由得想起贾岛《寻隐者不遇》 诗句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在这里,人要学会“难得糊涂”,因为眼前是云是雾还是烟?很难分清楚,也不必分清楚,云山的开山史早已隐在历史苍茫中。

寺院山门左侧,山崖上有四个丹书大字“六九福地”,向人们宣示,这里正是当年卢生侯生结庐修炼的地方。道家福地与佛门圣地同处一地,恐怕也是云山一大特色,我只在南岳大庙见过佛道两教和谐共处的景象。

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源于古代的巫术、神仙方术。道教立教是东汉的事,而道家先秦时就出现了,是道教的上游源头,虽然人们有时也称道教为道家、黄老,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查考道教谱系,未见卢、候二生记载。这就不难解释,为何云山属道家“六十九福地”,却不像武当、青城列为道教名山。也不难解释,为何隋唐之后,寿佛、无涯等高僧大德要来此或挂锡或住持,主导了一场“自古名山僧占多”的宗教演义。

不仅佛道青睐云山,儒家更是把它作为读书治学的风水宝地。唐宋诗人来过,前面提到盛唐诗人、“七绝圣手”王昌龄。王昌龄之后,宋朝陈与义也作过一首同题诗《云山清晓》,“崒嵂奇峰万叠横,山花开后暖风轻。楚天曙色平分处,一带烟光画不成。” 陈是南北宋之交著名诗人,北宋太学博士,南宋高宗朝重臣,与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并称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又号为“诗俊”。靖康之变,北宋灭亡,陈与义南迁避难,曾在邵州武冈寓居数月。与王昌龄写春晓,触景生情,咏史抒怀不同,陈与义选取“清晓”,偏于写景,以景寓意,面对眼前奇峰万叠、山花暖风、楚天曙色一派大好河山,感怀家国不幸,喟叹“一带烟光画不成”。云山的云光烟色寄托了他忧国思乡的愁绪。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还收录了明代诗人熊昱的同题诗,“层峦叠嶂宿云横,芳树飞花扑地轻。荏苒晴光山外晓,霞明岚彩自天成。” 据相关方志,熊昱时任湖广按察使佥事,明朝的按察使司设佥事,是辅佐按察使、分领各项事务,品级正五品的官员。只是其诗构思逻辑与陈与义大致雷同,记住的人不多。

有几位明清读书人是必须说的。明末清初,诗人潘应斗、潘应星 “不肯为官,三征不起,洪承畴欲招之不得”,兄弟俩流连云山,卜筑威溪,潘应斗有诗明志:“此地谁云非我有?幸于邱壑性同深。”还著《云山别志》,为云山作传。潘应星则把云山的奇山秀水层林幽云,凝练升华为云山十景,成为云山的百年招贴,其中“云外钟声”“丹井云封”,既敲云外梵钟,又启云封丹井,使云山之云梵音声远,道法泉寒,飘一缕历史幽思。

清同治五年(1866年),邓绎回乡守孝,僻居云山,博览群书,“诗法自然”,写作了《云山读书记》28卷。邓绎是本邑人,曾任左宗棠、张之洞幕僚,因功授员外郎,主讲多地书院,与王闿运、李篁仙并称为“湘中五子”,“颇好程朱,近王船山”,王闿运誉为“纯儒”。他撰《云山读书记》前后历时十余年,倾注了自己一生读书感悟。手稿现珍藏于湖南省图书馆,据说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善本。遗憾我辈孤陋寡闻,不知早几年编撰的《湖湘文库》大型丛书是否收入?

清代湖湘著名学者邓显鹤对云山情有独钟。嘉庆年间主笔《武冈州志》,曾考察云山三天,夜宿胜力寺,对云山之云有细腻描写:“每晨起坐院中,见脚底白烟一线蓬蓬出石际,老僧曰:云起矣。已而蓊然满山谷,乃叹云山之名不虚也。”他被左宗棠誉为“四海声名今北斗”,梁启超称其“湘学复兴导师”。其写云山的诗句也让人和韵击节,“一峰扶云飞,一峰负云走。云止峰亦停,青天露肩肘。”“我归云亦归,共此心一片。留得出山颜,他日好相见。”看来,他也有云缘,得云之善,为方志史笔濡墨润彩。

紫霄峰宝顶下的姐妹亭是观云海最佳处。比起白云环绕脚下的大视野大境界,姐妹亭的故事如同路旁的花草,不太招惹人。潺潺水流声、唧唧鸟鸣声、沙沙树叶声和隐隐约约的风声在耳畔轻轻而过,越加显得云山的静谧,我默默凭栏,沉醉在这方天地。曾经的摘星揽月抱负,早抛于流云浮烟,只余下生命的醇厚温良。想起有谁说过,一个人如果在物质世界陷得越深,面对大自然时就会越觉得壮观。

云山意境,极具中国画美学特征。我们观齐白石的虾,便能感受到水的清澈,赏徐悲鸿的马,便能体味到风的速度。云山的云,如一幅大手笔水墨,把灵动飘逸的构图、含蓄写意的留白表达得淋漓酣畅,有与无,虚与实,浓淡得宜,回味无穷。让人感受到“要留清气满乾坤”的审美享受。 

现在的云山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4A级旅游风景区,远近闻名的“楚南胜境”。每天来祈福的游人、敬佛的香客络绎不绝,各项旅游配套设施也日臻完善。作为高山避暑、森林康养的绝佳胜地,东麓山腰的夏家岭,正在建设一座高水平的森林康养基地。

自然保护区就是让自然回归自然,让大自然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自然者,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于古往今来、八荒六合,到达极远处又自然返回于原初。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的一切源泉和归属。耳旁仿佛有天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顶真文法,精辟概述了天地人乃至宇宙的深层规律。这四句话,初闻深奥,细嚼味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概念,既是古代智慧,也是生态伦理。何谓道?“道”就是“自然而然”,是万物的本原,最原始的存在。在这里,我们来了只是客人,是来问道的。正如唐人元稹诗句:“云山莫厌看经坐,便是浮生得道时。”

老师读的散文里,印象中还有一个很美的湖。云山上的湖,该是云湖吧?山上盘桓半日,看的都是云海,哪有云湖?觅得云山旅游地图查阅,才知果真有云湖,是座小型水库,在山腰处,方便游客饮茶小憩,湖边盖了茶馆。料想在云水漶漫的湖边品茶,心情一定清新温润。不知作者是否曾故地重游?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