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暖盘点 | 11月,这些人和事温暖你我

  北京日报   2024-12-01 08:54:29

露月霜浓,枫丹柿红,寒冷的天气挡不住一颗颗炽热的心,总有一些人和事让我们深受触动。透过他们的故事和日常,勤恳、真诚、自强、善良……这些珍贵的品质被一一看见,成为我们身边的小美好。

一个人,带动一座城

刚刚过去的这个月,全国人民认识了一个来自湖南怀化的理发师——晓华,凭借精湛的技艺,她能让顾客笑着走出理发店,遇到“剪短一点”“打薄一点”等要求,她也能准确剪出顾客想要的发型,被网友们称为“听得懂话的理发师”,因此吸引了很多人专程来体验。

晓华全名甘晓华,今年33岁,是湖南常德人。说起来她的本名其实叫李静,因为她曾有一名叫赵静的同学,当时觉得这个名字好听就产生了改名的想法,但又怕“甘静”的谐音被同学嘲笑,于是就跟着母亲姓了李。

李静和丈夫经营的“靓点”理发店,位于怀化市鹤城区长泥坡新村,是临近怀化市新区闹市区的地方,已经开了11年。起初,店里的主剪是李静的丈夫,后来她也开始学习剪发,在和顾客的沟通中,她发现赢得口碑的秘密就是“明白你需要什么”和“告诉你我能做什么”这两句话。而且男士剪头30元,女士45元的亲民价格,以及不办卡、不搞会员的诚意经营,也成为“靓点”赢得回头客的法宝。

今年2月,为了能招揽更多生意,李静尝试拍摄剪头发的日常视频,没想到,这一播竟让她逐渐火起来。流量和顾客一股脑儿涌进了这个只有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店,也带动了这座湖南西南部四线小城的人气和消费。从11月2日到21日,“靓点”理发店人流量累计超过30万,拉动全市消费1.8亿元。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李静保持着清醒,她表示不会“直播带货”,只做和剪头发有关的事。面对同行称“剪头发30元价格太低”的质疑,她称自己的手艺就值这个价。等热度过去,她只想老老实实继续剪头发,还准备在家精进一下技术,确保烫染不要翻车。

以技艺赢得市场,用真心换得顾客。“晓华理发师”的爆火,是诚心做生意的老板和“苦Tony已久”的顾客之间的“双向奔赴”,也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了积累的力量。快节奏的时代,永远不缺热闹,随波逐流的人不会一直被幸运眷顾,只有那些耐得住寂寞、能静下心来沉淀自己的人,才有底气赢得人们的青睐。勤劳的付出,终有一天迎来开花结果。

无声直播间,架起沟通之桥

今年的双十一,一群特殊的“主播”走进了公众视野。在杭州,有一家名叫遇乐文化的传媒公司,这里90%的员工是听障人士,2年来孵化了20多位听障主播。相比较很多直播间“321上链接”的叫喊声不绝于耳,这里除了摆放产品的窸窣声,几乎全程静谧。

在我国,听力障碍残疾人共有2780万,每四个残疾人中就有一个是听障人士。世界的“消音”,意味着人生已经“设限”,但总有一群人自强不息,依然用满腔的热情拥抱这个世界,用坚韧的意志和辛勤的劳动为自己闯出了新的天地。

王琪琦(右)在和助播沟通

被大家称为“小七姐姐”的王琪琦是这家公司孵化的第一位主播。专科毕业后她辗转做过摄影助理、甜品咖啡师等几份工作,薪资都不高。后来在朋友推荐下,王琪琦在快手上开了个小店,直播卖自己批发的货品。

2022年,“遇乐”公司成立,创始人娄诚的姐姐、姐夫都是聋人,希望能够探索聋人直播电商和内容产出的新可能,王琪琦成为该公司首批签约的主播。

要做好这份工作并不容易。因为手语中几乎没有形容词,要形容产品的使用感受,必须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去传达。通常主播们几十个肢体动作不断重复,只为了展示一个特点。比起普通直播间大促时三五分钟就“上链接”的频率,王琪琦讲解一件普通商品需要30分钟。团队曾做过一个粗略统计,大概一场直播下来,王琪琦需要做上千个动作,有时候手指都会痉挛。有很长一段时间,她凭借每天坚持播6个小时,从最初单场销量几千元,一直到突破十几万元、几十万元。如今动辄十几小时的直播对于王琪琦来说,成了家常便饭。

无声直播间不仅改变了很多主播的命运,也带动了就业,联结起更多听障人士。在“遇乐”公司,助理、摄像、客服等都是听障人士。再大的范围外,在其他无声直播间里,有主播主做招工,帮助数千名听障人士就业;有主播主做普法,为听障人士普法……

他们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直播文化的另一面,也庆幸在这个短视频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没有忘记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开拓出一条双赢的路径,让更多人享受信息时代的便利。这是人心的美好,也是社会的温暖。

两间包房,只为他们敞开

在北京,有这样一家店,午餐时间无论客流量多大、座位多紧张,有两间包房都不对普通客人开放,只供快递小哥就餐使用,提供的菜品每天不重样,一荤一素,无限量畅吃,25元的自助午餐,能以12元的价格吃到。

洞庭家宴广渠门店的老板金春梅是湖北武汉人,2021年,她看到快递小哥无偿帮因疫情出不了门的居民送菜,深受触动,平时又经常见快递员吃饭没有固定的地方,甚至有小哥忙起来吃不上饭、喝不上热水。她心有不忍,便主动找到街道说了做爱心餐的想法。

在金春梅看来,赚不赚钱无所谓,重要的是能让小哥们踏踏实实地吃顿好饭。快递小哥平时工作劳累,食量大,但金春梅并不在意,只要不浪费,她就坚持让小哥无限畅吃。不少快递小哥,一开始也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后来都慢慢成了常客。骑手们来自全国各地,饮食习惯也不同,她就挂了个“骑手就餐意见簿”,收集小哥们的就餐意见,及时对菜品调整和更换。赶在小哥们进店前,她和服务员就已经把热腾腾的菜品在桌上摆好,配齐餐具、纸巾、饮品,如果人来得多不够吃,她还会请师傅再多炒一些。

包房的大门、墙壁上,贴着“花市骑手回家吃饭喽”“同在北京城,都是北京人”等标语,让快递员们感受到尊重与善意。一到过年,金春梅还会给小哥们包饺子,再摆上几桌,让不回家的小哥也有一个温暖的地方过节。

如今,这家店已经坚持3年给小哥提供便宜实惠的午餐,服务近9万人次,惠及辖区骑手160余人。

金春梅说,只要辖区小哥有需求,她的服务就不会断,也希望社会上涌现出更多的爱心企业,让利给辛苦的新就业群体,让他们在城市感受到温暖。不少快递小哥也开始做志愿服务回馈社会——看望老人、交通引导、垃圾分类......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助,让爱心流动,也让社会朝着更文明、更和谐、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61326.77元,一分都没留

总有一种温暖让我们热泪盈眶。无法想象,在一座小城的两位普通老人,如何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对困难人士慷慨解囊,捐款数额高达20多万元。

李阿姨和丈夫生前的合影

在广东阳江,有一位名叫李霞的老人,她一生勤俭节约,乐善好施,生前累计捐款20多万元。李霞一直有读报的习惯,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她在一份报纸上看到有人求助的信息,于是根据报道提供的线索寄了一笔钱。后来老人发现,本地的《阳江日报》也会发布不少求助信息,于是她决定以后去报社捐款。

多年来,报社地址几经变迁,但老人的善举一直延续。只要报纸上有困难人士的报道,她都会去报社捐款,数额从数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李霞老人的捐款记录

其实,老人的经济条件不算富裕,她捐出的大量善款,绝大部分来自她和丈夫的退休工资。据女儿张仲婷回忆,母亲做好事很大方,经常是倾囊相送。二老每月退休金一共5000多元,每年春节前,都会把账户里的钱全部取出来,再加上晚辈孝敬的钱,毫无保留地拿去帮助困难人士。

2015年,李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辈子唯一一次走出阳江,是参加老伴单位组织的北京游,“我不喜欢旅游,有这些钱不如拿去帮助别人”。

从2006年到2017年的12年时间里,李霞在报社有记录的捐款累计达22.612万元,资助了230多名困难人士。2017年8月14日,李霞最后一次来到报社捐款,当月因在家中不慎摔倒,从此卧床不起,直到2019年去世,享年75岁。

李霞老人去报社捐款的背影

李霞去世后,她的家人将她留下的61326.77元悉数捐出,一分也没剩下。女儿张仲婷说,母亲一生乐善好施,捐出她留下的钱,是对她博爱精神的传承,也是对她最好的纪念。

平凡而伟大,在李霞老人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她就像黑暗里的路灯,光芒虽小却足以指明方向,给人希望。

路不拾遗,在这里具象化了

价值6万元的手提包,被主人遗忘在共享单车上,有三位市民先后扫码用车,最后竟安然无恙。市民的高素质、城市的安全感在这个故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11月13日17时48分,市民郭女士在厦门环岛路骑单车时,将一个价值6万元,且装有重要资料和物品的黑色手提包,遗忘在共享单车的车筐里。

近一个小时后,郭女士才反应过来并拨打了滨海派出所的电话报警,当班民警了解情况后,调取了周边的监控录像。正是在监控录像里,大家看到了这些市民有爱的举动。

录像显示,在郭女士离开2分钟后,一位市民骑上了这辆单车,一路载着车筐里的手提包骑行到了亚洲海湾大酒店附近,把包留在车上便离开了。十几分钟后,第二位市民在准备扫码用车时发现了车筐里的手提包,也许是觉得失主会回来寻找,便骑走了其他车辆,把载有手提包的共享单车留在原地。第三位市民将单车骑走后,发现车筐里有手提包,又将车骑回原处停放。后来,住在附近的游客将手提包拿走,但并没有占为己有,而是放在了小区门口显眼的石板上,等待失主认领。

当晚,经过民警3个多小时的查看视频、推敲线索,终于循迹找到了被遗失的手提包,并完好无损送回郭女士手里。

事后,郭女士专门写了感谢信,并制作了锦旗送到民警手中。郭女士在感谢信中说:感谢善良热情的厦门警察,感谢捡到背包的陌生朋友,真的太爱厦门这座城市了!

“文明无小事,和谐靠大家”,街上经常看到的一句标语在这个故事里被鲜活地展现出来,因为一个背包,我们看到了认真负责的民警,看到了路不拾遗的市民,也看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和温度。

责编:沙兆华

一审:谭思敏

二审:朱晓华

三审:文凤雏

来源:北京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