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湘韵|曹辉:风从汶川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02 07:17:41

文|曹辉

2008年的孟夏,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因一场大地震而牵动了亿万人的心。16年后的初秋,我第一次来到汶川,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副刊编辑一起参加“天府无忧谷·康养新汶川——中国文化记者汶川行”主题采访活动,实地感受汶川的巨变。

汶川的风,轻柔地拂过滔滔岷江、悠悠汶山,带着大禹故里的古老传说,穿梭于历史的破碎与现实的复兴之间。风,是这片土地最温柔的笔触,也是见证沧桑巨变、记录重生希望的信使。

今日汶川县映秀镇。 汶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那场牵动世人的灾难来临之前,汶川的风,宛若一位悠然自得的诗人,轻轻摇曳在时光的河流之上,以它独有的韵律,吟唱着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宁静与和谐。它,不急不缓,只是静静地、温柔地穿梭于涂禹山的青翠与岷江水的粼粼波光之间,仿佛每一缕风都带着大自然的密语,轻轻地、悄悄地,讲述着关于岁月静好、时光悠长的故事。

涂禹山,那座承载着大禹治水传奇的山峦,在风的轻抚下更显生机勃勃,翠绿欲滴的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大地母亲在低语,讲述着千年的智慧与坚韧。

而岷江水,那条滋养了无数代汶川儿女的母亲河,在风的吹拂和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每一道光芒都像是大自然最精致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在最不经意的瞬间,改写历史的篇章。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带着雷霆万钧之势,猛然间打破了汶川长久以来的宁静与和谐。那一刻,风,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所震慑,骤然间变得狂野而猛烈,不再是那个轻抚山川、低吟浅唱的诗人,而是化身为一位悲愤的吟游歌手,带着无尽的悲痛与绝望,在汶川的上空呼啸而过,向整个世界宣告这场灾难的降临。

漩口中学遗址,那片曾经充满欢声笑语、书声琅琅的土地,却只剩下了断壁残垣,默默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水磨古镇,昔日的古建筑顷刻间轰然倒塌,那些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韵味的亭台楼阁,化作了满地碎石与尘埃,让人心生无尽的惋惜与悲凉。赵公村由于震前的工业污染而变得浑浊恶臭、污水横流,侵蚀着每一寸土地,也侵蚀着村民们的心。

风,它仿佛在低语,带着无尽的悲怆,穿梭在每一块碎石之间,游走于每一片废墟之上,仿佛在哀嚎着那些消逝的灵魂,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悲鸣与泪水。

百废待兴,砥砺前行。十六载光阴缓缓流淌,汶川的风,历经时光的雕琢与洗礼,再度变得宁静而祥和,恰似一位历经沧桑后久别重逢的故人,温柔地拂过这片重生的土地,每一寸都蕴含着新生的希望与温暖。如今的汶川,涂禹山欢、岷江水笑、映秀花开,曾经的山河破碎之地,已然在灾难中浴火重生,书写出了一幕幕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

漫步在重建后的映秀古镇,漩口中学遗址巍然矗立,宛若历史之碑铭记苍穹。我们手捧黄白菊花静默哀思,心怀虔诚缅怀地震亡灵。解说员之声,如泣如诉,情深意切,将16年前的惊心动魄重现眼前。步出遗址,脚下是坚实而崭新的石板路,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过街天桥人流如织,热闹非凡。不远处,民族风情的民居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宛如一幅绚丽画卷,铺展于大地之上。古镇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映秀人民从灾难阴霾中顽强崛起、重焕生机的坚韧与活力。

继续前行,来到了水磨古镇。这方自商代便孕育部落文明的沃土,历经沧桑岁月,得广东佛山深情援手,依照其古朴建筑脉络,精心修复,力求修旧如旧,使往昔古镇风貌得以翩然再现。如今之水磨,藏、羌、汉等多民族和谐共融,是离成渝地区最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享有“丹青水磨”的美誉。古镇店铺林立,游客们或品茗于古色古香的茶馆,或选购于手工艺品店,或闲坐于青石板上,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悠闲。这里的悠长古韵,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在风的吹拂下更为灵动。

此时的风,也将漩口镇赵公村昔日工业污染的阴霾一吹而散。地震后,所有工厂依法关停,拆除殆尽。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如铁律般施行,生态环境得以复苏,绿水青山再现人间。如今的赵公村,林木葱茏,山间溪流潺潺,年平均气温14℃,凉爽宜人,成为川西名副其实的康养圣地。他们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升华版”,建成规模性民宿农家乐20余家,全年增收逾百万元。昔日绿水青山,今朝已化为金山银山。

停下脚步,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这股来自汶川的清风。它带着希望与梦想,在我的耳边呢喃,诉说着汶川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见证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复兴之路。

责编:蔡矜宜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