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1-29 08:14:14
[来源:湖南日报 14版湘江周刊 2024-11-29]
楚篆秦隶任天真
——书法家朱友舟寄情荆楚风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典波
楚篆秦隶在书法创作中,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也是无数书家前赴后继追求的艺术高峰。书法家朱友舟一直从事楚篆秦隶为主的创作和研究,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展览传播中华文化。他近期携最新创作的以《楚辞》为内容的精品力作,回湘举办“八法溯源”个人书法展,与业界探讨楚篆和秦隶的转化与发挥,共同探索中国书法现代性追求。
生于洞庭湖畔,长在荆楚之地,朱友舟青年时期在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求学,因表现优秀,毕业后留校任教,又到美国等地做访问学者。本次展览是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美术创作资助项目,也是朱友舟教授回家乡岳阳市美术馆的首次作品展。展览展出作品228件,以楚简和甲骨为主,兼顾金文、隶书、楷书、行草、木刻、陶刻、铜刻等。其中木刻由陈武平,国画由易伟雄,陶刻由何康太3位艺术家合作完成,全面展现朱友舟的最新创作成果。
此次展出的作品,集中体现朱友舟书法创作的道法自然和独树一帜。他活脱自如书写各类简书,并将其生发出来的灵感转化到古隶草篆创作中,点画天真烂漫,章法变换若定,展现文字书写之初的古朴与多元形态。让人们看到创作源头的无穷可能性,犹如被带回祖先面对自然与社会的原始初创境遇,带来审美愉悦和艺术遐想。
倾情楚篆秦隶,朱友舟负笈游学,参观各国博物馆和参加学术交流,并将中西方文艺理论与中国书法创作实践相结合,不断探寻金文与楚简相结合的艺术之路。他视野不断开阔,发现“仿”“再仿”“仿仿”等现象,大胆尝试草篆创作,并且在楚文字中加入破体,进行反思和创新。一般书家写篆书往金文上靠,写得规整、凝练、有金石气。他遵循“道者,反之动也”,不走清人碑学的老路,把草篆写得流畅,用侧锋,很爽利,善用刷笔,不像前人一样用毛笔去模仿刀刻的痕迹和金石的厚重,期盼还原楚篆秦隶书写的自然鲜活,不仅有意韵上的鲜活,还有破体结合带来的鲜活。
作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专业书法教授,朱友舟对书法的理解和认知尤为深入,这也给他的书法创新带来许多可能。他取法于楚篆秦隶,以学术研究为支撑,从文化、造型、精神、性情上寻求突破,首先在其一部分大字(单字)作品中显现。大字作品汉字结构上打破汉字中正、平稳、求稳理念,整合了现代文字、建筑、环境等图形;笔墨表现方式趋于图式化,有随机应变的精妙;其书风率意洒脱、简古质朴、自然流畅、乐尽天真,在高古文字溯流与书法学上推陈出新,始终体现出简书艺术品的灵魂本是自然。
朱友舟在楚篆秦隶的创作上先破后立,为其五体书法的创作创新、深入研究打开了一扇窗。他的行草书随之变化,融入章草成分,不只是字形和图式上的简单嫁接,而是注重古典意味的传达,重视笔墨的表现力;隶书创作发于自然,归于自然,书体相浸润,笔法相交融;楷书则在自然中流动变化,从而出古而入新,实现由内而外自发的审美释放,带动研究生和不少书法爱好者一起振兴简牍书法,给书法界带来一股荆楚风。
经过多年实践,朱友舟书法创作渐入佳境,又从传播形式上求新求变。他在内容与形式上革新,展览简书单字从五六毫米到一米多见方,作品的尺幅大小相得益彰,适应现代建筑空间要求,书写讲究笔墨情趣,运用多种手段强化线条的表现力,作品呈现出和而不同、天真烂漫的视觉冲击力。传播载体上,他用书画、木刻、陶刻、铜刻、石刻等多种表现形式,在紫砂壶、青铜器具、文房用品等传统器物上呈现,使得中华美学精神“看得见”更“传得广”,其书法艺术引人入胜,给人启迪。
责编:王相辉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