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 长江经济带的共赢之道

  新华社   2024-12-02 09:20:43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这两句朗朗上口的名句,是长江流域天然一体、相亲相近的生动描写,是长江沿线地区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的真实写照。

“同饮一江水,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和责任。”11月29日,在“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4”论坛上,武汉市市长盛阅春表示,希望与沿线兄弟城市,共同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共同探索生态共治共享新路径,共同培育绿色低碳转型新动能,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共同贡献。

“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4”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武汉大学、新华社湖北分社为主要支持单位。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在新的起点上,必须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推进沿江省市在省际共商上提站位,在生态共治上出新招,在全域共建上聚合力,在发展共享上见实效,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共同开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产业协同 构建上下游协作体系

如何推动区域要素、政策等协调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优化布局?全域共建是一个主要着力点。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认为,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水资源、航运物流等自然条件不可分割,长江流域一体性的要求比一般区域更高。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市场、产业链、供应链的紧密性和联动性更高,东中西“龙头、龙腰、龙尾”的互补性更为突出。他建议,根据沿江各省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体系。

陈耀举例说,长三角地区发挥金融、科技、高端制造等优势,为中游地区的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产业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中游地区为上游地区的资源开发、原材料加工提供装备和零部件;上游地区为中下游地区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形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在这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南昌都市圈为主体,覆盖中部地区湖北、湖南、江西3个省,常住人口为1.3亿左右。2024年前三季度,湖北、湖南、江西三省GDP总和达10.3万亿元,增速分别5.7%、4.5%和4.7%。

202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

为此,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赵锋提议,建立跨区域的产业协同机制,成立产业链协同合作的工作组或联盟,定期进行交流和协商,强化资源互补和优势互补,协同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共同推进产业补链、升链、建链、延链。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对此也表示赞同,他说,“依据长江经济带各区域的资源禀赋与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合理布局。”

成长春建议,在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上游地区,优先发展生态农业、绿色能源等产业。在中游地区依托制造业基础,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与绿色园区。下游地区则聚焦高端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金融、智慧物流等业态。

科创合作 打造世界级创新带

协作不仅要在产业链上,更要在创新链上。

从产业基础来看,安徽芜湖、江西九江等地迅速发展的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与湖北武汉、重庆等地的相关产业形成紧密联系,湖南崛起的“中国V谷”与湖北“中国光谷”遥相呼应,长江沿线共同发力的汽车产业,又形成诸多上下游产业链条,产业合作基础广泛。

“统筹创新资源,加强创新合作,打造世界级流域创新带。”赵锋建议,一是构建长江流域创新组织,上游和中游发挥在重大装备等基础产业领域的创新优势,下游发挥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领域的创新优势,建立跨区域产业联盟、研发中心等合作平台,共同推进产业技术攻关。二是构建全流域绿色技术创新平台,助力企业研发升级,促进绿色技术合作与产业化。三是探索全流域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加大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及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度,构建开放、包容、创新的科研文化氛围。

与会专家认为,作为我国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方面做出了不少有益探索,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口。

“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助力长江经济带‘龙腰’挺起。”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李琳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具有很强的“头雁”效应。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劲动能的关键路径。

成长春也认为,进一步联动长江经济带资源,助力国家先进制造业升级发展。他建议,长三角地区可凭借其科研资源优势,与中游地区的制造业基地合作,将先进技术引入到生产制造环节,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引导产业在经济带之间有序转移,促进区域产业深度融合,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

破除壁垒 培育统一大市场

2023年9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在北京共同签署《深化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商务发展合作协议》。此前的2019年1月,这四省市还在上海签署了《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

11月23日,长江中游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市场监管协同发展会在长沙举行,三省在市场监管的七个方面达成合作协议。在此前的7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十届会商会也在长沙召开,武汉、长沙、合肥、南昌4个省会城市和12个观察员城市共同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2024年重点合作事项》,达成63项重点合作事项。

类似的区域间聚会不断出现。在深化专项领域合作的同时,积极构建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格局。

“打破长江经济带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壁垒,建立统一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成长春建议,制定区域间人才流动的优惠政策,鼓励高端人才在长江经济带内自由流动,如设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让专家可以跨区域兼职指导新兴产业项目;建立区域联合投资基金,引导资本流向有潜力的新质生产力项目;完善技术交易平台,促进技术成果在不同区域间的转让与共享。

赵锋则认为,应通过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建设,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使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各类要素能够在长江经济带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他建议,推进跨区域互认通用,全面清理地方保护政策,助力企业打破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全域身份认证,以统一市场建设,撑起长江经济带要素自由流动的平台。

与会专家表示,对于“九省通衢”的武汉而言,破除跨区域市场壁垒,培育统一大市场,打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堵点,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依托。

盛阅春表示,将围绕提升武汉城市发展能级,全力建设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中国光谷、车谷、网谷、星谷、药谷“五谷丰登”,持续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围绕产业协同发展,做强武汉新城主引擎。通过产业链联合招商搭建供应链平台,共建产业园区,围绕五大优势产业形成连接紧密、分工有序、各有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带动武汉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同时,积极谋划海、陆、空三条“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加强中欧班列与阳逻港国际铁水联运,加快天河机场和花湖机场双通道建设,共同打造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记者 徐海波 龚联康)

责编:林洁

一审:林洁

二审:郑旋

三审:李伟锋

来源:新华社

我要问