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路•本草出“湘”野⑤|水中“贵族”,身披“宝甲”惠人间

周倜   湖南日报   2024-11-29 07:49:59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倜 通讯员 曾智敏

秋高气爽,江河洋洋。阳光均匀地铺洒在天水一色的西洞庭湖,温暖着沅澧两水尾闾的汉寿县。

从长沙出发沿着长张高速进入汉寿界,很难不被路边突然高耸的甲鱼雕塑吸引。上书“汉寿甲鱼甲天下”,直白地告知过路人,此地的盛产与别样的风景。

甲鱼,大家熟知它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但鲜有人知道它成就了湖南省首批道地药材之一——鳖甲。

这一次,我们走近它。见它悠然游弋水土间,闻其幽然散发中药香。

汉寿县东仓湖生态水产养殖基地。

漫步千年,集营养与药用于一身

10月24日上午9时,秋阳正好。汉寿甲鱼综合市场内,常德仙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门店前一片繁忙。

见我们造访,公司前董事长王业春带我们走进冷库。随手打开一只甲鱼的外包装,此时它已将头蜷缩起来、一动不动,只呈现那厚重坚硬的甲壳。

大约1小时后,它将和许多“小伙伴”一道,整装出发、一路冷链,“爬”上外省人的餐桌。

王业春是地道的汉寿人。这里地处洞庭之滨,依山而立、傍水而兴,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这里,是屈楚文化、沧浪文化、农耕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其得天独厚的水域环境和丰富肥美的鱼虾资源,滋养了鳖的生长。

小时候,王业春最喜欢和伙伴们去“掏鳖”。

手伸进鳖洞要快,一接触到鳖不要急着去抓,否则它便会缩回壳里……儿时的他,每每触碰这坚硬的“铠甲”,都会吓一跳。

父辈说,“鳖全身是宝”。

此话不假,古人早发现其头、肉、蛋、胆均可入药。

汉寿甲鱼。

汉寿的鳖,体薄片大、裙边宽而厚。因其富含硒元素,更具有抗氧化、增强抵抗力的作用,是业界公认的珍品。

集营养与药用功效于一身,它温柔且静默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

史料,略显遥远;记忆,却足以刻进一个人的血脉。

育鳖、养鳖、卖鳖……算下来,王业春已入行30年了。如今他虽已近古稀之年,儿时关于鳖的记忆碎片却依旧时常闪现在眼前。

除了和伙伴们“掏鳖”,王业春记得父辈也曾挑选鳖甲、知母、大黄、甘草、木香等,熬制一锅鳖甲汤,对付伤寒后骨蒸热、日渐黄瘦、大便涩、小便赤。更令他感到神奇的是,大人们将晒干后的鳖甲研成粉末点燃,让腾腾烟雾混杂在空气中,驱蚊、灭蚊,如此换来一夜夜酣畅的好眠……

大自然的生灵,就是这么亲近且神奇。它存在于这片土地,潜移默化地串起了远古的历史和一方人的乡情。

甘留片甲,匠心古法释放精华

鳖甲,是这位身披甲壳的贤士,甘愿给人类留下的最后礼物。

它存在于《金匮要略》《本草纲目》《雷公炮制论》等古籍经典。时光流转,古人智慧融进现代——《中国药典》2020年版曾收载:鳖甲炮制品,有鳖甲(生)、醋鳖甲。

炮炙遵古法,熬煮见真功。炮制,是保持鳖甲之营养,使其散发草本幽香气的根本遵循。

王竹鑫将已初步除去腐肉的鳖甲放入木蒸笼内。

10月23日,我们在位于汉寿县城郊的一片竹林边,见到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竹鑫。

79岁的老专家身着朴素布衣、踱着小步,先架起一座土灶生好柴火,往锅内倒入一股泉水,再缓缓为木蒸笼加热。

水烧开后,将已初步去除腐肉的鳖甲逐一放入木蒸笼,耐心静候至少45分钟。

趁着间隙,王竹鑫站在竹林边望着远方。阳光透着竹林零零星星洒下来,和着袅袅炊烟、丝丝柴香。她眼前的风景,深邃又静谧。

从事中药材炮制60载,这位老药师早已习惯了等待。若不如此、索性“煮沸”,鳖甲内的精华便会快速溶解在水中,折损其药性。

“谨伺水火不失其度,炮炙精细逞其巧妙”,是中医药炮制的深理之一,也像极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王竹鑫虽已苍老,但面对炮制的药材更加老辣沉潜。拿着硬刷,一点点剐去蒸制后鳖甲上的腐肉。鳖甲逐渐呈类白色,洒落的阳光将其纹路都照得清晰。

“醋淬法”是醋鳖甲传统制法之一。

王竹鑫将之一一掰断,再拿出一袋洁净的油砂倒入锅内。

油砂用武火炒到滑利容易翻动;鳖甲必须大小分档后分次炒;翻炒时油砂盖过鳖甲,使其受热均匀……“如法炮制,修制合度”,这句箴言,王竹鑫记了一辈子。

看似重复的动作,成就了本草的华丽转身。不一会儿,王竹鑫将筛去油砂的鳖甲趁热于醋液中浸淬,直至色黄酥脆、掰之碎断,还散发出些许醋香,一份上等的鳖甲被炮制好了。

这,其实是她给传承工作室的弟子们上的一堂示范课。看上去似乎没有那么多复杂原理,殊不知暗藏深意——

千锤百炼,精华乃现。以匠心确保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古法传承“术遵岐伯、法效雷公”之祖训,才能不负炮制工匠坚守一生的信念。

炮制后的醋鳖甲。

有凌云志,不负使命“甲天下”

10月24日,途经公路、堤坝、泥路,我们在东仓湖生态水产养殖基地见到了负责人蔡见华。

此时他正驻足岸边,拿着钓竿,静候与鳖的相遇。

“每隔15分钟,它们就会将脑袋伸出水面呼吸,趁此机会就可以钓上来。”蔡见华说。

此后他便不怎么“搭理”我们,只顾专注地盯着湖面。

精准锁定、迅速抛竿、果断勾住、悠然收线……不到10秒钟,一只三四斤重的鳖便被他钓了上来。

它划动着四肢慢悠悠地在草地上爬行,阳光将其背甲晕出光亮。

蔡见华用手逗逗它,它又将头缩了进去。这个壮硕的大汉憨厚地笑了,抓起这只“小东西”,又放它回到了深邃的湖水中。

1994年,19岁的蔡见华从一亩地养鳖开始,一步步扩大到了如今的3000多亩地。

生意做得大,初心不曾改。

“这几年,我也跟着学习了关于鳖的相关中药知识,虽然还是不太懂,但我觉得我养得越好,他们制药材时就能用得越好。”这个汉寿汉子习惯了在山野河溪间奔波,并不善言辞。

距离蔡见华所在水域16公里外,湖南康宝林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志扬正穿梭于散发着药香的车间。

出身中医世家的他,高考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选择了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

“随着时代发展,鳖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更多人也因为中医热,而了解了鳖甲的功效。”周志扬说。

净制后等待炮制的鳖甲。

如今,他驻守汉寿的药厂,鳖甲饮片一直是市场上的热销产品。2023年,药厂在全国范围内收购了2吨左右的鳖甲,其中醋鳖甲销售达1500公斤。此物更符合湖南人的用药习惯,除了滋阴潜阳、退热除蒸等功效,更具增强药物入肝消积、软坚散结的作用。

和古法炮制不同的是,周志扬和同事们要做的是,运用清一色的现代加工生产流水线,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

现代手段拥抱古法,又如何使其保持药效、功效?周志扬的答案是:依旧离不开最纯粹的原材料,以及对药材的敬畏之心。

“确保鳖的质量,是第一道防线;遵从古法要求,倒逼生产线更精准、严格,是最后一道关卡。”他说。

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大自然慷慨地赐予人类生灵资源,人类也在源源不断地反哺和保护。

他们一道续写着,属于这方水土的诗意生活。 

【名片】

鳖,系中华鳖,又名“甲鱼”。鳖甲,系鳖的背甲,为湖南省首批道地药材之一。

《中国药典》历代版本记载:鳖甲性微寒,味咸,归肝、肾经。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阴虚阳亢,头晕目眩,虚风内动,手足瘛疭,经闭,症瘕,久疟疟母。

汉寿甲鱼,属于正宗的中华鳖。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持续发展鳖养殖,传承道地药材种质资源。

【产业链接】

作为汉寿县的优势特色产业,汉寿甲鱼产业在壮大县域经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富民强县的作用。全县甲鱼养殖面积18.2万亩,甲鱼养殖户3800多户,商品鳖年产量4.5万吨,带动就业5.4万人,年综合产值80亿元。

【青年观察】

赴汉寿“捉鳖”,拉近与中医药距离

孙嘉屿 肖率瑶(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

日光映射,竹影摇曳。这场汉寿鳖甲的探秘之旅拉近了我们与中医药的距离。

在汉寿,鳖甲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进入汉寿时高速路旁的甲鱼雕像、随处可见的甲鱼餐馆都令人印象深刻。

从养殖基地、农贸市场,再到竹影下的鳖甲炮制,我们一步步看着鳖甲从原始形态逐渐羽化为一味药材。炮制的温度、皮肉去除的净度,每一步严格要求才能使鳖甲抵达其药性,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中医药精益求精的理念。

在这次旅途中,我们逐渐理解了“岐黄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这是一条芬芳之路,炮制车间一路药香,沁人心脾;

这是一条文化之路,半夏、重楼、京墨、三七……这些不断跳入耳朵的中药材名,不仅蕴含自然的美感,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是一条传承之路,从岐伯与黄帝的步履向前,我们看到了老中医炮制鳖甲的严谨细致与学徒的认真笃行;

这是一条振兴之路,养殖场、运输链、炮制药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鳖甲为载体,用中医药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而这次我们也在路上,用不同的视角与形式继承传播中医药文化之美,期待你看见、扩散。


岐黄之路•本草出“湘”野④|“白衣君子”,蔚然独秀出深山

岐黄之路•本草出“湘”野③|“侗乡八月雪”,蜡花漫山扬

岐黄之路•本草出“湘”野②|植物“化石”,缕缕银丝济世人

岐黄之路•本草出“湘”野①|“湘中药库”,迈进“黄精时代”

预告片|岐黄之路•本草出“湘”野

责编:李传新

一审:段涵敏

二审:刘文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