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4-12-01 18:12:05
中南大学图书馆 彭立琼
近十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不断成熟,已经深入融合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信息资源门户,数字化成为新时代现代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随着这种资源数字化、高度共享化的模式加速发展,在享受技术赋能图书馆的时代红利同时,高校图书馆原有治理模式的滞后问题也愈发明显,在数字化制度安排和规范管理上出现欠缺,导致用户数据安全、资源的公平分配、数字信息混乱等新问题浮现。以中南大学图书馆为例,探析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治理模式的可行路径与方案,打造数字化图书馆新模式,发挥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为其他高校图书馆治理模式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导向。
数字转型理念重塑图书馆治理观
(一)从“垄断思维”向“开放思维”转变
以往在高校图书馆的治理中,充当主体角色的任务全部落在高校图书馆本身,造成了治理过程的单一化。高校图书馆虽然区别于社会公益性质的图书馆,其功能定位是为高校师生提供科研知识服务,但是过于封闭的信息环境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数字化治理转型需求,高校图书馆治理的首要任务在于结合新时代数字背景,治理理念逐渐转向“开放思维”。图书馆不再是信息拥有的权威者,信息可以更多的来源于社会普通存在的多元主体,这一方面拓宽了高校师生的信息获取来源,同时也更好检验已有的知识信息正确性和有效性。以中南大学为例,为了扩大学校读者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利用范围,2021年中南大学图书馆和湖南大学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三校馆际互借”的合作关系,开通了首期三校通用读者证200张,读者通过三校图书馆互借平台查询图书的馆藏信息,再凭借读者证到各校图书馆借阅书籍。这种互通馆藏资源的做法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促进不同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当然,这种“开放思维”不仅停留在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互通有无,还可以是“高校图书馆+AI企业”“高校图书馆+地方政府”“高校图书馆+出版社”等等,通过多元主体的互动,打破固有的垄断思维是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必经的理念转型。
(二)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
高校图书馆不仅仅是文献资源的收藏地,更是作为知识服务提供者的角色,服务思维有助于图书馆重新定位其核心价值。面对信息资源和需求的快速增长,“服务用户至上”成为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运作的主导思维。以往高校图书馆关注的重点仅在于资源储备数量和种类能否满足读者阅读需求,但这工作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信息环境。信息资源的爆炸性增长,为读者提供了海量阅读资源,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如何在丰富的资源中为读者甄选有用的信息,避免重复、无效信息的干扰。所以,坚持“服务用户至上”原则是新时代信息化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思维,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应该从以资源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主要途径在于增强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黏合度,比如定期进行读者调查,了解读者需求;提高个性化服务,精准推荐个性书单;建立问题反馈机制等。
二、数字技术应用赋能图书馆治理模式
(一)加强数智图书馆建设
数字图书馆是应对数字信息时代的根本技术革新,区别以往纸质文献阅读,数字图书馆利用数字技术对馆藏图书、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储存并转化为线上阅读平台,打破原有的时空、地域限制,实现了阅读自由化。高校图书面向的主体是大学生,无论是用户使用习惯还是文献需求上,更加趋向于线上阅读,所以高校图书馆智能、网络化的数字平台建设是治理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快对于已有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录入,使得师生能够在线上查阅书籍信息并实现数字图书邮件传递;另一方面,要增加中外数据库数量,数据库作为校外电子资源是广大师生科研的重要数据支撑,其囊括范围决定了高校学术的丰富性和前沿性。以中南大学为例,已有馆藏电子图书653.32万余册,引进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ACM、JCR、Wiley等中外文数据库近240个。智慧图书馆是在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分析、AI等技术实现高级图书馆形态,打造“以人为本”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成熟应用,智慧图书馆建设不断发展,利用新的智能技术改善图书馆的温度、灯光等环境条件,通过智能问答提升读者服务水平,打造数字人文、数字学术等服务都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创新举措。根据调查,中南大学图书馆在信息门户网站也设置了“校园百事通”AI助手,它可以进行简单的智能咨询和留言反馈,降低了馆员对于简单重复工作的处理频次。其次,中南大学图书馆利用VR技术开启多场线上主题展,如“千年敦煌·华服流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水文化’”“文津经典诵读十周年”等主题展览活动,增强了读者与文化的互动体验。
(二)维护图书馆网络安全
数字技术在更新高校图书馆原有的治理模式同时,也要发挥其网络安全保障功能。首先要制定网络安全政策,明确网络安全责任、规范和流程,对读者和馆员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意识。其次,利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IDS)等技术手段对图书馆登录的人员进行检测,比如每次登录必须输入学号和密码,每间隔一段时间需要再次验证,保障图书馆资源的使用安全,防止校外人员随意登录图书馆系统。定期更新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程序,修补安全漏洞;对用户数据进行备份和恢复,防止出现故障导致的数据缺失。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数据保护系统进行更新升级,为高校图书馆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保障图书馆信息系统安全平稳运行。
三、数字信息整合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一)为读者打造数字化服务体验
数字化服务是通过大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的服务内容。高校图书馆根据信息用户分析软件,记录读者的性别、专业、借阅记录等信息,通过分析每位读者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掘用户的信息行为和偏好,从而为每位读者推送符合自身喜好的阅读清单,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师生在信息上的盲目选择。例如中南大学图书馆会推出专题书单系列活动,覆盖文学、历史、建筑以及交叉新型学科等。同时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建设、完善交流平台,开通微博、微信、QQ、抖音等账号,增加图书馆的曝光度,同时交流平台搭建实现了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实时交流,利于图书馆优化服务内容。以中南大学为例,中南大学图书馆在2016年申请了微信公众号,其服务涵盖了场馆预约,线上书籍借阅、数据库远程访问等功能,并利用微信平台积极向读者推送场馆最新书籍和讲座内容,不定时进行微信问卷调查,加强与读者互动联系。
(二)建立数字学术服务团队
高校图书馆在实现数字化治理,完善数字学术服务的过程中,除了对已有的技术功能改进,还需要积极争取人员经费,提高图书馆馆员的数字专业技能和服务素养。首先选拔具有一定图书馆学、信息科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背景并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的优秀人才,对已有馆员进行多样化培训,实行图书馆服务奖惩机制,逐步打造符合本校学科发展需要的数字学术团队。中南大学图书馆正在积极推进数字服务团队建设,组织馆员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研讨会,在2023年参加了深圳图书馆承办的“数字学术服务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以及CALIS“第二十一届引进数据库培训周”活动,加强馆员相关理论学习。
四、结语
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治理是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广大读者的美好期许。在图书馆治理观上要与数字化理念结合,实现开放性思维、服务性思维的转化;同时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图书馆治理,建设新时代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以读者和馆员作为服务升级的切入口,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精准化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打造数字学术服务团队。未来,高校图书馆应秉持“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不断深化数字化治理,为学术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刘芬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