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 高校社科联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1-28 15:46:52

肖中峰

高校社科联是一个学术性和群众性兼具的社会团体,是学校和全校社科工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学校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力量。通过高校社科联职能优化和能力拓展,不断增强社科联的凝聚力、创造力以及核心影响力,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必然选择。

探索高校社科联职能优化机制

坚定政治方向。高校社科联作为高校社科研究的重要组织,必须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社科研究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回应时代关切,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加强理论武装,提升研究水平。高校社科联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研究水平。鼓励和支持社科工作者开展原创性研究,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社科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社科研究和服务工作。通过参与政策咨询、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强化学术引领。高校社科联应鼓励和支持成员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创新,通过加强学术研究与交流、建立学术评价体系以及培养学术人才等途径,为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明确社科研究的立场和价值倾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仅是对事物规律的客观反映,还体现了研究者的立场和价值倾向。在研究中要明确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倾向,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者要保持开放的心态,通过交流推动社科界的繁荣。坚持客观性和科学性。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原则。这意味着研究者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研究者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完善组织架构与制度建设。高校社科联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建立健全高校社科联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会议制度、项目管理制度、成果评价制度等,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培育人才、建设队伍。积极探索“以点到面”“由面到体”的人才培养和传承体系,形成高层次人才、青年教师一对一“师徒结队”机制,发挥高层次人才辐射作用。重视对社科青年教师学术成果校内培育,形成社科青年教师“育苗固基”机制。建立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协同作战机制。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推进社科研究基地建设,加强社科类成果的转化应用,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作战机制。建立评估与监督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对高校社科联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估。评估内容应包括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以确保其工作质量和效果。通过设立监督机构或委员会,对高校社科联的工作进行监督和反馈。

推动高校社科联拓能升级机制研究

数字技术赋能,创新学习方式。构建或利用现有的线上会议系统、学术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国内外学者之间的即时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术交流的效率,有助于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网络;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学术成果的智能化分类、索引、推荐与分发;可以建立智能知识库,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学术资源推荐服务,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扩大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力。数字技术具有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天然优势,可以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机融合,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和视角。

促进产教融合,推动科教融汇。在产教融合中,高校社科联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围绕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的关键问题开展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策制定等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工作,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对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突显了高校社科联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挥研究和协作优势、优化建设机制等方面的关键任务。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高校与产业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作者系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文系2024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打造事业共同体:新时代高校社科联优职拓能机制及路径研究”(XSP24YBC095)阶段性成果】

责编:曹茜茜

一审:曹茜茜

二审:奉清清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