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1-27 19:00:40
文丨卞进波
从携桶打水的人群中穿过,见着了久慕的西塘老井。在桂花树密密匝匝的注视下,西塘老井笔直的身板扎根在木鱼岭的斜坡上,就着水源向地底延伸,结实的黄土一路环护,涌出一汪裹着山野清香的清冽井水。洒水成冰的冬日,井口冒着腾腾热气,炎炎酷夏,井水冰冰凉凉,甘洌、清甜,渗透西塘血脉,生生不息。
微凉的秋风掀开了井盖上的落叶,也掀开了西塘老井的过往,大泽湖街道西塘村23组水井守护人唐俊斌跟我唠起了水井的故事。
木鱼岭上刘少先夫妇带着7个孩子住在这里,养着生产队的三头牛挣工分,孩子们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苦哈哈的。日常用水要去对门的山脚下挑,离家有2里地,每天一大早,刘少先就要翻过挨着木鱼岭的王家龙山到张家塘挑水,来回要跑好几趟,才能满水缸。刘少先腿有残疾,行走不方便,挑水要走的都是山路,上岭下坡的,吃力,挑回的水也就精贵,都节约着用。
雷锋来了,刘少先每天挑水的义务结束了。1957年秋天,雷锋跟随县委书记张兴玉、机关工作人员冯乐群一起到西塘农业社蹲点,住在刘少先家里。雷锋习惯早起,心细的他发现蒙蒙亮的山坡上有一个颠簸的身影在移动,家里住着蹲点的干部,刘少先比以往起得更早,他得给他家的水缸备足水,还要多挑2担水才够用,雷锋快步上前,接过水桶挑到自己的肩上,进屋。
刘少先的媳妇在准备早餐,拿出了自己都舍不得吃的2个鸡蛋,打在碗里,用筷子打散蛋黄蛋白,倒入准备好的石灰水,蒸了一碗蒸鸡蛋,炒上刘少先刚刚挑水时带到张家塘洗过的小菜,还特意多放了点油,质朴的刘少先媳妇只想拿出最好的伙食招待同吃同住的张书记、雷锋等人,还特意安排7个孩子等他们吃完再吃。看得张书记、雷锋心里不是滋味,细细地问起了刘少先家的情况。张书记当场决定捐钱给他家买猪以增加收入,雷锋也要凑一份,因他刚工作,工资不高,张书记不让他捐。可是雷锋说,别看您工资高,可您家7口人,而我一个人,算起来我工资比您高。
雷锋用平均论说服了张书记,张书记拗不过他,只好同意了。三个人一共捐了70多块钱,帮刘少先买了一头架子猪和三头小猪,还特意请来西塘农业社第二社社长、养猪经验丰富的冯健指导。一年之后,刘少先家里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养猪,刘少先家日常用水量还要加大,天晴挑水还好,要是落雨下雪,路滑还溜,挑担水回家不容易,雷锋想着在木鱼岭挖井取水,可方便住在木鱼岭和王家龙山的社员。当即雷锋便把设想跟张兴玉书记汇报了,张书记随即批准。雷锋又捐了10元钱,请来挖井师傅王三嗲,叫上农业社的王啟祥、喻德厚一起挖井。在王三嗲的指导下,雷锋挖土挑泥,一周后挖出的不是泥巴了,而是沙子卵石,王三嗲说成了。地下水渗过沙子卵石向上涌,圆形的井孔酷似一只水汪汪的大眼睛,清澈明亮,感受着刘少先的欣喜,也映出了刘少先媳妇绞水浆洗衣裳的笑脸。安静的山坡热闹了起来,络绎不绝的取水人图着这份甘甜,雷锋也笑了,他腼腆的笑容醉了木鱼岭坡上的桂花树。
浓郁的桂花香挪开王家龙山,飘向腾飞路、金星路,沁人心脾,新修的高楼托出了老井的年轮,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西塘老井的面庞并没有被岁月磨出折皱,它依旧是年轻时期的模样,被守护得好好的。井底淤积三、五年掏一次,唐俊斌自豪地告诉我,他守井30年了,井边的桂花树一颗也没少,还新建了一个水塔,铺设了水泥地,增设了四个水龙头供西塘村民日夜取水。这口井水甜,煮饭香,喝着爽,慕名来取水的人多,私下都叫雷锋井。
品着雷锋井水冲泡的绿茶,丝丝的茶香里留存着张兴玉、冯健和雷锋的厚重情谊。在学习养猪技术的日子里,长雷锋3岁的冯健成了雷锋亲爱的健姐姐。1958年冯健留在南方的湖南农学院深造,雷锋则去了北方辽宁。87岁高龄的冯健奶奶还保留着雷锋的书信,雷锋纪念馆存着一双雷锋穿过的袜子,是雷锋去辽宁时张书记送的,共打了18个补丁。雷锋却捐钱买猪、挖井,西塘人把这事记在心里不忘。
涌出的雷锋井水一直履职西塘,它细腻的铺排,木鱼岭、王家龙山社员的饮用水、日常用水,木鱼岭脚下岸子田的农用水,木鱼岭大湖湘粉厂、大湖晾粉场的生产用水,家用的,农用的,工用的,它都不缺席,用心地呵护着西塘,西塘幸福洋溢。
雷锋井装扮着西塘,发展着西塘,自己却一直保持着朴素的模样,哪里需要去哪里。
2012年,西塘列入城市规划,心系着西塘百姓的雷锋井水专职履职饮用水,安静地守着木鱼岭,迎着取水的人。义务守井人唐俊斌也升格为专职守井人,守着雷锋的情。
诗云:“涌出心泉滋老幼,享成粥饭哺村民。”充盈的老井水波粼粼,养育着西塘村庄,它是西塘村的灵魂。挨个取水的人们领着老井的情,改称老井为雷锋井,喝着老井的水,代代相传老井情。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